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114例,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93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并发症等特点,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问总病死率36.7%。多部位、广泛前壁心梗、既往有糖尿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方式:泵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死亡率52-3%,心脏骤停死亡率28.6%。心脏破裂死亡率4.8%,心外因素死亡率14-3%。结论老年AMI死亡率高,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既往有糖尿病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23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A组(前壁心肌梗死组)120例,B组(下壁心肌梗死组)116例。比较两组间住院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因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存活患者出院时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较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原因可能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重及梗死面积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分析706例AMI住院患者,经确诊为AMI并房颤者91例,比较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患者临床表现、冠脉病变的差异;比较心肌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的差异;根据房颤发生时间比较房颤早发亚组和房颤晚发亚组间心肌梗死部位的差异;对房颤组死亡患者AMI部位进行比较。结果:AMI并房颤的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冠脉病变严重(P<0.05);AMI并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最高,死亡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AMI并房颤患者的病情严重,而AMI并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响患者院外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共入选AMI合并CS行急诊PCI患者58例,分为院外死亡组(22例)和院外存活组(36例),统计患者的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结果:死亡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及心功能较差者死亡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于前降支和严重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既往有心肌梗死及心功能较差者、发病至PCI时间、年龄、梗死相关动脉及严重三支病变与院外死亡率显著相关,急诊PCI对AMI合并CS患者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69例AMI合并CS且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根据住院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平均年龄[(66.20±10.78)岁]大于存活组[(60.62±11.39)岁](P<0.001)。死亡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者多于存活组(P均<0.05),心脏骤停、多器官衰竭及前壁心梗发生率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P均<0.01),下壁和右室梗塞发生率低于存活组(P均<0.0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占92.2%。死亡组基础血钾(K+)、血糖(Glu)、肌酐(Scr)、动脉血乳酸(Lac)、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1),血钠(Na+<...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36例维吾尔族AMI患者,按RDW是否〉16.0%分组。住院期间,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Killip分级、严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Killip分级2~4级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心源性死亡率。结果:RDW升高组的严重并发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RDW正常组(P〈0.05),而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维吾尔族AMI患者RDW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6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中不同类型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与无传导阻滞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的不同。结果 ①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30.5%。②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中,下壁组明显高于前壁组;而前壁组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下壁组。③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无传导阻滞组。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对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约 7%~ 10 %可并发心源性休克 ,多数是在AMI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 ,住院病死率 >80 % [1] 。1999年 2月— 2 0 0 2年 4月我院共收治AMI患者118例 ,其中并发心源性休克 8例 ,约占 7%~ 8% ,现将其治疗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中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4 0~ 78岁 ,平均 6 1岁 ,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 8例均在发病后 6h内入院。其中 3例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2例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2例为急性前间壁和下壁心肌梗死 ,1例为急性下壁和正后壁心肌梗死。 8例患者中 ,有 3例既往有糖尿…  相似文献   

10.
从1980~1989年我院内科共收治8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按照起病时有无心前区疼痛共分为三组.52例发作典型的心前区疼痛(Ⅰ组);12例为不典型的心前区疼痛(Ⅱ组);16例为无痛性心肌梗塞(Ⅲ组).Ⅰ组中多数患者的梗塞部位为前壁和/或侧壁,而下壁心肌梗塞多见于Ⅱ和Ⅲ组病例,在三组病例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29例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再发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明显大于首次梗塞病例的死亡率(P<0.05).本观察表明在八十年代重庆地区AMI的发生率分别低于北京和上海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