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2008~2009年呼吸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病原菌的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的选择,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呼吸科住院患者药敏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敏感率较高,对亚胺培南、氨曲南100%耐药。结论:高龄、严重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等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减少易感因素,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是治疗和防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方法分析3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VIT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细菌,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0例中所有患者均有1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最常见,占53.33%。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肺部闻及哮鸣音或湿啰音。X线胸片表现为两下肺片状和斑片状浸润性阴影,部分患者有胸腔积液。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耐药率高,除亚胺培南外,对氨基糖苷类和三代头孢菌素类亦普遍耐药,耐药率〉80%,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的敏感度分别为83.33%、86.67%、83.33%和90.00%。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易发生在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侵入性操作患者,细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上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陈辉英 《海峡药学》2012,24(6):242-243
目的 探讨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6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2种抗菌物的敏感性.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高的分别为复方新诺明(95.0%)、米诺环素(93.3%)、环丙沙星(65.0%)、头孢哌酮/舒巴坦(65.0%),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0%.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等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监测与控制,预防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下呼吸道感染SMA的耐药性以及临床特点,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侵入性诊疗操作和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为SMA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别占76.5%、100%和82.6%。98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近5年敏感率超过50%的抗菌药依次为复方磺胺甲噁唑(88.9%-100%)、头孢哌酮/舒巴坦(59.3%-77.8%)、左氧氟沙星(52.4%-6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其中,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92.5%-100%。结论 SMA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的患者。该菌表现为高度和多重耐药性,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Xan)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其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常规的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ICU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培养分离,VITEK.TWO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0进行数据统计。结果Xan对12种抗菌素的敏感率分别为氨曲南13.6%、阿米卡星21.3%、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1.8%、替卡西林/棒酸36.4%、头孢哌酮/舒巴坦40.9%、环丙沙星47.0(31)%、头孢匹肟51.5%、氯霉素57.6%、头孢他啶60.6%、左氧氟沙星74.2%、复方新诺明75.8%及米诺环素100.0%;在感染者中所有的患者均有基础疾病且曾使用过广谱抗菌素,90.9%(60/66)接受侵入性检查或治疗。结论Xan对多种抗菌素耐药,其感染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是否接受广谱抗菌素治疗及侵入性检查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65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经痰或呼吸道吸出物培养分离出的6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复习有关临床资料,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对18种抗菌药物敏感率依次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63.7%),复方磺胺甲(口恶)唑(62.0%),头孢他啶(42.6%),环丙沙星(40.6%),头抱哌酮-舒巴坦(34.9%),氧氟沙星(32.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6.3%)。有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大于60%(66.7%)。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致病原菌之一,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慢支、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重危监护病房的患者也是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造成感染,可选用抗菌药物的范围较窄,治疗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7.
胡斌  李延  肖轶雯 《医药导报》2008,27(5):573-575
阐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耐药机制,并综述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各类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期对选择临床治疗药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8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2006年我院病人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2006年入住我院的86例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病人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敏感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其次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率为零。结论:临床病人抗感染治疗时应及时做培养,由于细菌培养需一定的时间,若临床医生考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时,应先采用复方新诺明、奎诺酮类和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来治疗,不宜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李秀芳  薛洪源 《医药导报》2009,28(7):943-944
列举2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多种耐药菌混合感染的病例, 并对其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出现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针对病例的治疗过程, 分析鉴别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定植菌还是致病菌的判定方法 , 对混合菌感染,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临床治疗对策. 详尽叙述了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多种耐药菌混合感染治疗的判断思考过程, 以及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剂量、注意事项等细节, 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嗜麦芽窄食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生素敏感性的分布情况。方法对2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选择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NE鉴定条和美国BDPhoenix100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试剂进行鉴定。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当严重,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定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14%、43%;而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高度耐药(92%~100%);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患有各种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低蛋白血症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酌选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低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住院肺结核患者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特点、流行情况以及与它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在住院期间出现结核杆菌之外的下呼吸道感染的180例患者,在他们之中,有100例患者的痰培养发现了110株的病原菌。在这之中还有62株的革兰阴性细菌,1株革兰阳性细菌,47株真菌。结果住院结核患者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在5%左右。有肺部以纤维空洞、慢性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主要病理损害是肺不主张的结核患者是出现这类感染情况的高危人群。反复住院、住院时间长、长期大量的使用广谱抗生素、重症结核病所导致的营养状态的底下。结论一般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力都很底下,如果抗结核药物和抗生素被长期应用在治疗中,加上患者的肺脏结构已经被破坏,患者的防御力以及呼吸道免疫力均有下降,就会导致真菌感染、条件致病菌以及多重耐药细菌居多。在临床上,治疗的预后性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老年下呼吸道感染肠杆菌科细胞168株,测定其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B琼脂扩支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株。结果:168株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青霉素类86.9%,第一代头孢菌素类74.4%,第二代头孢菌素类51.8%,第三代头孢菌素类17.9%~  相似文献   

13.
陈富超  方宝霞  朱军  于琳 《中国药业》2011,20(21):55-56
目的分析3种不同治疗方案对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所产生的疗效及经济效果。方法将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头孢地嗪(A组)、甲磺酸帕珠沙星(B组)、哌拉西林舒巴坦(C组)治疗10 d,运用最小成本法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 A组、B组、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87.50%,81.2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4.26,13.23,17.43。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是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4.
3种方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杰  董立珉 《中国药房》2007,18(35):2723-2724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同一疾病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11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阿奇霉素(A组)、阿莫西林/舒巴坦(B组)、左氧氟沙星(C组)治疗10d ,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A、B、C组成本分别为640.00、696.00、376.00元,总有效率分别为83.3%、85.7%、82.1%(P>0.05) ,成本-效果比分别为768.31、812.14、457.98。结论:C方案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分析。方法 对52例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构成、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均有较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多数患者免疫力低下,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长。药敏试验表明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达到86.5%,其次为左旋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唯酸、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吡啶、头孢他啶也有相当敏感,而头孢曲松、氨曲南、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等常用抗菌素耐药率高。结论 治疗临床疑是不动杆菌感染时,必须尽快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尽量减少经验性用药,才能更有效控制该菌所致各种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 23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分离肺炎链球菌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患儿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结果:2 23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共检出肺炎链球菌200株,检出率为8.95%,占分离病原菌的27.93%。年龄1岁以内和冬季患儿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1.17%、10.76%,显著高于其他组的检出率;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94.5%);对青霉素、头孢呋辛、红霉素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对小儿下呼吸道的肺炎链球菌感染治疗时,应注意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王燕  陈光瑾 《天津医药》1999,27(1):30-32
分析我院呼吸科近4年间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探讨其致病特点,结果显示;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病率较前增高,占同期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的首位(28.57%,30/105例),伴较严重的基础病和合并症,应用多种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是引起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临床症状重,混合感染率高(40.00%),院内感染率高(20.00%),病死率高(26.6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来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情况,还有针对常用抗菌性药物的敏感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病患的400份痰液标本,针对感染细菌实施相关的分类及鉴定,同时实施药物性敏感实验。结果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其次,最后为真菌类的感染。结论除了万古霉素对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没有发现耐药性外,其余的下呼吸道感染细菌针对抗生素都有或多或少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护理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3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3例气管切开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33例。检出病原菌44株,肺炎克雷伯菌最多。结论对气管切开术患者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安阳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阳性率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正确选择抗生素,减少不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感染率及耐药情况。结果:共检测患儿痰液标本6 692份,检出常见病原菌3 295株,总阳性检出率49.23%。第一位是肺炎克雷伯菌共717株(21.7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311株(43.38%)。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约1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约98%)。结论:我院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居首位,产ESBLs菌株检出率及肺炎克雷伯多重耐药菌率较高,有上升趋势,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且随季节不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