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改良房室结慢径放电过程中预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l2月期间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患者资料,统计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分析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前的心电现象。结果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412例,慢快型347例,84.2%;快慢型45例,10.9%;慢慢型20例,4.9%。均采用选择性改良房室结慢径治疗,成功率100%。复发2例,复发率0.5%,均在第二次消融成功。永久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罹患率为0。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为7例,罹患率1.7%。出现早发交界心律31例,罹患率为7.5%。总共放电1406次,出现早发交界心律的放电67次,发生率4.8%。在出现早发交界心律的放电过程中,即刻停止放电组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是2.3%;延迟停止放电组一过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是25.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早发交界心律也是预示三度AVB的指标之一,出现早发交界心律即刻停止放电是避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径路消融中房室传导阻滞的预防措施。方法 72例AVNRT患者从小功率(5W)开始放电,逐步增加放电功率,根据放电时的反应,及时改换安全的放电部位;放电过程中不苛求房室交接区心律从有到无的规律;慢径路改良,不苟求慢径路消失,以不诱发心动过速为宗旨。结果 72例慢径路消融均成功,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并发症,无一例远期复发。结论 从小功率开始放电,慢径路改良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房室传导阻滞,且对远期复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室结慢径改良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异性心电改变及预防,方法:2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分三组:一组:81例,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异性心电改变;二组:82例,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放电过程中特异性心电改变701次,且放电时间小于3s,三组:69例,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放电过程中特异性心电改变97次,但放电时间大于3s,结果:23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其中发生一次性Ⅲ度AVB11例,永久性Ⅲ度AVB7例,结论:射频消融术改良房室结慢径时可发生Ⅲ度AVB,但只要我们术中发现特异性心电改变立即停止放电并选择适当的消融方法。可将Ⅲ度AVB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射频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路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路的两种方法,对连续42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采用下位法和后位法进行慢径路改良。结果总成功率97.6%,并发症率2.4%。认为;(1)下位法比后位法明显有效,但发生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危险性亦增加;(2)建议对年轻者(如≤55岁)优先采用后位法,对年长者可径用下位法,必要时可在消融电极心电图上保留较小的希氏束电位放电;(3)采用下位法时必须先以消融电极稳定记录到明确的希氏束电位后,再向下弯曲导管,以提高定位慢径路的准确性和减少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4)放电中出现与窦性心律竞争的房室交接区性心律现象揭示消融有效,而出现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则提示可能发生完全性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房室结双径路导管射频消融时出现连续AV非1∶1比例与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的相关性及放电导致AVB的特点,为消融时预防AVB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回顾113例房室结双径路的导管消融电生理资料,分析放电时AV的比例、波幅比值及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与出现AVB的相关性。结果放电时出现连续AV非1∶1比例时,短暂AVB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AV非1∶1比例者(36.84%vs 0.52%,P<0.05)。靶点腔内心电图呈小A大V,A波较宽、碎裂,不带有H波,在此基础上放电是否出现AVB与AV波幅比值无关(P>0.05)。女性AVB的发生率高于男性(34.78%vs 6.82%,P<0.05)。随访中未见AVB发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放电时出现连续AV非1∶1比例可能发生AVB,须立即停止放电;女性患者更易出现AVB。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房室结双径路常用的方法有消融慢径路的下位法和后位法[1]。但是,与消融房室旁道的操作不同,房室结双径路的消融需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保证整个放电过程中对正常房室传导功能的监测,故术中即刻判断疗效只能依据放电后重复刺激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我们对射频消融术中出现的交界性心律进行了观察,初步结果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2士12岁。心动过速史1~10年,均经两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佳,无1例器质性心脏病,术前经食道电生理检查或心内电生理确诊,均证实为房室结双径路,并诱…  相似文献   

7.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相似文献   

8.
房室结改良消融慢径 , °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发生率低。测定消融电极至房室结间的距离 A(H ) - A (md)间期是消融前预测 °AVB较可靠的心内电生理指标。放电过程中 3种特征性心电改变可作为 °AVB的预测指标。另外避免发生延迟作用产生的房室阻滞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射频消融技术(RFCA)的问世使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成为许多类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且具有根治效果。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或其周围存在的快径路和慢径路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基础。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改良房室结,即选择性地消融快径路或慢径路,可根治AVNRT。一般多采用选择性消融慢径路,根据解剖标测慢径路区。放电过程中出现房室交界性逸搏或交界性心动过速是房室结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男性 ,4 5岁 ,住院号 :3140 85,因阵发性心悸 2 0年入院。心悸发作时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食管起搏电生理检查提示房室结双径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X线胸片、心彩超均无异常。行射频消融治疗。下位法消融房室结慢径 :4 mm消融电极在希氏束与冠状窦口之间标测到小 A大 V波 ,15W功率放电 5秒 ,见交界区心搏与窦性心搏交替出现 ,渐增功率 2 0~ 2 5W,持续放电 60秒 ,巩固消融 12 0秒。再次巩固消融时 ,消融电极稍向上方移动 ,2 5W功率放电时出现快交界区节律 ,2 0秒后停止放电 ,观察为窦性下传 ,电生理检测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揭示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选择性慢径消融时出现的加速性结区心律与消融靶点以及心动过速复发之间的关系 ,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 2 4 7例AVNRT病人按选择性慢径消融后心动过速的复发与否可将病人分为组 1(消融成功组 ,共 2 12例 )和组 2 (心动过速复发组 ,共 35例 )。将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的结区反应按其特点分为Ⅰ型 (放电后出现持续的结区反应 ,停止放电后即刻或间隔数秒恢复窦性心律 )和Ⅱ型 (放电后出现间歇性结区反应即窦性心律与结区心律交替出现 ,停止放电后可迅速恢复窦性心律 )。结果 组 1的结区反应较好 ,多为Ⅱ型表现 ;而组 2则多无结区反应 ,且其结区反应多呈Ⅰ型。另外 ,复发组中其结区反应出现的时间也相对较晚 [(3 2± 1 8)比 (5 7± 2 5 ) ,P <0 0 5 ]。而在成功消融组中其结区反应出现较早 ,且放电时结区心律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 ,停止放电后窦律恢复较快 ,继续巩固放电时结区心律持续的时间逐渐缩短直至完全消失。而放电时若无结区反应 ,则消融的成功率并不高 (仅为 38% )。结论 在AVNRT病人的慢径消融过程中加速性结区心律尤其是Ⅱ型结区心律的出现 ,对于慢径的靶点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Ⅱ型结区反应可以作为选择性慢径消融的有效靶点标志  相似文献   

12.
房室结改良术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34例房室结改良术中3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永久性Ⅲ度AVB发生在消融快通道时,1例—过性Ⅲ度AVB发生在下位法消融慢通道时。3例均发生在放电出现频率较快的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时。针对这3例情况,本文讨论了发生Ⅲ度AVB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用下位法射频消融慢径路改良房室结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8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AVNRT中16例为慢—快型,1例快—慢型,1例慢—快型与快—慢型并存,18例慢径路全部阻断成功.AVRT中1例显性预激,4例隐性预激,有5例慢径路和3例房室旁路消融成功.射频放电时21例出现结性心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AVNRT病人中随仿1—15个月有1例复发,第二次射频成功.认为下位法射频消融阻断慢径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延迟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住院行射频消融术。例1:镜像右位心,左侧隐匿性旁道在室房近融合处进行射频消融;例2:房室结双径路,进行了慢径改良术。结果:在消融放电时,例1患的房室旁路可被阻断,但因停止放电后旁道复发而致术中消融三败,术后7天再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无穷道传导,随访5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例2术后第5天出现胸闷、心悸、乏力症状,心电因及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室传导阻滞,阻滞位置位于房室结。结论:认识和理解射频消融过程中发生的延迟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NRT)慢径路消融期间常见的结性心动过速的周长(CLJT),以探讨手术期间发生的CLJT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慢径路改良治疗的ANRT患者的资料.结果在射频消融期间,86例术中有83例出现了结性心动过速.其中8例出现了AVB(Ⅰ度6例,Ⅲ度2例),另有12例出现了逆行性结-房传导阻滞.在这20例传导阻滞患者中,结性心动过速属于快速性的,其最小周长为301±51 ms;其它63例其最小周长显著延长(529±118 ms,P<0.0001).结论慢径路改良治疗期间所见的周长在350 ms以下的快速结性心动过速预示传导阻滞,为了防止AVB的发生应立即终止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3例AVNRT患者行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治疗,先用-30℃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行-75℃冷冻消融,消融4~8分钟,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时导管顶端与靶点无位移现象;冷冻标测与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2例在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复温后,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温度时间内的组织损伤是可逆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永久性房室阻滞的风险,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治疗AVNRT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下位或后位法对10例房室结双径路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慢径路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改良,结果在消融成功的10次放电中100%发生了交界性心律(JR)现象,而在消融不成功的114次放电中JR的发生率仅为7.9%。因此,慢径路消融过程中JR的发生与消融电极的定位准确性有关,提示JR有可能成为术中监测慢径路消融是否有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房室结双径路慢径射频消融时大头局部靶图特点同出现结性心律及慢径阻断之间的关系,为消融时寻找有效的靶图提供一种客观量化的参考;方法回顾150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慢径消融的电生理资料,分析放电时靶图A、V波的宽度、振幅比值、AV非1∶1比例的特点等因素与出现结性心律及慢径阻断的相关性;结果总放电次数644次,放电出现结性心律组A波宽度为[(70.23±16.92)~(84.25±19.41)]ms,A、V波的振幅比值为(0.17±0.11)~(0.20±0.08),与未出现结性心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放电时结性心律的比例越高,消融成功率越高,但也亦出现AV非1∶1传导。AV非1∶1比例的形式以V多A少为主,占89.42%,高于A多V少。结论放电时A波较宽,A、V波振幅呈现适当的比值时易出现结性心律,结性心律的数量占总心搏数量的比例越高,慢径消融的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室房逆传阻滞的意义。方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91例。采用由低至高的逐点递进的方法进行消融,放电中注意观察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现象的出现。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手术成功,其中3例首次消融后复发。91例手术中有47例曾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无逆传阻滞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放电次数多于后者;在共计309次有效放电中,95次有室房逆传阻滞,与214次无逆传阻滞者相比较,其靶点与His束电极间垂直距离明显小于后者,伴发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比例亦明显大于后者(12.63%vs 2.3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靶点到HBE电极间垂直距离≤1.5 cm是房室前传阻滞的独立相关因素(OR=12.50,P=0.018),而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AVB间相关性不明确(P>0.05)。结论在消融慢径的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房室前向传导阻滞之间并无明确的相关性,而消融靶点过高则是出现AV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导管射频电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对行导管射频电消融术10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其心电生理和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10%。复发病例中7例术后慢径残存,未复发病例中3例慢径残存,慢径残存患者复发率高。未复发病例消融后的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较消融前缩短,分别为(277±41)m s和(318±46)m s(P<0.05);而复发病例消融后的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较消融前无明显缩短,分别为(298±48)m s和(311±56)m s(P>0.05)。复发病例心内电生理特点复杂多变,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多见,未复发病例多为单纯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的电生理基础仍然是房室结双径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与慢径残存及复杂的房室结、慢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