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在阴阳及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论。《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五味理论。本文择《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历节病中五味理论的运用,主要涉及到历节病病因病机及组方原则两个方面,强调《内经》丰富的五味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析《内经》有关的“五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云 《江西中医药》1997,28(2):39-40
试析《内经》有关的“五味学说”邓云指导:谢文光(江西中医学院94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内经》五味学说五欲五过五伤五宜基本概念临床运用《内经》中有关五味学说的论述颇多,特别是在五味的产生、性质、生理病理作用以及在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整套的...  相似文献   

3.
中药的性味学说是中药性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药物的性味.通常即指四性和五味。所谓四性、即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中药的运用主要是以四性五味来阐明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因此性味学说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内容。其中对于五味中的幸能润、苦能坚这两个问题较难理解.这也可说是学习《中药学》总论部分的难点之一.在此笔者略述己见。对于辛润苦坚之说,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肾苦燥,急…  相似文献   

4.
粟栗 《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55-1256
《内经》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5.
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运用五味来辨识药物的性能是中药具体应用的一大特点。《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在五味之中,作用之广,囊括药物之多,皆以苦味为首。可见,苦味的重要地位。笔者试从中药的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苦味作用的阴阳属性。苦味的作用,渊薮于《内经》之中尚简,理论之整理、深化于唐后。如王冰注《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皆自然之气也。然辛味苦味,匪唯坚散而已。辛亦能润能散,苦  相似文献   

6.
正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是中药药性核心理论之一。中药五味有说明药物功效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从广义上来说,辛味药能散、能行,可以发散风寒、起到活血行血的作用;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即可补虚、和中、调和药性,可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酸味药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能泄、能燥,具有燥湿、泄浊的作用;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  相似文献   

7.
“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德增  周松华 《中医杂志》1997,38(12):725-726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千百年来,古今学者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但未能有大的突破。我们认为,中医对糠尿病的认识应开拓思路,治疗要开辟新途径。五味的理论源于《内经》,其中有关于五入、五欲、五宜、五禁、五过、五伤等内容的记载,将五味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经络、藏象、病因病机、治法等理论相结合,用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治疗等诸多问题,故五味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五味理论对指导糖尿病临床治疗有特殊意义,现从病因病理及治法用药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6):783-784
目的:探讨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立方机理。方法:从五味消渴方的由来、组成及配伍特点、药物五味五性理论、五味补泻理论等方面归纳总结。结果:《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五脏柔弱"为消渴(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素问》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脏精气不足,故当以五味养之。据此在《内经》五行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五味"、"五脏",以五味消渴方论治糖尿病,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10.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内经》五味理论对中药炮制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中有关五味理论进行论述,论述了四气五味与五脉的生理关系,总结了以五味为主体,联系脏腑病机,阐述了药性与人的关系及功效。论述了炮制方法、改变捕料炮制等与五味气味的关系,从而阐述了五味与中药炮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内经》对于五味功效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奥,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归纳《内经》所述,辛味有发散、散郁、润燥的作用,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相似文献   

13.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14.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晓虹 《家庭中医药》2005,12(6):35-35
我们的日常食物大多具有酸、甘、苦、辛、咸等五种滋味,但你可知道食物的滋味与健康有什么关系吗?中医认为,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五脏各有作用。《内经》中有记载:“五味各走其所喜,各味酸,先走肝,各味苦,先走心,各味甘,先走脾,各味辛,先走肺,各味咸,先走肾……”可见五味的脏腑归属和作用,早就为医家所认识。  相似文献   

16.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五味理论做了一系列的整理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的配属关系、五味的宜禁、五味的体用、五味的气机升降及五味的内涵等,以系统地梳理五味理论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五味的文字记载首见于《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吕氏春秋·本味》也提到了五味,曰:“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相似文献   

18.
吴欣玥  王琳  纪云西 《新中医》2022,54(4):169-171
人赖五味以生长,偏嗜五味则致病,然药食又凭其性味以调和阴阳,铸康健之体.现通过对《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内涵进行挖掘,探析人体五脏气机升降运动画圆以调病态为常态的过程,将五脏的五味苦欲补泻理论与五脏之圆运动理论相结合,提出以五味配伍助五脏圆运动,人即安和,即酸辛甘以助肝升、苦咸甘酸以助心潜、甘苦以助脾胃衡、...  相似文献   

19.
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四气归属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寒、温、平、凉和热性.二者在四气归属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无相关性;②肝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辛、甘、酸、涩、咸和淡味;一般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亦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甘、辛、咸、涩、酸和淡味.中药肝毒性与五味归属有一定相关性(P <0.05,rp=0.137).③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归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肺、胃、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心包和三焦经.二者在归经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归经无相关性.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归属和归经方面有明显差别,但与一般中药比较,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和归经无相关性,与五味归属则有一定相关性,但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正>《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源,内容广泛,其中关于五味的论述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既有专篇,亦多散列他篇。综合诸篇,可以发现五味更多的临床运用规律,并进一步理解《内经》阴阳五行的含义,以更好地服务临床。五味与五气相对应。气属阳,味属阴。气由天所生,味由地所化。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