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研究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接触导致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经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并通过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解剖异常。术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鼻腔解剖异常以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变异及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最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治愈32例,好转23例,无效3例。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及其邻近结构病变产生的黏膜挤压是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主要原因,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黏膜接触点头痛与鼻解剖变异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黏膜接触点头痛与鼻解剖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对58例黏膜接触点头痛患者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进行鼻解剖结构评估及骨间隙值测定,同时对药物治疗2个月无效的患者采取内镜下鼻异常解剖干预,并分析疗效.结果 58例中,老年患者25例、中青年患者33例,两者钩突与筛泡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及上鼻甲变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突内缘与中鼻甲外壁间距、钩突上缘与筛泡下缘间距、筛泡内缘与中鼻甲外壁间距等骨间隙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中隔、中(上)鼻甲、钩突、筛泡等变异导致骨间隙狭窄及黏膜接触是接触点头痛的主要原因,内镜下干预以实施鼻变异解削的整形修复,维护其生理功能为目的 .  相似文献   

3.
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7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微创手术的疗效。方法鼻源性头痛患者75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75例中鼻中隔偏曲5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26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15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11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解剖异常者47例。在鼻内镜下行相关手术,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37例,好转32例,无效6例。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鼻窦CT检查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经鼻内镜、鼻窦CT检查明确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并经临床确诊的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鼻内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鼻腔解剖异常主要位于鼻腔中部,以鼻中隔高位偏曲多见,窦口鼻道复合体异常次之。鼻内镜手术矫正鼻腔解剖异常,术后随访6~16个月,平均8个月。痊愈32例,有效8例,有效率100%。5例伴有焦虑症的患者术后5 d焦虑症减轻,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1个月症状消失。5例伴有颈背部肌紧张感的患者在术后7 d内颈背部不适减轻,经理疗后症状消失。结论鼻腔中部解剖异常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的病因之一,鼻内镜手术矫正鼻腔解剖异常可使大部分头痛患者获得缓解,合并精神症状及颈部肌肉异常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的程度与鼻部结构异常的关系及鼻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48例入选患者根据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为A、B2组,用VAS评估2组的头痛程度,鼻内镜下矫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并评估疗效。结果 A组与B组头痛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内镜下鼻结构整形处理后的头痛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鼻中隔偏曲可加重头痛程度,对于有复合因素存在引起头痛的患者,应逐一去除鼻腔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6.
中鼻甲气化     
1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反复鼻堵3年伴头痛2年,既往体健。入院检查:鼻内镜下见双侧鼻腔黏膜轻充血水肿,右侧鼻腔狭窄,鼻中隔向右侧偏曲。左侧中鼻甲肥大,鼻腔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图1A)。鼻窦CT示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图1B,图1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方法 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206例,根据是否患有慢性鼻窦炎分为观察组85例与对照组121例。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下鼻甲及鼻丘气房肥大、中鼻甲反向偏曲及钩突气化等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现象。 结果 观察组鼻中隔偏曲、下鼻甲及鼻丘气房肥大、泡状中鼻甲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鼻甲反向偏曲及钩突气化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鼻中隔偏曲均以高位偏曲为主,但观察组鼻中隔高位偏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鼻丘气房及下鼻甲肥大均为慢性鼻窦炎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鼻源性头痛的鼻腔解剖特点,探讨头痛的原因,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进行主观症状、客观体征的评估及手术疗效分析。方法选择66例鼻源性头痛患者,进行术前主观症状调查、局部麻醉试验、鼻内镜检查及CT扫描,综合分析以上指标并在鼻内镜下通过手术重塑鼻腔结构,探讨不同解剖异常与头痛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66例患者中,治愈52例,好转14例,有效率为100%,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前与术后头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3,P〈0.001)。结论鼻腔结构异常引起黏膜挤压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其中鼻中隔偏曲或其他结构异常合并鼻中隔偏曲引起头痛最常见,其次为筛泡肥大。通过VAS评分、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及麻醉试验而明确诊断,对异常结构进行个性化重塑,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疗效。方法对我科199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采用鼻内镜手术,行鼻中隔矫正术;用4mmStryher微型电动切割器作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结果随访6~30个月,该方法对199例均能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曲,尤其是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能安全有效地减少下鼻甲体积,满意地改善病人的鼻腔通气,防止术后鼻腔干燥结痂及并发萎缩性鼻炎。仅有1例病人术后并发鼻中隔穿孔。结论该方法与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手术比较,更加安全有效,既能保持疗效持久,又能保存下鼻甲的正常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伴与不伴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术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鼻中隔偏曲伴或不伴鼻-鼻窦炎109例,单纯鼻中隔偏曲21例,鼻中隔偏曲伴鼻-鼻窦炎88例,其中鼻中隔偏曲伴发下鼻甲肥大71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48例采用鼻内镜单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A组),2011年1月~2011年12月61例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加下鼻甲部分切除术(B组).随访3个月,记录术后鼻镜复查的客观表现与患者通气的主观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B组术后鼻腔结构通畅明显优于A组.术后3个月,B组患者鼻腔主观通气功能的模拟视觉评分明显优于A组.结论 鼻中隔偏曲患者常合并鼻-鼻窦炎以及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矫正同时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可更有效地提高术后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接触性头痛的临床疗效,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导致该病长期误诊的原因。方法对27例接触性头痛患者,采用高分辨率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应用鼻内镜微创手术对鼻腔解剖异常的部位进行矫正,解除接触点。结果27例患者手术后治愈24例,有效3例。结论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接触性头痛,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侵犯颅底或原发于颅底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侵犯颅底或原发于颅底恶性肿瘤患者,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病灶。结果4例患者术后6个月至2年内症状复发,再次鼻内镜手术效果满意。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死亡3例,失访7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9例。结论鼻内镜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侵犯颅底或颅底原发性恶性肿瘤切实可行,但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63例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鼻腔解剖学特点,并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总结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鼻、额部反复发作性疼痛,且均存在着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经鼻内镜手术后头痛缓解,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系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所致,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针对解剖结构异常的鼻内镜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Recently,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chronic sinusitis with good results being reported by many investigators.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 is a technique available not only for chronic sinusitis but also for other sinus diseases including postoperative maxillary mucoceles. In this report, the ind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maxillary mucocel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treating 26 such mucoceles at our clinic. The indications for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 include mucoceles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inferior nasal meatus and those mucoceles that can be widely opened to the middle nasal meatus. The following cases could not be treated by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 mucoceles that were localized in areas distant from the nasal cavity, mucoceles in which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inferior nasal meatus was bony and intensely thickened, and mucoceles that could not be sufficiently opened to the middle nasal meatu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56例,采用鼻内镜或鼻内镜联合Caldwell-Luc手术治疗,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56例患者术后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年,6例病变复发,2例术腔存在炎性肉芽组织,48例痊愈,治愈率85.7%。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有效手段。应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术式,术后宜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妥当处理局部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中部掀翻及改良半面掀翻径路鼻内镜辅助治疗鼻科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0例患者,采用面中部掀翻术4例,半面掀翻术3例,改良术式23例。改良术式采用以患侧为主的上颌窦根治术切口,不作鼻小柱贯通切口,先完整剥离健侧的鼻中隔皮肤、黏软骨膜和骨膜及鼻底黏骨膜,不作健侧前庭切口,保留健侧鼻腔软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再作鼻中隔软骨及患侧皮肤、黏软骨膜切口与鼻前庭弧形切口,掀翻患侧半面中部软组织并联合鼻内镜切除病变。结果:所有创口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3年,4例面中部掀翻术后鼻前庭狭窄1例;3例半面掀翻术中鼻中隔穿孔1例;改良术式联合鼻内镜23例无并发鼻前庭狭窄和鼻中隔穿孔等症。结论:面中部掀翻及改良半面掀翻径路联合鼻内镜,术野暴露充分,面部不留瘢痕,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改良术式健侧鼻腔术后不必填塞,无鼻前庭狭窄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结构异常的疗效。方法我科2008年1月-2012年11月在鼻内镜下对78例鼻腔结构异常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均取得明显疗效,无并发症发生。治愈63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1%。结论通过鼻内镜手术重塑鼻腔结构治疗鼻腔多结构异常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行个体化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应以纠正鼻腔结构异常、调整两侧气流的对称性分布为主,以维系正常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8.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镜下切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使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鼻内镜手术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独立完成切除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9~96个月,9例(28.1%)复发,其中6例在门诊局麻下,3例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完全切除复发病灶。结论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Krouse分期T1~T3期病变,可首选鼻内镜手术。  相似文献   

19.
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技术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8例患者 ,其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39例、孤立性蝶窦炎 6例、坏死性上颌窦炎 3例、蝶窦囊肿 5例、鼻咽纤维血管瘤 2例 ;鼻颅沟通性脑膜瘤、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各 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BrainLab影像导航系统及鼻内镜实施手术。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 (包括配准、头架定位、常规器械注册等 ) 10~ 2 0min ,平均 15min。 5 2例手术区域影像标志与实体解剖标志间的误差≤ 1 5mm ,6例 >3mm。影像导航可准确定位视神经等解剖标志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影像导航系统与内镜相驳接 ,不仅可以帮助术者在术中定位鼻腔、鼻窦、颅底的解剖结构 ,并可使手术视野扩展到内镜之外 ,使术者在术野中进行手术操作的同时 ,能顾及到术野周围的重要结构。特别是在复杂的手术中 ,可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