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军  王卫  张平 《临床荟萃》1999,14(2):71-72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也可分泌TNF,并可作用于血管壁而引起血管壁的损伤,促进血管内皮和血管平滑肌的增生。因此,TNF-α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为研究两者的关系,本组应用ELISA法检测41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TNF-α水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由激活的单核 巨噬细胞分泌 ,除具抗肿瘤、抗感染等多种生物活性外还参与凝血、炎症、免疫反应。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sIL 2R)是活化T淋巴细胞膜IL 2R的α链成分 ,由细胞膜脱落释放入血液循环中 ,它们均作为免疫系统激活后T淋巴细胞增殖的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的测定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和病毒性肝炎组血清IL-6和TNF-α的浓度,并分别检测其HBVDNA含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的IL-6和TNF-α的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炎后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6和TNF-α的测定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损伤状况进行有效的反映,对判断患者病情预测和预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偏头痛和癫痫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探讨TNF-α在偏头痛和癫痫中不同的作用机制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21例偏头痛发作期和20例刚发作后12小时内的癫痫患者及19例正常人血清和脑脊液中TNF-α进行测定。结果:(1)偏头痛组和癫痫组血清和脑脊液中TNF-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癫痫组血清和脑脊液中含量较偏头痛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偏头痛和癫痫患者存在着免疫紊乱,而以后者更明显,它们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均有TNF-α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以MTT法测定了46例肝硬化及40例正常对照周围血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旨在了解肝硬化TNFα水平及其与肝损伤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TNFα水平(34.38±10.28u/ml/ml)与正常对照组(20.30±3.24u/m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资料还表明TNFα水平与AST/ALT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有正相关关系(分别是r=0.632,P<0.001和r_s=0.683,P<0.001)。提示肝硬化TNFα浓度异常升高,并可能在肝细胞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生理作用及在疾病检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在抗TNF、抗炎、刺激细胞增殖、诱导细胞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其表达量的多少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TNF-R的检测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时体内免疫状态的变化,对51例ACVD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进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α测定。结果:ACVD急性期血清TNFα和sIL-2R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重主组TNFα水平高于轻度组;恢复期血清的TNFα和sIL-2Rα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水平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军政  胡波 《检验医学》2004,19(2):167-167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参与许多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通过检测10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以探讨其对判断病毒性肝炎病情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2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2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临床病型关系密切,在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依次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迅速复常(P〉0.05);血清IL-12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2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早期检测血清IL-12水平,可判断病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我科从1984年6月至1989年10月对临床诊断的各型病毒性肝炎161例(含死后肝穿23例)患者进行了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本组资料结果表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1.43%(115/161例)。其中以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活肝)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最高为86.17%(81/94例)慢性迁延型肝炎(慢迁肝)次之为56.67%(17/3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黄肝)和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的符合情况较差,分别为33.3%(3/9例)。和40%(6/15例)。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病毒性肝炎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市自1988年甲肝大流行后,加强流行病学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90年代以来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97年报告发病率为94.08/10万,较1990年下降46.78%,未形成周期性的流行年。甲肝发病占各型肝炎的首位,每年有春季发病高峰,病例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乙肝发病显稳中下降;戊肝近年逐渐增高,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老组。经甲、戊肝发病流行因素调查,主要与外出就餐史、聚餐、外出史有关,OR值分别为7.34、5.32和2.84。此结果对甲、戊型肝炎防治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内增殖诱导配体(APRIL)蛋白水平,并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Pα)的台量,且与临床治疗发病与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7例MM患者血清APRIL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与25例健康志愿者作了对照。结果MM患者血清APRIL和慨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纽(P〈0.01)呈负相关。结论MM患者血清APRIL水干和TNFα与对照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提示APRIL及TNFQ检测水平与MM患者发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67例HBV感染患者血清sICAM-1。结果: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患者及重型乙型肝炎(SH)早、中、晚期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CH患者肝功能越差、其血清sICAM-1水平越高;SH患者肝衰竭越重,其血清sICAM-1水平反而越低。HBeAg阳性或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HBeAg阴性和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CH和SH早期,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随着患者肝损害的加重而升高。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随着患者肝衰竭的加重而降低,故sICAM-1可作为临床乙肝炎性活动和肝损害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Elastography point quantification (ElastPQ) is a new ultrasound-based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method for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liver fibrosis. We evaluate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ElastPQ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Fibrosis stage (F) was determined by transient elastography (F0/F1: <7.1 kPa, F2: 7.1–9.4 kPa, F3: 9.5–12.4 kPa, F4: ≥12.5 kPa).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s curve (AURO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ElastPQ cutoffs for significant fibrosis (≥F2) and cirrhosis (F4). Paired transient elastography and ElastPQ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from 217 patients (mean age ± SEM: 49 ± 0.79 years, 68.2% male, F0/F1: n?=?98 [45.0%], F2: 47 [21.6%], F3: 22 [10.1%], F4: 50 [22.9%]). AUROC for ≥F2 was 0.84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791–0.895), and for F4, 0.93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894–0.972). The optimal ElastPQ cutoff for F2 was 6.68 kPa (sensitivity: 80.7%, specificity: 70.4%,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78.5%,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72.3%), and for F4 11.28 kPa (sensitivity: 86.0%, specificity: 85.6%,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60.52%,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97.16%). In conclusion, ElastPQ represents an accurate tool for non-invasive staging of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2 35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12 0例 ,对照组 115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疗法。治疗组加用前列腺素E12 0 0 μg加入 10 %葡萄糖5 0 0ml中 ,缓慢静脉滴注 ,每天 1次。疗程 4周或TBil正常后停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9.2 % ,对照组为 73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治疗组在降酶、退黄及缩短肝功能复常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前列腺素E1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 ,适合各级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56例乙型肝炎病人检测血清HBV DNA、HBVM、肝功能,其中58例病人作了肝活检,对其肝脏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特征,并对不同特征的HBV DN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HBV DNA含量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ALT正常组与不正常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而ALT不同水平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0~Gl组与G2、G3及G4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G2、G3及G4三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纤维化分期S0~Sl组与其他三组均有显著性差异,S2与S3组间无明显差异,S2、S3组与S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HBV DNA仅代表血清HBV复制的水平,不能反映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早期肝硬化时HBV复制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9.
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在各类肝损害病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各类肝损害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 1)活性在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对氧磷为底物,用速率法测定134例肝炎患者血清PON 1活性,同时测定ALT、GGT、ALP、TP和ALB水平,分析ALT、GGT、ALP、TP和ALB水平与PON 1活性的关系,并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PON 1活性的变化。结果:134例肝炎患者的PON 1活性比92例正常对照显著降低[(125.2±31.9 U/ml)vs(173.5±25.3 U/ml)],入院时PON 1活性分别为:重型肝炎(100.1±35.2)U/ml、急性肝炎(98.2±42.5)U/ml、肝炎后肝硬化(111.3±36.8)U/ml、慢性肝炎(125.3±31.2)U/ml。血清PON 1活性与ALT、GGT、ALB、ALP和TP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663、-0.546、0.587、-0.412和- 0.393),且血清PON 1活性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其他指标。治疗后2周,急性肝炎组PON 1活性逐渐上升,治疗后4周和6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组基本恢复正常,其他组经过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虽有上升的趋势,但变化不明显。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ON 1活性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坏死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对各类肝损害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重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重肝 )的不同肝炎病毒病因与存活情况。方法 :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比较1994~ 2 0 0 1年间 10 3例重肝不同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与存活率。结果 :10 3例重肝患者总存活率 2 5 .2 4% (2 6 / 10 3) ;急性重肝 4例 ,存活率 5 0 .0 % ,亚急性重肝 9例 ,存活率 2 2 .2 % ,慢性重肝 90例 ,存活率 2 4.4% ;单独感染 6 8例 ,存活率 2 7.9% ,重叠感染共 35例 ,存活率 2 0 .0 %。HBV单独感染 6 5例 ,存活率 2 6 .2 % ,HBV与其它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 32例 ,存活率 31.2 %。结论 :肝炎病毒引起的重肝以慢性重肝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单独感染重肝的存活率高于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