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加可调整缝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98例(124眼)。其中实验组45例(56眼),对照组53例(68眼),实验组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硅著性(P<0.05);平均住院时间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应用使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更为确切,并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两种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苏玉英  袁昱  马宁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20-1921
目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182例(226眼),其中实验组98例(130眼),对照组84例(96眼),实验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不仅疗效确切,且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开角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开角和闭角型青光眼作为随访观察.对开角型青光眼49例,分为对照组A1和治疗组A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6例,也分为对照组B1和治疗组B2.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9.7月.结果 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无论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在浅前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厂卡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但无论是原发性开角还是闭角型青光眼中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可松解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连续性选取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89例(251眼)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97例(132眼)于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可松解缝线;对照组92例(119眼)行常规的小梁切除手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泡情况,平均随访12.5±4.6个月.结果手术后早期两组前房深度和眼压差异显著;随访中眼压总的有效控制率:观察组为93.18%,对照组为94.12%,差异无显著性;功能型滤过泡观察组87.12%,对照组86.5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松解缝线,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讨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 2 0 0 2年 4月~ 2 0 0 2年 9月在我院接受滤过性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 5 0例 ( 64眼 )。随机分为 2组 :观察组 2 7例 ( 3 5眼 ) ,采用小切口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2 3例 ( 2 9眼 ) ,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分析两组术后 6月内的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术后第 1周内眼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观察组眼压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尔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后早期滤过泡渗漏和前房积血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 ,住院时间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简单 ,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 ,且可以达到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同样的降眼压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2组术后1个月视力改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内眼压控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眼压波动相对平稳,术后3个月时2组眼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2组滤过泡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控制患者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黄斑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65例(80只眼)施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患者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发生浅前房5只眼,对照组发生12只眼.实验组、对照组术后1周内眼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后第2天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82.5%和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能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有效降低早期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透明质酸钠在抗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杨君  张雪梅  刘勤 《眼科新进展》2006,26(5):367-368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注透明质酸钠,以降低术后眼压和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29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前房注透明质酸钠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32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手术结束时前房未注透明质酸钠。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4眼,占12.50%;对照组术后浅前房16眼,占47.05%,2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术后眼压被控制正常范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前房注透明质酸钠,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眼压控制效果与前房未注透明质酸钠相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巩膜下小湖成形小梁切除术并可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0例(488眼)50岁以上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210例(240眼)作为治疗组,术中做深层巩膜切除、巩膜下小湖内注透明质酸钠、巩膜瓣切口两侧做2根可调整缝线,210例(248眼)作为对照组,做传统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2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治疗组l度浅前房8眼(3.3%),对照组l度浅前8-36眼和11度浅前房19眼(共22.2%).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a,治疗组功能性滤过泡213眼(88.8%),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159眼(64.1%)多(P<0.05).以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1kPa=7.5 mmHg)以下为手术成功标准,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3.3%(224眼),较对照组70.6%(175眼)高(P<0.05).结论巩膜下小湖成形小梁切除术并可调整缝线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将 5 9例 6 0只青光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组 30只眼的小梁切除术中 ,于巩膜瓣两侧边中点处各加缝一针巩膜瓣可拆除缝线 ,术后 3~ 5天予以拆除。随访 6~ 12个月 ,平均 9个月 ,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 ,与常规小梁切除术作对照 ,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一天 ,前房全部形成 ,眼压均值为 (2 0 7± 0 4 3)kPa(1kPa =7 5mmHg) ,4 0 %患眼视力保持不变或增进 ,炎症反应轻 ,并发症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术后 6个月 ,眼压均值为 (1 99± 0 5 1)kPa,90 %患眼视力保持不变或增进 ,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以促进前房形成、视力恢复 ,减少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 ,有利于眼压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缓释系统在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观察组难治性青光眼34例43眼,采用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地塞米松缓释系统,术后根据滤泡情况及前房深度适时调整可调缝线的松紧度。对照组为单纯的原发性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32例41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18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术后第1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3%(P〈0.05)。术后12月随访到30眼(观察组17眼,对照组13眼),观察组功能滤过泡占94.12%,多于对照组的53.85%(P〈0.005)。结论 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缓释系统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原发性青光眼 5 7眼 ,其中 5 0眼为宽角型青光眼 ,7眼为窄角型青光眼 ,用 Ar F准分子激光行巩膜瓣下巩膜造瘘。结果 :5 7眼术前平均眼压 33.2 3±18.45 mm Hg( 1mm Hg=0 .133 k Pa) ,术后平均 15 .2 3± 6 .45 m m 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0 1)。 5眼窄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波动较大 ,其中 2眼改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视力保持或改善占 87.7% ,前房深度、视野及视杯无明显改变 ,无 1例出现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 :准分子激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加前房穿刺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月~1年,观察前房形成、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好,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眼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9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各45例(45眼)。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眼压变化情况、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率。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眼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可降低眼压,预防浅前房发生,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效果。方法:11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观察组(A组)48眼行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6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组主要临床参数相似(P>0.05)。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A组发生浅I级前房2眼,B组发生浅I级前房16眼,浅Ⅱ级9眼,浅Ⅲ级1眼。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末次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者42眼,控制率为87.5%;B组末次随访眼压控制55眼,控制率为85.94%;术后功能性滤过泡A组为85.42%,B组为87.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可有效地控制滤过水平量而减少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可调整巩膜瓣缝线法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自 1999年开始 ,陆续随机地在部分抗青光眼手术患者中 ,使用可调整巩膜瓣缝线法小梁切除术 ,术后 6个月内对其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进行了密切的观测 ,截止到 2 0 0 2年 3月共获得 41例 ( 44只眼 )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此为治疗组。以同期的常规小梁切除术为对照组 ,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一天 ,3 5 %患眼视力保持不变和增进 ,眼压均值为 2 .0 2± 0 .73 k Pa( 1k Pa=7.5 mm Hg) ,未见有浅前房和并发症发生 ;术后 6个月 90 %患眼视力保持不变和增进 ,眼压均值为 1.96± 0 .5 2 k Pa,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可调整巩膜瓣缝线法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可使前房尽早形成、视力尽快恢复、且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和并发症 ;并能够使眼压得到有效地控制 ,形成功能性滤过泡  相似文献   

17.
不同巩膜瓣缝线方法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在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5例随机分为2组。A组: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MC),29例(29眼);B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26例(29眼)。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前房、眼压、早期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3月、6月、1年2组间眼压差异及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小梁切除术+MMC与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两种术式相比疗效相当。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观运用丝裂霉素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 60例(60眼 )青光眼分为实验组 (A组 )和对照组 (B级 )。A ,B两组均运用丝裂霉素 ,A组术中加缝 2针可调整巩膜瓣缝线。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A组发生浅前房 5例 ,B组发生 10例。A组和B组术后眼压在术后 2周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组术后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 83 2 8%± 7 2 %和 71 43 %± 9 4%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运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作可调整巩膜瓣缝线后 ,不仅能调控房水滤过量 ,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9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 2组 ,改良组 40例 43眼行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48例 5 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 ,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改良组 4 65 % ( 2 /4 3 ) ,对照组 2 0 75 % ( 11/5 3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眼压控制在 2 1mmHg以下者改良组42眼 ,对照组 45眼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Ⅰ、Ⅱ级功能性滤过泡改良组 40眼 ,对照组 40眼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可明显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组35眼在方形巩膜瓣两边各缝一针可调整缝线,术后第6天起逐渐拆除。对照组3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疗效良好,手术并发症低,是一理想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