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果:S1侧突高度为(22.1±4.6)mm,厚度为(27.8±3.1)mm,S2侧突高度为(13.4±3.6)mm,厚度为(20.9±2.2)mm。S1进针点位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附近,S2进针点位于髂结节-髂后上棘连线前4/5与后1/5交点附近。S1侧突中轴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S2则约为80°,S1侧突中轴与冠状面的夹角约为36°,S2则约为15°。结论:(1)S1侧突能容纳直径为6.5~7.0mm的螺丝钉2枚,S2侧突可容纳1枚。(2)S1侧突螺丝钉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6°;对S2则分别约为80°和15°。S1进针深度为68mm,S1为55mm。(3)经皮骶髂螺丝钉固定手术应严格限制在骨折精确复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临床寰枢椎穿刺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例上颈段脊柱标本进行了徒手解剖和横切面解剖观察。结果 :①经咽入路至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的穿刺点为与腭垂相对的咽后壁正中线上 ,定为A点 ,向后水平进针 ,深度分别为 ( 0 .95± 0 .0 4)cm和 ( 1.5 2± 0 .0 8)cm。经咽后壁至寰椎侧块的穿刺点为A点旁开 1.5cm处 ,深度为 ( 1.2 3± 0 .0 5 )cm。至枢椎体的穿刺点为A点下移 2 .0cm处 ,即B点 ,深度为 ( 1.13± 0 .0 6)cm。至枢椎侧块的穿刺点为B点旁开 1.8cm ,深度为 ( 1.3 6± 0 .0 6)cm。②经颈后外侧入路至寰椎前弓、寰椎侧块和枢椎齿突的穿刺点为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的中外 1/ 3交界处 ,为C点 ,深度和角度分别为 ( 6.3 2± 0 .97)cm和 66.0 0°± 1.62°、( 4 .2 3± 0 .3 0 )cm和 63 .0 0°± 1.77°、( 5 .85±0 .5 1)cm和 71.0 0°± 1.83°。至枢椎体及侧块的穿刺点为C点向下 2 .0cm处 ,称为D点 ,深度和角度分别为 ( 4 .41± 0 .2 9)cm和 65 .0 0°± 1.68°、( 5 .46± 0 .48)cm和 70 .0 0°± 1.78°。③对穿刺入路的层次结构做了详尽的描述。结论 :上述两种穿刺入路有关测量结果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并有效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取 10具尸体的第 3~ 7颈椎。以其棘突中点连线为后正中线 ,上、下小关节突外缘为外边线 ,两侧上、下位椎板重叠内缘交点相连为横线 ,分别测量横线及外边线间距。距后正中线旁开 10mm处垂直插入定位针达相应间隙椎板后缘 ,测量进针深度 ,沿定位针逐层解剖 ,观测入路行径。结果 横线间距为 11 3 8~ 19 0 2mm ,平均每侧为后正中线旁开 5 69~ 9 5 1mm ,而边线间距为 4 6 3 2~ 5 7 2 8mm ,平均每侧为后正中线旁开 2 3 16~ 2 8 64mm。进针深度为 2 0 0 5~ 3 1 98mm。取距后正中线旁开 10mm处为进针点 ,进针角度以矢状面 0° ,横断面向下倾斜 0°~ 2 0°插入定位针 ,不会引起意外损伤。结论 后侧入路显微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可行而安全的入路  相似文献   

4.
脊柱腰段外侧区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腰椎间盘穿刺摘除髓核的进针部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察成人尸15具(男11、女4)脊柱腰段外侧区血管神经的配布及无血管神经区的位置与范围。结果脊柱腰段L1~L5外侧无血管神经区的范围为正方形,长(上下距离)最小均值为25.03±3.46mm,最大均值为2L 52±5.56mm,宽(前后距离)最小均值为23.75±6.67mm,最大均值为32.81±4.37mm;L5~S1区为三角形,长平均为16.42±3.80mm,宽平均为13.63±3.37mm。结论经L1~L5区外侧区的椎间盘外侧面进针行相应髓核摘除术是安全的。L5~S1.外侧无血管神经区范围较小,进针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脊柱腰段外侧区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腰椎间盘穿刺除髓核的进针部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剂观察成人尸15具(男11、女4)脊柱腰段外侧医血管抻经的配布及无血管神经区的位置与范围。结果:脊柱腰段外侧无血管神经区的范围L1~L5为正方形,长(上下距离)最小均值为25.03±3.46mm,最大均值为27.52±5.56mm;宽(前后距离)最小均值为23.75±6.67mm,最大均值为32.8l±4.37mm;L5~S1区为三角形,长平均为16.42±3.80mm,宽平均为13.63±3.37mm。结论:经L1~L5外侧区的椎问盘外侧面进针行相应髓桉除术是安全的。L5~S1外侧无血管神经区范围较小,进针较困难。  相似文献   

6.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测成尸37具(男32、女5)共74侧,用骨牵引针穿刺后测量,按层次进行解剖.为经皮穿刺摘除髓核.治疗椎间盘脱出症,提供T12-L5椎间盘切除术的进针点,经过层次结构、进针角度和进针深距.进针点从后正中线旁开,最远的L4为71.12±10.07mm;进针角度为水平向前内方,最大角度L1为133.27±7.36度;进针深距最深的为L2深距为74.06±9.83mm.  相似文献   

7.
乙状窦后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个成人颅骨标本乙状窦后入路手术骨窗的确定、开窗范围的大小进行观测。 15个成人尸头乙状窦后入路开窗显露桥小脑三角区域的结构 ,测量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和小脑下前动脉袢的距离。结果 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向后 2 6 38± 3 95mm作为骨窗的中点 ,以该点为圆心 ,画出半径为 2 0mm的圆 ,该圆形区域与乙状窦不重叠。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舌咽神经穿硬脑膜和小脑下前动脉袢处的距离分别为 5 6 6 3± 4 5 5mm、4 7 2 3± 3 6 9mm、4 5 91± 3 99mm、4 3 73± 4 0 1mm、4 5 95± 3 77mm。结论 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向后2 6 38± 3 95mm处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开放骨窗的中点 ,骨窗的大小控制在半径为 2 0mm的圆形区内较为理想 ,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桥小脑三角区域的有关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面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 ,为面神经阻滞的进针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年男性尸体 2 8具 (5 6侧 ) ,模拟面神经阻滞穿刺 ,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 面神经阻滞穿刺点的位置为外耳道软骨下缘、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交汇处 ,垂直于正中矢状面进针 ,左侧深度为 19 91± 0 0 9mm ,右侧为 19 82± 0 10mm。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面神经阻滞准确的穿刺点、穿刺角度及深度 ,有利于麻醉药发挥作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筛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测量筛泡气房的最大内外径、最大上下径、筛泡骨壁的厚度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测得筛泡的内外径为 (9.9± 2 .9)mm(5 .0~ 16.0mm ) ;上下径为 (14 .9±7.3 )mm(5 .0~ 2 9.0mm) ;骨壁厚为 (0 .2± 0 .1)mm(0 .1~ 0 .4mm) ;筛泡中心至前鼻棘的距离为 3 9.3± 5 .2(3 1.0~ 5 0 .0 )mm ;其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 (5 3 .3± 9.1)°(3 2 .0~ 69.0 )°。结论 :筛泡气房的气化发育是影响上颌窦开口引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丛麻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颈丛的行程及毗邻结构,为更安全行颈丛麻醉提供依据。方法观察24例尸体颈丛分支浅出点,解剖麻醉穿刺点周围的结构,测量麻醉穿刺点及进针1cm深处与各结构的距离。结果颈丛神经分支多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穿出,穿刺点1cm深处与各结构的距离在13~31mm之间。结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仍为颈丛麻醉较安全的穿刺点,但穿刺深度不宜超过(21.2±3.2)mm,进针方向以向后向内20°~30°角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鼠脑的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在出生后的三维立体形态的发育变化规律 ,在脑连续冠状切片的基础上进行Nissl染色 ,然后对脑的整个外轮廓、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 :尾壳核生后 (P0 1~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1.40± 0 .2 0 ) mm3到 (4 4 .5 2± 0 .10 ) mm3,最大吻尾径从 3 .1mm到 6.8mm;最大背腹径从 1.5 8mm到5 .0 41mm;最大内外径从 1.0 5 mm到 3 .64 1mm。苍白球生后 (P0 1~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0 .2 5± 0 .0 2 ) mm3到 (4 .84± 0 .0 8)mm3,最大吻尾径从 1.0 mm到 3 .3 mm;最大背腹径从 1.175 mm到 2 .5 5 1mm;最大内外径从 0 .80 5 mm到 1.5 98mm。边缘区生后 (P0 1~ 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0 .0 3 0 0 2± 0 .0 0 3 6) mm3到 (0 .5 6± 0 .0 1) mm3,最大吻尾径从 0 .8mm到 1.76mm;最大背腹径从 1.15 6mm到 2 .3 60 mm;最大内外径从 0 .0 65 mm到 0 .185 mm。提示 ,在生后一年中 ,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的形态基本未发生明显变化 ,在各个方向上基本呈均匀增长  相似文献   

12.
舌咽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舌咽神经阻滞的进针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了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舌咽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 :舌咽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 :乳突尖端与下颌角之间连线的中点至颈静脉孔的距离 ,左侧为 (2 3 .2± 0 .4)mm(17.0~ 30 .1mm) ,右侧为 (2 3.0± 0 .4)mm(16 .5~33 .3mm)。获得了舌咽神经的毗邻结构的观测结果。结论 :为舌咽神经阻滞的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骶骨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骨纵形骨折后路钢板固定的临床应用提供钉道基础数据。方法 选取20例成人骶骨标本,按骶骨后路钢板固定置钉的钉道要求,设定进针点:骶(S1)关节突外侧a点,S1关节突下侧b点,S2、S3、S4的入点c、d、e位于a点与S4骶骨后孔假想连线上,且各位于上下骶骨后孔间连线的中点处;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分别为af、bg、ch、ci、dj、ek;内侧钉道长度分别为A1、A2、B、C、D、E;外侧钉道长度分别为F、G、H、I、J、K和外侧钉道角度分别为Ⅰ、Ⅱ、Ⅲ、Ⅳ、Ⅴ、Ⅵ。结果A1、A2、B值分别为(31.70±3.54)mm、(35.59±4.50)mm和(27.83±3.80)mm; F、G、H、I、J值分别为(43.68±5.11)mm、(30.10±4.00)mm、(27.66±3.33)mm、(23.51±3.26)mm和(18.72±4.18)mm;Ⅰ、Ⅱ、Ⅲ、Ⅳ、Ⅴ值分别为(5.75±4.14)°、(12.65±5.22)°、(10.05±6.78)°、(8.75±5.87)°和(16.33±8.46)°。结论 内外侧置钉进针点间距离适合钢板的使用;置钉钉道长度内侧相对固定,外侧多变;外侧置钉角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4.
经直肠穿刺注射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经直肠穿刺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经福尔马林固定、年龄 16~ 60岁、从正中矢状面切开的 16侧男性盆腔标本前列腺与直肠间的解剖结构 ,测量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距离、可进针范围、深度及进针部位距肛门距离。结果 :前列腺与直肠前壁间仅存在少量脂肪组织和静脉丛 ,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的距离为 (5 .8± 0 .7)mm ,可进针范围为 (15 .4± 1.4)mm ,可进针深度为 (15 .7± 0 .9)mm ,可进针部位至肛门皮肤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4 7.6± 2 .4)mm和 (3 5 .8± 1.9)mm。结论 :经直肠是比较理想的前列腺局部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前、后由囟刺术是对新生儿在疾病诊断时,于其他部位静脉难以采集血液,而从前、后囟进针,于上矢状窦内采血检查的一项技术.为适应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我们制作了前、后囱穿刺术的教学标本,此标本以突出穿刺部位、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和穿经层次为重点内容,引导学员在理解头颅结构形态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前、后囟穿刺术的操作要点 现将标本的设计、制作方法介绍如下.l材料与方法(1)用经防腐固定出生后l~2个月的婴尸.平下颌下缘截取下头颅材料.(2)剔去头发,再按下列步骤去掉左侧颅顶部头皮、颅骨和脑组织,暴露大脑镰和上矢状窦.①由左侧眉弓中点距正中矢状线4~5 mm并与之平行向后切至枕外隆凸稍左侧,再由左侧眉弓沿水平方向切至枕外隆凸稍左侧,去除颅顶部左侧份的头皮、颅骨及左侧大脑半球,显露大脑镰和小脑幕等.②去掉上矢状窦的左侧壁,暴露上矢状窦腔,以便显示穿刺的深度:于前囱平行矢状切面向外侧角呈“阶梯”式由浅人深剥制出浅筋膜、帽状腱膜及囟的膜性结构.每层保留3mm宽,以显示颅外的软组织层次.用两支9号针头,一支由前囟后角处进针,针尖指向眉间,与头皮呈450角刺人上矢状窦内,刺入深度为4~5mm左右;另一支于后囟正中进针,针尖指向前上方,与头皮呈 35°~40°角,刺入上矢状窦内,刺入  相似文献   

16.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 ,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 ,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 ,以 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 (2 7.7± 1.9)mm和 (2 0 .2± 2 .3 )mm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4.6± 2 .9)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 1.8± 3 .4)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7.7± 3 .8)° ,向尾端倾斜 (7.1± 2 .3 )°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 (86.5± 3 .8)mm。以此进针方法行 10枚螺钉固定 ,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 :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 ,变异小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5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0mm ;螺钉长 75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5°~ 10° ,向尾端倾斜 5°~ 10°。  相似文献   

17.
国人胸骨的形态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供胸骨测量与观察的地方性资料 ,为临床胸骨穿刺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采用 10 1例内蒙古通辽地区出土的成年人干燥胸骨标本 ,70例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的胸部湿标本 ,使用游标卡尽测量 ,肉眼观察。结果 胸骨长(137 0 3± 2 0 2 0 )mm ,胸骨柄长 (48 17± 6 0 4 )mm ,柄最大宽 (5 3 96± 7 2 5 )mm ,柄最小宽 (2 9 5 6± 5 35 )mm ,柄厚 (12 5 7±1 4 6 )mm ,柄前皮质厚 (1 2 3± 0 14 )mm ,柄后皮质厚 (1 2 0± 0 12 )mm ,体长 (87 5 9± 2 3 6 2 )mm ,体最大宽 (31 6 7± 6 5 7)mm ,体厚 (13 6 9± 6 2 8)mm ,体前皮质厚 (1 2 8± 0 15 )mm ,体后皮质厚 (1 2 3± 0 13)mm ,胸骨体前软组织厚 (2 0 4± 0 4 6 )mm。胸骨长宽指数 2 3 1,胸骨体长宽指数 36 1,胸骨体柄长指数 5 5 0 ,胸骨宽厚指数 4 2 5 ,胸骨长柄长指数 35 2。胸骨柄体分离 79例占 78 2 % ,带有胸骨体裂孔 7例占 6 9% ,带有骨性剑突 10例 ,占 9 8%。结论 本组胸骨长与柄长、体长之间有高度相关性(P <0 0 1)。  相似文献   

18.
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为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测量 5 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 10cm× 5cm区域骨质厚度 ;② 3 0具头颈标本上测量横窦和窦汇的体表投影 ;③ 10具头颈标本分别做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骨质构造。结果 :①枕骨厚度分布不规则 ,枕外隆凸处最厚 ,为 14 .3±2 .6( 11~ 17)mm ,外侧小脑窝处最薄 ,为 2 .5± 0 .7( 1.2~ 7.6)mm ,骨质厚度大于 8mm的区域为经过枕外隆凸中点的水平线左右各 2cm ,及枕外隆凸下 2 .6cm处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②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一致 ,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 ,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 ,横窦和窦汇大致位于上述三角形区域的深面 ;③枕骨骨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 :枕骨厚度的分布特点及重要的静脉窦的体表投影结果 ,对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部位的选择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股外侧肌注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新生儿尸体股外侧肌群厚度的测定和解剖学观测 ,为新生儿股外侧肌肉注射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将新生儿尸体的股外侧肌分三等份 ,分别定为上、中、下三区 ,用注射针头 ,经各区中心部位插入肌肉 ,用游标卡尺测量进针深度 ,测其数值。结果 股外侧肌上区肌肉厚为 (0 6 4 2± 0 185 )cm ,中区肌厚为 (1 2 95± 0 179)cm ,浅筋膜较簿 ,为 (0 5 4 1± 0 0 7)cm ,下区肌厚为 (0 6 2 5± 0 2 33)cm。结论 新生儿股外侧中部肌肉较厚 ,无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 ,易暴露 ,可供注射的范围较大 ,同时操作简便 ,是临床上新生儿理想的注射部位  相似文献   

20.
内窥镜下侧脑室前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并对 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间孔距离为 (3 0 .5± 2 .4)mm、(9.9± 2 .1)mm ,室间孔长、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以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壁高度分别为 (18.7± 3 .1)mm、(15 .1± 3 .5 )mm、(2 4.0± 4.6)mm和 (16.0± 1.8)mm、(14 .0± 1.9)mm、(2 3 .1± 2 .5 )mm以及 (12 .1± 1.7)mm、(8.9± 1.3 )mm、(15 .2± 1.6)mm ,眉上及冠状缝前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 (2 9.5± 2 .5 )mm、(5 5 .3± 2 .6)mm和 (2 8.4± 2 .8)mm、(5 4.4± 3 .0 )mm。前额眉弓上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内窥镜下均可看清前角及体部结构 ,但硬镜下后者操作空间稍小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三角部结构。结论 :在内窥镜下前角入路进行侧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