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四种探针(TCR_β、TCR_γ、JH、C_λ)对10例经组织学和免疫标记均证实为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进行了基因重排研究。其中,有6例出现了TCR_β基因重排;7例出现了TCR_γ基因重排;5例出现JH重排;全部病例均表现为C_λ基因原始构型。本文就以上实验结果以及基因重排技术在病理诊断,特别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诊断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T细胞淋巴瘤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的情况。方法 用免疫组化标记筛选30例T细胞淋巴瘤、2例高度可疑为T细胞淋巴瘤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检测T细胞受体7链基因重排。结果 30例T细胞淋巴瘤中27例和2例高度可疑为T细胞淋巴瘤均出现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无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结论 T细胞淋巴瘤病变中存在T细胞单克隆增生,支持肿瘤单克隆起源学说;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检测是区分T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有效方法,且对T细胞淋巴瘤疑难病例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7例淋巴瘤患者骨髓细胞T细胞受体(TCR)Vδ1-Jδ1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11例T细胞淋巴瘤中5例发生TCRVδ1-Jδ1基因重排,6例B细胞淋巴瘤和10例正常骨髓细胞无TCRVδ1-Jδ1基因重排。研究表明:TCRVδ1-Jδ1基因重排显示细胞系列的特异性,是T细胞恶性肿瘤的克隆标志。  相似文献   

5.
破壁灵芝孢子粉对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灵芝孢子粉在体内、外对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运用噻唑蓝(MTT)法研究灵芝孢子粉在体外对EL-4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MNU诱导小鼠胸腺T细胞淋巴瘤的裸鼠移植瘤模型,利用裸鼠移植瘤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胸腺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抑制作用,HE染色观察淋巴瘤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 灵芝孢子粉对EL-4细胞的IC50值随作用时间增加而减小,72 h达到最低,为4.76 g/L.体内抑瘤试验显示,灵芝孢子粉剂量为4 g/kg时,抑制率为45.8%,镜下观察,灵芝孢子粉高剂量治疗组肿瘤坏死区域较大,核碎屑、细胞固缩较多.结论 高浓度及高剂量的灵芝孢子粉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中线T细胞淋巴瘤的克隆性进行研究。方法:用一组针对T细胞受体γ链基因V区片段的家族特异性引物和PCR方法,对11例(22个标本)中线T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了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22个标本中的21个有T细胞受体γ链基因的克隆性重排(94.45%),在9例原发灶的连续活检和1例原发灶及其转移灶的标本中未发现曾生的克隆家族的改变。结论:中线T细胞淋巴瘤的病变组织中存在T细胞的单克隆性  相似文献   

7.
8.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报告了3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ITCL)的诊治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发现IT—CL多见于中年男性,以腹痛、血便、发热、体质量下降为主要症状,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病理改变以肠道溃疡形成为特点,溃疡形态呈多形性、多灶性、不规则,镜下瘤细胞明显异型、弥漫性浸润,中至大细胞多见。肿瘤细胞呈T细胞表型。ITCL临床少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故临床医师应重视对ITCL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型的研究,注意识别,促其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9.
皮肤T细胞淋巴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T细胞淋巴瘤在临床上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29岁,因双下肢皮疹1年余,伴发热3个月于1998年3月23日入院。患者于1996年夏出现双下肢皮疹,渐由双踝关节周围弥漫至双下肢,颜色为鲜红与暗红交替出现,在当地医院拟“...  相似文献   

10.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核仁组成蛋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大量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的结果,并与HTLV有关的病因及临床生物学行为相联系,提出T细胞淋巴瘤的工作分类。将周围T细胞淋巴瘤(PTL)分为低度和高度恶性二类。ATLL是由HTLV—1引起的,主要属于高度恶性类。某些肿瘤以混有其他细胞(表皮样细胞、滤泡的树突状细胞等)和结构(高内皮小静脉、滤泡)为特征,表明瘤细胞分泌淋巴因子。透明细胞对T细胞淋巴瘤似乎是特异的,可发生于不同类型的PTL内。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 2岁,发现颈部肿块1 月入院,入院诊断甲状腺瘤,PE检查,右颈部肿块7cm×7cm大小,质硬,活动度差,细胞学穿刺查见恶性细胞,临床诊断甲状腺癌行根治术,术中发现肿块7cm×7cm×6cm ,结节状,与周围组织粘连,手术完整切除。病理检查:肉眼,结节状灰褐色肿块7cm×6cm×5cm ,有  相似文献   

13.
孔今城  胡宏慧 《上海医学》1997,20(10):586-588,F004
肠道非肿块型溃疡性T细胞淋巴瘤比较罕见,与肠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易发生混淆,且其症状复杂多样不易确立诊断[1]。我们曾遇2例,均经6个月反复各项检查仍难确诊,后因肠穿孔作肠殷切除,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酶标记后,才明确诊断为肠道非肿块型溃疡性T细胞淋巴瘤,现报道如下。病史摘要倒1,男,15岁。不规则周期性发热6个月,38~39C为多,间隙正常3~4天后发热再起,最高可达40.5C伴咽痛及颈浅淋巴结肿大如黄豆。发热时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记数正常,各种抗生素治疗未能控制体温,消炎痛栓剂可暂时降低温度。其它各项检查均未提供诊断…  相似文献   

14.
钟伟杰 《当代医学》2011,17(26):100-101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了解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5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1.6岁。病变多位于回肠或回盲部。临床表现以腹痛、体重下降、发热、腹泻为主。免疫表型CD3、CD45RO、TIA-1、粒酶B阳性,CD20、CD79α、CK阴性。生存时间2周~12个月,中位生存期2个月,5例均于确诊1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上极为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程凶险,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案,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鼻NK/T细胞淋巴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以便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科1991 -2001年收治的31例患者均行病理或病理加免疫组化检查,分别采用单纯放疗或放疗加全身化疗等治疗方法。结果随访1 -10年, 15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 48. 4%; 5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 16. 1%; 11例患者病情进展, 35. 5%。其中死亡7例, 22. 6%。结论鼻NK/T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应首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小鼠T细胞受体(TCR)互补决定区3(CDR3)谱型的基因扫描分析术,为分析T细胞克隆提供研究方法.方法 应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近交系小鼠C57BL/6H-2b,Balb/CH-2d和F1代小鼠[Balb/cx C57BL/6 F1H-2d/b,CB6F1)脾脏T细胞的21个TCK Va家族和18个TCK VB家族的CDR3,并用基因扫描分析扩增产物以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 3种小鼠脾脏T细胞均表达所有的TCR Vα和Vβ CDR3基因,基因扫描显示全部TCK CDR3谱型呈高斯(钟型)分布,提示均为多克隆T细胞.各家族CDKs基因表达频率接近,但呈现不同的多态性和长度分布.结论 基因扫描分析TCR.αβ CDR3基因谱型是检测小鼠T细胞克隆性的精确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7.
4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电子线全身照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2年,对4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患进行了全身电子线照射。4例均为全身性病变,分期为Ⅰb1例1Ⅱb2例、Ⅳb1例。治疗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4MeV电子线及我科设计的爷卧和俯卧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进行观察。结果组织学瘤细胞是在脂肪空泡的背景中,淋巴细胞呈灶片状浸润,并有局灶状凝固性坏死,淋巴细胞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LCA ,L26-,CD45RO 。结论发生于皮下的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比较少见,它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9.
1病历报告患者,男,67岁,于2002年10月5日因上腹胃区不适1年,加重1个月就诊,上消化道气钡造影:胃角占位性病变(多考虑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①胃恶性淋巴瘤?②胃角低分化腺癌?故行胃次全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无腹腔积液,盆底腹膜光滑,肝脏未触及结节,胃角小弯侧可触及3.0cm×2.5cm包块,浆膜未受累。术后剖视标本:胃角小弯侧一3.0cm×2.0cm×0.7cm溃疡型肿块,质硬、侵及肌层、未穿透浆膜。病理诊断:(胃角)胃粘膜相关淋巴瘤(MALT),T细胞淋巴瘤。本病例采取次全胃切除,术后经输液、支持治疗,并配合以化疗,病情恢复顺利,痊愈出院。2讨论恶性…  相似文献   

20.
尹锐  郝飞 《重庆医学》2003,32(3):284-286
皮肤T细胞淋巴瘤 (cutaneousTcelllymphoma,CTCL)是具有强亲表皮性的辅助性T细非限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 ,对免疫治疗有较好的反应性[1 ] 。近 10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具有调节免疫和生物学效应双重作用的新型制剂不断研制成功 ,为治疗CTCL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将有关治疗CTCL的免疫调节剂综述如下。1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IFN是一种具有抑制细胞增殖、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的蛋白 ,是被用作治疗CTCL的第 1个免疫调节剂。根据结构、生物学作用和理化性质的不同 ,可将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