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目前常用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但其体型较小,试验条件受限.兔也足常用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之,但其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式需要进一步摸索.目的:探讨兔外周血源性及骨髓源性单核细胞体外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实验室、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医学检测中心完成.材料:6周龄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2只,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为美国PeproTech Inc产品.方法:兔心尖穿刺抽取血液20 mL,同时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1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收集中间云雾状细胞层,加入适量的含双抗的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2 h后弃去未贴壁细胞,即为兔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单核细胞.2种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均分为2组:实验组以含有20μg,L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μg/L人白细胞介素4的上述培养基隔日换液培养6 d,其中在第5人加入10 mg/L脂多糖刺激并孵育过夜;对照组未添加任何细胞因子.主要观察指标: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结果:培养6 d后,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件对照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小杆状突起,符合巨噬细胞的特征;实验组细胞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胞体有形态不一的突起,符合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源性和骨髓源性的实验组细胞均高表达HLA-DR,CD86,低表达CD1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187,t=1.7151,t=0.0250,P均>0.05);对照组细HLA-DR,CD86,CD14的表达则与实验组相反.结论:在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白细胞介素4及脂多糖联合作用下,兔外周血源性单核细胞及骨髓源件单核细胞均能转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体内成熟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数景极少,仅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占脾细胞的0.2%~0.5%,几乎不能直接从体内分离出大量的纯化的DC,要获得足够的DC,只有依靠体外培养增殖.目的:以不同剂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获得大鼠骨髓源性DC,拟建立合适的大鼠骨髓源性未成熟DC的培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免疫学实验室和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SPF级Lewis大鼠用于培养骨髓源性DC,雄性SPF级Brown Norway大鼠用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Lewis大鼠股骨和胫骨获取骨髓源性单个核细胞,分别以2.5,5,10,20 μg/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5μg/L白细胞介素4诱导分化获得大鼠骨髓源性DC,采用黏附法纯化DC.主要观察指标:以流式细胞仪分析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以Lewis大鼠DC作为刺激细胞,以Brown Norway大鼠脾脏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检测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测定分泌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干扰素水平.结果: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质量浓度的增高,诱导的细胞获得率逐渐升高,但DC比例逐渐下降.CD86、MHC-Ⅱ表达阳性率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培养第5,7天,DC不能有效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反应,培养第13天,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反应能力明显增强(P<0.01).培养7 d以后,DC上清液中自细胞介素12水平明显增高(P<0.01),脂多糖刺激以后升高更加明显(P<0.01).脂多糖刺激后DC表型MHCⅡ、CD86表达明显增加,白细胞介素12分泌增加,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轻度增强.结论:5 μg/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诱导大鼠骨髓源性未成熟DC的最佳剂量,培养9 d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未成熟DC.  相似文献   

3.
背景:新近发现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参与免疫负向调控机制和临床治疗上有潜在的意义。目前对于健康人骨髓来源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的研究较少。目的: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来源的具有CD11clowCD45RBhigh表型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从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吞噬功能及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分离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实验分3组: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组,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7d后,用脂多糖刺激24h。②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1640培养基培养8d。③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1640培养基培养7d后,予脂多糖刺激24h,使其成熟。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以及吞噬能力,CCK-8法检测其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人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在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培养8d后获得的细胞具有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典型特征和免疫表型,说明该实验建立的培养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②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这种新亚群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调节中扮演着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双重角色,对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基本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设计,于2006-09/2008-02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8周龄的Balb/c纯系雄性小鼠,体质量20~25 g,用于分离和制备骨髓单个核细胞.方法:将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5组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进行体外诱导培养: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因子)、树突状细胞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血管活性肠肽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塞米松)、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S0、CD86、CD40、CD11c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特异性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测定树突状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结果:①利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脂多糖等因子体外培养能生成具有典型树枝状突起的树突状细胞.②树突状细胞组、血管活性肠肽组、地塞米松组、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组CD11c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血管活性肠肽组、地塞米松组、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组CD40、CD80和CD86表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低于树突状细胞组(P<0.05),血管活性肠肽组以质量浓度为40μg/L、地塞米松组以10 μg/L减低明显,其中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组在血管活性肠肽质量浓度为40 μg/L、地塞米松为10 μg/L条件下为最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血管活性肠肽组、地塞米松组、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高于树突状细胞组(P<0.05),血管活性肠肽组以质量浓度为40 μg/L,地塞米松组以10 μg/L升高明显,其中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组在血管活性肠肽质量浓度为40 μg/L,地塞米松为10 μg/L条件下为最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活性肠肽或/和地塞米松、脂多糖联合诱导培养生成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②与常规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方法比较,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具有CD40、CD80、CD86表达低,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弱的特点;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培养体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低.③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活性肠肽+地塞米松、脂多糖联合诱导培养生成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效果较佳,其中以血管活性肠肽40μg/L、地塞米松10 pg/L的培养条件为最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手法筛选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建立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比较不同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生物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南方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完成.①取C57B/L小鼠骨髓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每天光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第6天收集细胞,其形态采用电镜观察.②两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③取BALB/c小鼠脾脏细胞,分离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两组树突状细胞作为刺激细胞.按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1:5,1:10,1:20,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并用T细胞悬液作阴性对照,观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光镜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多为圆形,少量菌幕样突起;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呈悬浮状态,表面较多细长突起.②树突状细胞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皱褶和较少的毛刺;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大量树枝状细长突起.透射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较规则,突起较少,胞浆内有许多吞饮泡及多泡体;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囊泡结构减少,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偏向一侧,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③各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中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CD40,CD86和CD25;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④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只能轻度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结论:采用重组小鼠粒-巨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子,体外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较弱,呈现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特性,有望应用于移植排斥反应及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沉默树突状细胞发育成熟的关键基因核因子кB/RelB可构建新型致耐受树突状细胞? 目的:探讨RelB shRNA转染小鼠骨髓树突细胞的生物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慢病毒载体将RelB shRNA转染致小鼠骨髓树突细胞后,分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脂多糖刺激成熟、RelB基因沉默及脂多糖刺激RelB沉默的4组树突状细胞进行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第 6 天脂多糖刺激组细胞表面可见大量细长的类似树枝的突起,其他3组细胞形态特征相似,呈圆形、皱缩状态,这3组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CD86和CD40分子表达水平相当,但低于脂多糖刺激组;3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较脂多糖刺激组显著降低(P < 0.01);RelB基因沉默的树突状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较低,分泌Th2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4的能力较高(P < 0.01),Th1/Th2细胞因子的比例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类似.说明RelB shRNA经慢病毒转染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后,在细胞形态、表面分子表达、免疫学功能等方面均具有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特点,且不能被脂多糖刺激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比较不同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生物免疫学特性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南方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完成。①取C57B/L小鼠骨髓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每天光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第6天收集细胞,其形态采用电镜观察。②两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③取BALB/c小鼠脾脏细胞,分离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两组树突状细胞作为刺激细胞。按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1∶5,1∶10,1∶20,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并用T细胞悬液作阴性对照,观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 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光镜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多为圆形,少量菌幕样突起;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呈悬浮状态,表面较多细长突起。②树突状细胞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皱褶和较少的毛刺;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大量树枝状细长突起。透射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较规则,突起较少,胞浆内有许多吞饮泡及多泡体;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囊泡结构减少,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偏向一侧,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③各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中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CD40,CD86和CD25;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④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只能轻度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 结论:采用重组小鼠粒-巨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子,体外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较弱,呈现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特性,有望应用于移植排斥反应及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形态学特征及其活性。方法:人外周血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粘附6h后去除悬浮细胞,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诱导培养7d,并进行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结果:培养1周即可得到大量DC,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大量突起,为典型的DC特征,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显示CDla阳性表达率达80%~95%,并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经GM-CSF、IL-4诱导培养成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抗原呈递能力。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接受刺激的性质和微环境及其起源是决定免疫反应中初始CD4^+T细胞发生Th1或Th2应答的关键因素,树突状细胞是否成熟对其功能的发挥影响很大。 目的:观察广泛应用的细胞因子α-干扰素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7-05/12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取1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的外周血。 方法:采集外周血10mL,肝素抗凝,常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核细胞,然后将单核细胞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体外培养7d。分3组进行树突状细胞培养,对照组不加α-干扰素;100U/L α-干扰素组于培养第5天加入100U/L的α-干扰素;300U/Lα-干扰素组于培养第5天加入300U/L的α-干扰素。主要观察指标:培养第7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膜表面CD83和MHC—DR表达水平;应用四氮唑盐法测定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p40+p70含量。 结果:100,300U/Lα-干扰素组中CD83^+和MHC—DR^+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p40+p7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以300U/Lα-干扰素组作用更强。 结论:α-干扰素可以有效促进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成熟,并呈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如何将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活化因子运送至肿瘤局部是有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利用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具有肿瘤趋向性和低免疫原性的特性,将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活化因子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运送至肿瘤局部表达可能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方案之一。目的:构建共表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5型腺病毒载体(Ad5GM-CSF-IL-2),感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水平和持续时间,为体内活化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以此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基因cDNA,PCR扩增片段分别插入pcDNA3.1/Myc-His(-)B真核表达载体中,再利用脑心肌炎病毒内部核酸进入位点(IRES)序列,构建腺病毒载体穿梭质粒pDC515GM-CSF-IRES-IL-2。采用AdMax^TMFLP重组腺病毒载体体系,将穿梭质粒pDC515GM-CSF-IRES-IL-2与pBGHfrt△E1,3FLP骨架质粒共转染至293细胞,通过重组酶位点特异性重组获得Ad5GM-CSF-IL-2。Ad5GM-CSF-IL-2感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经v射线照射使其失去增殖能力,分别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ELISA试剂盒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细胞上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水平。结果与结论:经测序证实,克隆获得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2的cDNA序列分别与GenBank NM_000758(435bp)和GenBank NM_000586(462bp)提供的序列完全一致。用AdMax^TMFLP重组腺病毒载体可高效、快捷地获得所要包装的腺病毒载体,通过IRES连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两个基因,均获得高效表达。Ad5GM-CSF-IL-2感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可连续7d高水平地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并探讨L-精氨酸(L-arg)对DCs表型表达及抗原提呈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加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第6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DCs成熟;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不同剂量L-arg继续培养;第8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各组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在酶标仪490 nm处测出光密度(OD)值.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表现出DCs典型形态学特征,实验组CD80、CD83、CD1α、HLA-DR表达增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实验组反映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强度的OD值高于对照组.结论 L-arg可促进DCs成熟,增加DCs表型的表达,并提高DCs的抗原提呈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周期长,产量相对较少,相关报道亦较少.目的:建立简便的体外扩增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于2007-02/09在华北石油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BALB/C小鼠、C57小鼠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方法:无菌手术取C57小鼠脾脏,用1 mL注射器抽取Hanks液,刺入脾脏并反复冲洗,获取单个核细胞,用0.1 g/L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了、白细胞介素4的H-DMEM培养,8 d后即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同时无菌取BABIJC小鼠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收集非黏附细胞调整密度后作为反应细胞.再将两种细胞混合培养.主要观察指标: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并对其表面CD11c,CD86及MHC-Ⅱ类分子进行检测.并计算两种细胞混合培养后的吸光度值.结果:体外诱导培养8 d后获得大量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细胞表面具有典型的树枝状突起,高表达树突状细胞相对特异性表面分子CD11c(78.46%)、CD86(87.24%)及MHC-Ⅱ(92.65%),同时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体外诱导培养小鼠脾脏细胞,可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3.
李晶  杨炯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8):1501-1504
目的:实验着眼于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的表型(CD83,CD86)及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探讨肺炎支原体加重哮喘的机制是否是改变了树突细胞的性状。 方法:①对象:所有外周血采自正常人,志愿献血者为武汉大学医学院2005级硕士博士研究生6人:实验用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购自广州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②实验过程及分组:从肘静脉采集志愿者20mL新鲜全血,以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培养5d得到不成熟树突细胞后,分别予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脂多糖和空白刺激再培养2d。③评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树突细胞表面表达CD83,CD86的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 结果:①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组树突细胞表达CD83,CD86高于未刺激组(P〈0.01,P〈0.01);脂多糖组树突细胞表达CD83,CD86高于末刺激组(P〈0.01,P〈0.01);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组树突细胞表达CD83较脂多糖组无差异,表达CD86高于脂多糖组(P〈0.05)。②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组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高于未刺激组(P〈0.01);脂多糖组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高于未刺激组(P〈0.01);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组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低于脂多糖组(P〈0.05)。 结论: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可刺激未成熟树突细胞分化成熟,但较脂多糖刺激的不同,前者刺激成熟的树突细胞在呈递抗原给T细胞时,可进一步使T细胞向Th2极化,导致Th1/Th2平衡失调,从而加重哮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MDCs)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探索AGEs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L-1)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50ng·mL-1)的RPMI1640培养,使其分化为MDCs,用200μg·mL-1AGE-BSA干预DCs0,10,20,30,40min,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即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结果:AGE-BSA刺激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20min达到高峰,30min后开始下降,并且Jnk抑制剂SP600125明显抑制了AGE-BSA促进的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结论:AGEs能够激活MAPK信号途径,其中Jnk信号途径与RAGE的表达有关,这可能是AGEs通过树突状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树突状细胞因其良好的抗原提呈功能及促T细胞增殖功能,成为肿瘤抗原的良好载体.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对于肿瘤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作用.目的: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进行诱导、培养、扩增及冻存,并对比冻存后复苏细胞与未冻存细胞的细胞特性,寻找一种能够大量获得树突状细胞及有效储存的方法.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在含重组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μg/L)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5 μg/L)的完全培养基中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及扩增.培养第6天,对培养获得的树突状细胞在加有冷冻保护剂DMSO的完全培养液中冻存.复苏后,在培养基中加入脂多糖、对细胞诱导,获得大量的成熟树突状细胞,最终获得的树突状细胞与未进行冻存的细胞在细胞活力、形态学、细胞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方面对比.结果与结论:复苏后,(82.2±4.73)%细胞存活,存活的细胞经脂多糖诱导后发育为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形态学、细胞表型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方面与未经冻存的树突状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冻存复苏后,细胞生物学特性与未冻存的细胞无明显差别,用冻存的方法储存树突状细胞,能够避免在不同时期应用细胞时反复进行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同质细胞.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 ccells,DC)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在器官移植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采用的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寻求新的诱导方法十分必要。目的:观察丁酸钠对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体外细胞学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材料:人外周血样品取自中山大学身体健康的大学生志愿捐献者(年龄20—23岁),共5份,每份100mL,均在献血后2h内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离。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②诱导6d后,加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1mmol/L诱导,以促成熟因子脂多糖1mg/L为对照;设不加促成熟因子为空白对照组。③在诱导0d时加入丁酸钠,6d时加入脂多糖再次刺激。主要观察指标: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FITC标记的Dextran检测DC内吞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分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①DC形态:在丁酸钠作用下,DC聚集现象明显减少。②细胞表型检测结果:丁酸钠促成熟组常规方法诱导的未成熟DC的CD80,CD83,HLA-DR表达均低于脂多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采用丁酸钠法诱导的未成熟DC,在第6天时加入促成熟因子脂多糖后CD80,CD83,HKA-DR表达仍处于低水平。③DC内吞能力:常规方法诱导的未成熟DC,用LPS诱导成熟后,其内吞能力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丁酸钠促成熟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采用丁酸钠法诱导的DC,其内吞能力最强,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④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常规诱导法用LPS诱导DC成熟后的白细胞介素12分泌水平高于对照组、丁酸钠促成熟组及丁酸钠诱导法,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⑤DC诱导的MLR:常规诱导法用LPS诱导的成熟DC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丁酸钠促成熟组及丁酸钠诱导法,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丁酸钠可以抑制DC成熟,稳定诱导未成熟DC生成,该DC不能被促成熟因子激活,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s B e antigen,HBeAg)对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20例健康者外周抗凝血淋巴细胞,将贴壁细胞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培养至第7天,将树突状细胞分为HBcAg组、HBeAg组和树突状细胞对照组,分别加入HBcAg、HBeAg对树突状细胞刺激培养至第10天,检测刺激培养后细胞表型与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和淋巴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 HBcAg组、HBeAg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3,CD86,HLA-ABC)水平和分泌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2p70水平、体外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及淋巴细胞毒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cAg组增强树突状细胞的分子表达、分泌白细胞介素-12p70及体外诱导淋巴细胞毒活性与HBeA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cAg和HBeAg可增加人树突状细胞表达成熟活化的分子、分泌细胞因子,增强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及淋巴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8.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扩增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但树突状细胞在体内分布广泛且数量较少,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是研究树突状细胞特性和功能的前提。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方法,观察其形态和相关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树突状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5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雌性C57BL/6小鼠。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提取C57BL/6鼠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协同诱导下培养,加用磷酸脂多糖刺激,分成磷酸酯多糖-树突状细胞和单纯树突状细胞组,前者在培养加入磷酸酯多糖,后者不加。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流色细胞仪检测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结果:体外培养2周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光镜下显示细胞表面不规则,呈树突状突起,电镜下可见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鉴定为髓系树突状细胞,高表达MHCII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MHCII,CD80,CD83,CD11c)。单纯树突状细胞组的细胞中度表达MHC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9.
吴刚  韩本立  裴雪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190-192,i0001
目的:建立丝裂霉素诱导癌细胞凋亡致敏从人外周血诱导扩增的树突状细胞的方法。 设计:以癌细胞凋亡致敏树突状细胞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1998-04/1999-05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完成。细胞株为QBC939胆管癌细胞株.药物为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 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50μg/L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0U/mL白细胞介素4,隔天一次,共4次,培养第3天,加入丝裂霉素诱导凋亡的胆管癌细胞,再继续体外培养4d后,用树突细胞富集柱收集树突状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①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的鉴定。②树突状细胞和坏死胆管癌细胞以及正常培养的胆管癌细胞共培养,观察其吞噬凋亡小体负载抗原。③检测不同密度的树突状细胞(1&;#215;10^3/孔,5&;#215;10^3/孔,1&;#215;10^4/孔)的免疫刺激活性及负载抗原后的免疫刺激活性,以单核细胞作对照组。 结果:①培养、扩增得到的树突状细胞高表达共刺激分子B7和CD1a,表面具有典型不规则突起。②丝裂霉素诱导癌细胞凋亡形成的凋亡小体被树突状细胞捕捉、吞噬。③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其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结论:丝裂霉素诱导癌细胞凋亡可以致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出的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可以有效提呈凋亡胆管癌细胞的抗原,可望成为有效的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实验着眼于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的表型(CD83,CD86)及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探讨肺炎支原体加重哮喘的机制是否是改变了树突细胞的性状.方法:①对象:所有外周血采自正常人,志愿献血者为武汉大学医学院2005级硕士博士研究生6人;实验用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购自广州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②实验过程及分组:从肘静脉采集志愿者20 mL新鲜全血,以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培养5 d得到不成熟树突细胞后,分别予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脂多糖和空白刺激再培养2 d.③评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树突细胞表面表达CD83,CD86的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结果:①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组树突细胞表达CD83,CD86高于未刺激组(P < 0.01,P < 0.01);脂多糖组树突细胞表达CD83,CD86高于未刺激组(P < 0.01,P < 0.01);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组树突细胞表达CD83较脂多糖组无差异,表达CD86高于脂多糖组(P < 0.05).②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组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高于未刺激组(P < 0.01);脂多糖组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高于未刺激组(P < 0.01);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组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低于脂多糖组(P < 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可刺激未成熟树突细胞分化成熟,但较脂多糖刺激的不同,前者刺激成熟的树突细胞在呈递抗原给T细胞时,可进一步使T细胞向Th2极化,导致Th1/Th2平衡失调,从而加重哮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