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4月至1980年5月我市进行了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1979年4月至11月在6个医院产科选择本市户口的正常产妇845例,于临产前采静脉血,分娩后采婴儿脐血待检测。将检出HBsAg阳性产妇23例及其婴儿定为观察组,HBsAg阴性产妇24例及其婴儿作为对照组。二组均于产后2~4天、42天、6个月各随访一次,同时采婴儿足跟血0.2ml。二、检测方法HBsAg、抗-HBs、HBeAg分别用RPHA、PHA和ID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10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0例,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分娩后停服.对照组40例,不口服拉米夫定.2组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2组新生儿出生时及7个月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HBV-DNA.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当日外周血HBsAg、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婴儿7个月时外周血抗-HBs阳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使用拉米夫定,新生儿HBIG和HBvac联合注射可以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HBIG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新海  严维高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34-2736
目的: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3例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孕妇临产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针HBIG(200IU),共3针,接种后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对照组不用HBIG。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于出生后4小时内肌肉注射HBIG 100IU 1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和剂量均按正常婴儿的操作方案进行,母儿血清HBsAg和抗-HBs用酶免法检测,HBV-DNA用定量PCR检测。结果:实验组婴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阻断效果可达94.7%。结论:孕妇于孕晚期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进行主、被动免疫,可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降低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感染的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就医的血清HBsAg阳性的60例孕妇及其分娩的60名新生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替比夫定干预组,在孕晚期及产后口服替比夫定600mg/d,其所生婴儿出生后接受被动免疫及主动免疫预防;B组30例,为对照组,孕妇在孕期及产后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其所生婴儿出生后常规接受主、被动免疫(同A组)。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12个月时检测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与HBVDNA水平。结果在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干预组HBsAg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10.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HBVDNA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26.7%),抗-HBs阳性率(8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HBV感染的孕妇,在孕晚期口服替比夫定,新生儿出生时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以加强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对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有效预防婴儿HBV感染。  相似文献   

5.
张晓明 《哈尔滨医药》2012,32(3):175-17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7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 mg/天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6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3.3%,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10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 拉米夫定组57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g/天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6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 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3.3%,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10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母亲HBsAg阳性母乳喂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岷岷  苏佩敏 《江苏医药》1996,22(6):410-410
关于母亲HBsAg阳性能否实行母乳喂养争议颇多,为此作者对HBsAg阳性产妇中18例进行母乳喂养,62例进行人工喂养,以探讨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是否具有可行性。对象与方法一、观察对象:1992年~1993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18例的婴儿用母乳喂养为观察组,同期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62例的婴儿用人工喂养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平均年龄2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55岁,两组均为足月分娩的初产妇。二、观察项目:检测两组产妇血清HBVM,婴儿出生后1个月、6个月检测血清抗-HBs、HBsAg及HBeAg。血清标本均采用华元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在阻断母婴传播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拉米夫定能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方法对87例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A)45例与对照组(B)42例,A组45例在妊娠24周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至分娩后停药。B组42例孕妇在28周、32周、36周各肌肉注射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两组中所生的新生儿在分娩2小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6小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并且在分娩后1、6个月按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结果A组45例孕妇所生的1岁婴儿中外周血清检测1例HBsAg阳性,阻断率97.78%。B组42例孕妇所生的新生儿的1岁婴儿中外周血清检测6例HBsAg阳性,阻断率85.71%。结论A组阻断率明显高于B组,拉米夫定能降低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熊瑛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117-118
目的探讨黄冈龙感湖管理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监测。方法 2010年6至2011年7月在我疾控中心收集了我区467例1~12岁儿童乙型肝炎三系定量检测资料,对这些儿童的乙型肝炎接种率、HBsAg、抗-HBs和抗-HBc等HBV血清标志物进行调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HBsAg阳性率为0.86%,抗-HBs阳性率为78.6%,城区儿童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各农村儿童,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且出生当天和第2天接种的儿童的HBsAg明显低于出生第3天及以后的儿童,抗-HBs明显低于出生第3天及以后的儿童,P<0.05;抗-HB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讨论对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能提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出生后及时接种取得的免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对22例 HBsAg 及抗 HBe 双阳性携带孕妇及30例 HBV 感染标志阴性的健康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取脐血和静脉血及3、6、12、24月各作体检和取静脉血检测 HBsAg、抗HBs、HBeAg、抗 HBe、抗-HBc、HBV—DNA 及 SGPT。观察组22例出生婴儿 HBsAg 阳转率为27.3%(6/33),HBV 感染率为68.2%(15/22),SGPT 除1例升高,其余正常。对照组30例出生婴儿 HBsAg 阳转率为3.3%(1/30),HBV 感染率为10%(3/30),SGPT 均正常。两组HBsAg 阳转率有显著性差异(χ~2=6.24;0.01相似文献   

11.
HIV暴露婴儿预防接种免疫效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评估经HIV母婴阻断措施后该类婴儿群对卡介苗、乙肝疫苗的免疫反应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此类婴儿的预防接种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为HIV感染孕妇提供综合性母婴阻断措施,将其婴儿设为观察组,母亲HIV阴性婴儿为对照组。对2组婴儿按常规进行预防接种,在接种卡介苗3~6个月后作结核菌素(PPD)试验、乙肝疫苗7~10个月后作乙肝抗体(抗-HBs)水平检测。结果 HIV感染孕妇经孕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后母婴阻断效果明显,其婴儿感染率远低于未治疗者。2组婴儿的PPD阳性率及卡痕阳性率均达90%以上;抗-HBs水平,观察组为296.83±3.10mIU/mL,对照组为354.30±2.37mIU/mL。结论本组资料显示,HIV阳性孕妇经综合性HIV母婴阻断措施后其所娩婴儿对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具有类似于普通婴儿的免疫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观察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方法: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的118名产妇随机分组,一组是单纯疫苗组,按0、1、6个月注射三针乙肝疫苗(5μg);另一组是孕妇临产前3月,每月注射一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100U,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的同时,加注100U HBIG。全程免疫后7个月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SL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结果: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75.39%,无应签率为6.15%,HBsAg阳性率18.46%,保护率为76.92%;联合免疫组,抗-HBs阳性率为90.57%,无应答蟀为3.77%,HBsAg阳性率5.66%,保护率为92.92%。结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雄  王冰  高志鑫 《江西医药》2009,44(3):250-25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妊娠晚期HBVDNA〉10^6拷贝/ml的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血清HBsAg、HBeAg、HBcAb均阳性及HBVDNA〉10^6拷贝/ml的孕妇41例,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17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从孕33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至分娩后1个月停服,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和产后1年肝功能、二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定量及婴儿1岁时二对半结果。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DNA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观察期间血清HBVDNA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分别为100%和83.3%(P〈0.05),2组孕妇及婴儿均随访1年,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卢灿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873-2874
我院对980例住院分娩的产妇及婴儿进行42天内跟踪随访,重点了解产褥期母婴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常见病进行调查,现将追踪服务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在市区各大医院分娩的产妇为服务对象,共访视980例产妇和990例婴儿(10对双胞胎)。1.2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选择梅州城区HBsAg阳性孕期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所生的婴儿168例,116例婴儿为观察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10μg乙肝疫苗;52例婴儿为对照组,常规接种5μg乙肝疫苗。在12个月龄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控制率(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无效率(5.17%)明显低于对照组(32.69%),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207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209例新生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脐血/1月龄时外周血HBV-M。209例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产组、剖宫产组,以1月龄时HBsAg阳性作为垂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结果123例阴道产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7.3%;86例剖宫产组婴儿有2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2.3%,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垂直感染HBV与分娩方式有关,与阴道产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HBV的母婴垂盲传播。  相似文献   

17.
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用阻断HBV母婴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88例HBs缸阳性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实验组自28周开始每月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旦白(HBIC)20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实验组孕妇所分娩婴儿出生后行被动一主动联合免疫,对照纽孕妇所分娩婴儿出生后行主动免疫。两组婴儿12月龄时采静脉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实验组婴儿HBsAg慢性携带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P〈0.025;经两种免疫干预1年后,实验组婴儿血清抗-HBs阳转率达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结论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且使出生后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乙肝病毒的携带状况和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对商丘市渠园区、虞城县5740名中小学生调查接种史及检测HBsAg及抗-HBs。结果 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为78.76%。接种乙肝疫苗学生的抗-HBs阳性率为74.96%,HBsAg阳性率为4.47%;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学生抗-HBs阳性率为20.59%,HBsAg阳性率为20.42%。不同接种年限的HBsAg阳性率无差别。全市学生HBsAg阳性率为7.68%。结论 本市学生对乙肝疫苗应答良好,但仍需提高疫苗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地区婴儿大规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情况。该地区为乙型肝炎流行区(HBsAg阳性率约为14%),共有13万人,每年约出生2300名婴儿。自1987年1月以来,所有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均于3、5及11月龄接种3次乙型肝炎疫苗;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除按上述程序接种外,还于出生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作者检测了110份血清标本的抗-HBs滴度,末次接种前的抗-HBs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20.
由普查发现的抗-HBs滴度1:64以上的献血员,经注射乙肝疫苗,很快产生免疫应答,抗-HBs滴度在9~11第天达最高峰。取滴度1:30,000以上之高效价血浆,经雷佛奴尔法低温无菌操作制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效价为1:60,000。婴儿出生15分钟之内即肌注HBIG一支,于出生后的24个时,1个月及2个月时分别检测抗-HBs,表明婴儿体内抗-HBs水平可保持2个月以上,其滴度高低与婴儿体重、性别无关,与母亲是否携带HBsAg亦未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