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 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其中44例患者做了DSA检查,与DSA检查进行比较,评价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4例患者中有26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其中12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血栓形成病例共27例.5例CT检查显示其他原因的阻塞:布-加氏综合征1例合并两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形成、左侧腹股沟区囊肿压迫左侧髂外静脉1例、盆腔肿块压迫左侧髂总静脉2例、右侧输尿管肿瘤复发侵犯右髂外静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动脉栓塞5例.以DSA为诊断标准,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MSCTA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间接法64排CT下肢深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lower extremity venography,CTLV)质量,探讨其对下肢深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52侧下肢的影像资料,52侧肢体分2组。A组(无水肿组)35侧(A1组20侧,A2组15侧);B组(水肿组)17侧。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对比剂注射开始后100~120s扫描静脉期。观察对比剂充盈程度,对成像质量进行视觉评价,并观察下肢深静脉其他病变及血管外病变显示情况。结果:各测量点静脉CT值静脉期较动脉期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23.318,17.899及25.446,P0.001),A组105个点平均CT值为(125.264 7±22.354 4)HU,A1组与A2组间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充盈缺损区平均CT值为(42.472 0±5.075 1)HU,近心端无充盈缺损区平均CT值为(114.160 0±20.086 0)HU,二者均值差为(71.687 9±24.021 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66,P0.001)。A组显示良好率为82.86%;B组14侧肢体发现充盈缺损。结论:间接法CTLV可清楚显示下肢深静脉解剖及病变。延时100~120s扫描可提高下肢深静脉内对比剂充盈程度,提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强化质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方法前瞻性地选择60例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利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应用370mgI/100ml浓度的对比剂100ml团注或采用先70ml的对比剂后50ml的0.9%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4.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肘静脉,应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腹主动脉CT阈值达120HU时延迟7s开始扫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CTA图像;对比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最佳的扫描与重建参数为准直64×0.6mm,螺距1.5,层厚1.0,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应用方式为(浓度为370mgI/100ml)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50ml以4.0ml/s注射速度按先后顺序团注。结论选择合适的准直、螺距以保证适当的扫描速度,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度以保证血管内足够的对比剂峰值浓度及峰值持续时间,此二者是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得面动脉的活体临床解剖学资料,为涉及面动脉的临床应用提供活体解剖依据。方法选择头颈部CT血管成像、无头颈部占位性病变100例受检者、200条面动脉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目标主要观察面动脉的起源、终止、管径等。结果面动脉起源Ⅰ型140条,占70%;Ⅱ型40条,占20%;Ⅲ型20条,占10%;Ⅳ型0条,占0%。面动脉起始点水平到颈动脉分叉水平距离:左侧(18.9+8.9)mm、右侧(19.1±8.4)mm。面动脉起始部管径:左侧(2.8±0.5)mm、右侧(2.9±0.5)mm。结论面动脉在CTA上能清楚地显示,并能获得生理状态下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患者行MSCT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44例患者做了DSA检查,与DSA检查进行比较,评价MSCT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4例患者中MSCTA发现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43例,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8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8例,其中3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39例,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7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5例,其中3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DSA为诊断标准,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MSCT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MSCT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髂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髂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方案为经患侧足背浅静脉以2.5~3.0ml/s注射浓度为150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延迟16~22s后开始扫描。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分析髂静脉的成像质量以及髂静脉疾病的影像特点。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CT血管造影。其中31例完全阻塞,9例管腔狭窄或见局部充盈缺损,10例完全通畅。图像质量优良率:优24%(12/50),良60%(30/50),差16%(8/50),总体优良率84%(42/50)。结论多层螺旋CT髂静脉成像对诊断静脉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冠心病大范围筛查及复查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使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及已确诊冠心病的复查患者共2 200例进行冠脉CTA扫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判分级,并分析影响成像质量的可能因素。结果 2 200例中拟诊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 000例(A组),术后复查200例(B组),其中冠脉搭桥术后复查16例,支架置入术后复查184例。2 200例扫描总体成功率为98.0%,图像质量优、良、中、差、分别为41.6%、40.3%、16.1%、2.0%。A组成功率98.2%,图像质量方面优846例,占42.3%,良797例,占39.85%,中321例,占16.05%,差36例,占1.8%。B组成功率96.5%,图像质量方面优70例,占35.0%,良89例,占44.5%,中34例,占17.0%,差7例,占3.5%。呼吸、心率、钙化、肥胖对图像质量的不良影响分别为53.8%、20.9%、13.4%、11.9%。结论呼吸屏气质量及情绪稳定是影响成像质量的首要因素,扫描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到位是扫描成败的关键。256层螺旋CT冠脉CTA绝大部分病例扫描结果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是冠心病大范围筛查和治疗后复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对照诊断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并进行DSA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A技术及其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2例疑诊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MSCT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9例,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16例,右侧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受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其中左下肢2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2例。左侧腹股沟区囊肿压迫左侧髂外静脉1例。单纯左下肢浅静脉曲张1例。以上30例CT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MSCTA诊断右侧股腘静脉扩张1例,未见异常1例,该2例DSA均提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256层CT血管造影资料。结果:60例中35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其中23例为肠系膜动脉狭窄,12例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的血管造影均能清晰显示出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以及该血管分布区肠管的扩张积液、肠壁的水肿增厚。结论: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能准确快速地检出肠系膜血管病变,安全、简便、创伤小、费用低,能直观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供血区域,为手术提供较准确的定位,还有助于与其他导致腹痛的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TRICKS)技术在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下肢静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20例(21条患肢)行磁共振TRICKS技术下肢血管成像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的KTS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应用Kappa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磁共振TRICKS技术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影像质量分级中,下肢深静脉等级优分别占85.71%(18/21)、80.95%(17/21),下肢浅静脉等级优分别占95.24%(20/21)、90.48%(19/21),静脉畸形等级优分别占90.48%(19/21)、85.71%(18/21).21条患肢中应用TRICKS技术显示深静脉正常61.90%(13/21)、发育不良25.57%(7/21)、闭锁4.86%(1/21),浅静脉中大隐静脉曲张25.57%(6/21)、小隐静脉曲张14.29%(3/21),静脉畸形中边缘静脉100%(21/21);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深静脉正常57.14%(12/21)、发育不良39.10%(8/21),余结果与TRICKS技术一致.2种检查方法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5).结论 磁共振TRICKS技术可精确描述KTS患者下肢静脉解剖结构,图像清晰可靠,可以为KTS的评估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法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向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Bi-directionalMSCTV)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人次超声难以显示的下肢肿胀病人行Bi-directiorralMSCTV检查,检查后经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再现法(VR)重建。结果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技术较常规静脉造影和常规单向CT静脉造影更清晰显示盆腔静脉血栓,尚能显示小腿等超声难以显示的血栓。结论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法可作为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介入栓塞治疗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23例KTS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经股动脉行患肢动脉DSA,以显示其异常的血管造影表现,继而用微导管超选择进入靶血管并用PVA颗粒加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23例KTS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PVA加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6~24个月见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是介入栓塞治疗KTS的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和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Klippel-Trenaunay(KT)综合征血管内硬化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例KT综合征患者行顺行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后行患肢动脉造影,并经动脉主干注入碘油平阳霉素乳剂,随访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顺行静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显示单纯异常扩张浅静脉6例,深静脉无异常;动脉造影显示动脉二、三级分支增多,软组织内见染色影。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肢体肿胀和感觉异常。随访8~40个月,5例肢体症状明显好转,1例症状反复。结论碘油平阳霉素乳剂血管内硬化治疗KT综合征能有效改善患肢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下肢血管病变的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的扫描参数、造影计划和重建方式的选择,系统阐述了其最佳的成像技术规范,提出了直接CT静脉造影技术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获得良好效果;同时也介绍了常见下肢动、静脉病变CTA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L. Apesteguía L. Pina M. Inchusta M. Mellado A. López-Cousillas C. De Miguel 《European radiology》1997,7(1):123-125
We report a case of 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 which was suggested by microcalcifications detected on routine mammograms.
Based on mammographic findings subcutaneous localization was suspected and a skin with subcutaneous cellular tissue biopsy
was performed, confirming the microcalcifications at this level. The anatomopathologic report consisted of increase in vascularization
in the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due to capillary and small-venule proliferation, with intramural calcium deposits.
Received 6 December 1995; Revision received 21 March 1996; Accepted 25 March 1996 相似文献
17.
We examined 11 patients,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diagnosed as having the 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 (KTS) by MRI.
There were four females and seven males, aged 3–51 years (mean 21 years). Two had clear asymmetry of the cerebral and cerebellar
hemispheres. The thickness of the grey matter was normal, without sulcation abnormalities, but the thickness of the white
matter was increased; the size of the ipsilateral ventricle was normal. These patients had hypertrophy of the leg and a cutaneous
haemangioma on the same side as the brain abnormality. No patient had an intracran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unilateral megalencephaly,
cerebral atrophy or hydrocephalus.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hemihypertrophy in our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KTS was thus
18 %.
Received: 15 March 1999/Accepted: 30 August 1999 相似文献
18.
左开荣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4,(9):35-37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在茎突综合征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100侧)正常成人(对照组)和48例(96侧)经手术证实的茎突综合征患者(SPS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茎突长度和倾角分布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中,茎突过长(长度〉30mm)8侧(8%),前倾角过大(角度〉25°)2侧(2%),内倾角过大(角度〉25°)4侧(4%);而SPS组中,茎突过长56侧(58.3%),前倾角过大14侧(14.6%),内倾角过大18侧(18.8%),茎突过长伴倾角异常10侧(10.4%)。经统计学分析,SPS组的茎突过长及倾角过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茎突综合征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茎突过长和(或)倾角过大,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茎突综合征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SA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价值。方法:56例(66条)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在DSA下行下肢深静脉顺、逆行造影,其中16例行经皮穿刺腘静脉插管造影。结果:根据主要X线表现将下肢静脉疾病分为:下肢静脉曲张10条(15%)、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4条(52%)和深静脉血栓形成22条(33%)。根据深静脉逆流程度分为:Ⅰ级10条,Ⅱ级14条,Ⅲ级8条,Ⅳ级2条。结论:在DSA下行下肢深静脉造影,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以利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动脉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K1ippel-TrenaunTdy综合征(KTS)的动脉造影表现并采用新的介入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方法 观察7例KTS患肢动脉DSA的影像表现。采用经导管患肢动脉内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平阳霉素用量6-12 mg,超乳化碘油4-8 m1)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动脉造影显示患肢少数动脉2、3级分支增粗,软组织内可见部分斑片状染色伴大小不等血窦显影(5例),引流静脉增粗(4例)和浅静脉迂曲扩张(5例)。病变区碘油沉积良好者6例,1例碘油沉积欠佳。术后随访13-30个月,肢体肥大明显回缩者6例,大腿的周长接近正常肢体,1例病情无明显变化。1例于1年后局部轻度复发。主要术后反应:均有肢体中至重度肿胀和轻度发热,另外有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2例和肢端麻木1例。并发症为局限性皮肤坏死1例,经治疗痊愈;另1例出现患侧足拇指背屈无力,治疗无效。结论 患肢动脉造影可以显示KTS部分畸形血管。PLE动脉内灌注治疗KTS引起的患肢肥大具有较好疗效。由于本疗法可能有较严重的副反应和并发症,应慎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