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郅敏  姚嘉茵  鲁义  李初俊 《新医学》2010,41(10):647-652,F0003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基因及其下游基因表达、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探讨水飞蓟宾防治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罗格列酮组、水飞蓟宾组,并以正常大鼠为空白对照组。6周后用荧光偏振法检测肝脏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变化,RT—PCR法检测大鼠血清PPAR-α、PPAR—γ及其下游基因包括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LCAD)、脂酰辅酶A氧化酶(AOX)和细胞色素P450A1酶(CYP450A1)、脂联素、脂联素受体(AdipoR)、抵抗素mRNA水平的表达,观察各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或小泡性的脂肪变性,部分伴肝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罗格列酮组与水飞蓟宾组肝组织可见少量小泡性脂肪变性,未见明显肝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微黏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罗格列酮组及水飞蓟宾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微黏度低于模型组(P〈0.05或0.01),水飞蓟宾组明显低于罗格列酮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PAR-γ、AOX、CYP450A1、PPAR-γ、脂联素、Adipo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抵抗素表达水平升高。罗格列酮组PPAR-γ、PPAR-α、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1或0.05);水飞蓟宾组PPAR-α、AOX、CYP450A1,PPAR-γ、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均比模型组上升(P〈0.05),且抵抗素mRNA表达水平比模型组下降(P〈0.05)。结论:水飞蓟宾可以有效防治NAFLD,其机制可能与稳定并维持适当的肝脏线粒体膜流动性,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关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水平仍存在争议。目的:研究饮食或二甲双胍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视黄醇结合蛋白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8周对照组,正常饮食8周后处死;8周高脂组,高脂饮食8周制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随后处死;16周对照组,正常饮食16周后处死;16周高脂组,高脂饮食16周后处死;饮食干预组,8周高脂饮食后再正常饮食8周,随后处死;二甲双胍治疗组,8周高脂饮食后,继续8周高脂饮食,同时给予二甲双胍灌胃治疗,随后处死。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及生化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表达。结果与结论:高脂饮食成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随造模时间延长,大鼠肝脏由单纯性脂肪肝逐渐进展成为脂肪性肝炎。饮食干预可改善高脂饮食引发的肝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表达下降、肝功能异常、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治疗仅改善了高脂饮食引发的肝脂肪变。结果表明肝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表达的改变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饮食干预应作为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措施,二甲双胍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脂肪变。  相似文献   

3.
秦智  罗和生  肖国强 《中国康复》2011,26(5):330-332
目的:探讨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动物模型建造过程中实施亚低温状态5周游泳运动联合干预对诱导NAFLD大鼠肝组织HSP70mRNA表达量及其HSP70生成量变化的影响,旨在研究延缓NAFLD的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高脂组(F)、常温游泳高脂组(TS)、常温浸泡高脂组(TI)、亚低温游泳高脂组(HS)和亚低温浸泡高脂组(HI)各10只。建造NAFLD动物模型的过程中,除C组外均给予相应高脂液体饲料喂养,并分别进行不同温度的游泳或浸泡干预。5周后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肝脏组织HSP70浓度和Real-Time PCR相对定量测试HSP70mRNA。结果:肝组织HSP70浓度及HSP70mRNA,HS组均明显高于C、F组(P〈0.01)。结论:在SD大鼠NAFLD模型建造过程中,实施亚低温状态下联合有氧运动干预措施,可以诱导NAFLD肝细胞生成大量应激蛋白,而延缓NAFLD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已知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核因子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有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抑制核因子κB活性与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材料:实验于2000-03/04在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1只纯种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方法:①对其中39只大鼠进行造模,采用链脲佐菌素溶于枸橼酸缓冲液穴0.1mmol/L,pH=4.5雪,按60mg/kg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空腹血糖维持在13.9mmol/L以上则模型制备成功。随机将造模后39只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穴n=17,未给予其他干预措施,正常饲养雪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核因子κB活性抑制剂)干预组眼n=22,腹腔内注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剂量20mg/kg),2次/d演。其余12只为正常对照组,未造成糖尿病模型,正常饲养。②各组饲养18周后取出肾脏,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检测核因子κB活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37℃水浴后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减去4℃检测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则为肾素活性。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经正态转换后再作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Ⅱ含量和肾素、核因子κB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大鼠各脱失1,6,13只,进入结果分析11,11,9只。①核因子κB活性: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P<0.01),正常对照组与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相近。②肾组织肾素活性:3组相近。③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P<0.01)。④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增加,抑制核因子κB活性后可导致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大鼠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以2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3组,各为正常组、NAFLD模型组和姜黄素组。每只大鼠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脂联素基因mRNA表达和亚硫酸氢盐克隆测序法(BSP)检测其甲基化程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NAFLD模型组对比正常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血糖均显著提高(P0.05);姜黄素组较NAFLD模型组上述血清指标明显下降(P0.05)。2在NAFLD模型组中大鼠肝脏脂联素mRNA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姜黄素干扰后,对比NAFLD模型组表达上调(P0.05)。3NAFLD肝脏组织脂联素的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肝组织,给予姜黄素去甲基化后,甲基化程度明显下降。对脂联素启动子区10个CpG位点分析,发现除了1679、1714两个位点外,余位点甲基化率均高于正常组,经数据统计后,发现只有1629、1641、1669、1690、1708、1791共6个位点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给予姜黄素干扰后,除过1629、1679之外所有位点甲基化率均有下降,但只有整体甲基化率及1641、1669、1690、1708、1791共5个位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给予姜黄素治疗后,大鼠血清学指标改善,提示姜黄素在护肝、降脂、降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DNA甲基化可能是NAFLD的发病机制之一,姜黄素可能通过降低脂联素启动子区CpG甲基化水平,上调脂联素mRNA表达,减轻大鼠NAFLD大鼠模型的肝脂肪变性。3脂联素基因表达异常与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能量储备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正常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4只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干预组各24只,以2%胆固醇+10%猪油+88%普通饲料构成高脂饲料喂养.实验动物自由进食和饮水.干预组高脂饮食4周后,在饮水中加用PTX100 mg/(kg·d),即干预组高脂饮食的同时合并喂养PTX.实验动物于第24周处死,由肝右叶固定部位切取2块肝组织.荧光测定法检测肝脏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模型组肝脏AT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干预组肝脏ATP含量较对照组低,但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结论:持续24周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大鼠NAFLD模型,模型大鼠肝脏ATP含量减少,己酮可可碱可提高NAFLD大鼠肝脏ATP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及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6只10~12周龄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高脂组和甘氨酸组。分别在第8、12周末处死大鼠。测量大鼠的体重及肝重,计算其肝指数;采集大鼠的腹主动脉血液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脂联素水平;取肝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肝脏脂联素及CMKLR1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 (1)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体重及肝指数增加,高脂组大鼠体重和肝指数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和甘氨酸组(P<0.05)。(2)高脂组大鼠ALT、AST、TG及TNF-α高于同期对照组,甘氨酸组低于同期高脂组(P<0.05)。(3)肝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在8周、12周,高脂组大鼠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甘氨酸组高于高脂组(P<0.05);肝组织CMKLR1在同期高脂组高于对照组,甘氨酸组低于高脂组(P<0.05)。(4)PCR结果显示:肝组织中脂联素基因表达在甘氨酸组高于高脂组(P<0.05),CMKLR1的基因表达在甘氨酸组低于高脂组(P<0.05)。(5)血清脂联素与肝组织CMKLR1 m RNA呈负相关(r=-0.527,P=0.001);肝脏脂联素m RNA与肝脏CMKLR1 m RNA呈负相关(r=-0.529,P=0.001)。结论 (1)在NAFLD发生发展中肝组织中CMKLR1水平逐渐升高,可能起到加重炎症程度的作用。(2)甘氨酸可下调肝组织中CMKLR1的表达,上调血清脂联素的表达从而保护肝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水飞蓟宾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肝脏、脂肪组织、骨骼肌中脂联素及抵抗素基因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水飞蓟宾防治NAFL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6周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采用水飞蓟宾进行干预,与已知有疗效的罗格列酮比较,用ELISA及Realtime-PCR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肝脏、脂肪组织以及骨骼肌中脂联素和抵抗素的表达水平.结果:药物干预后大鼠血清、肝脏、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基因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抵抗素基因表达水平下降(P < 0.05).水飞蓟宾对血清及脂肪组织脂联素的表达促进作用优于罗格列酮,对于肝脏脂联素表达的促进作用逊于罗格列酮(P < 0.05).骨骼肌中脂联素及抵抗素表达水平极低,高脂饮食以及药物干预对其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水飞蓟宾有效地促进脂联素表达,抑制抵抗素表达,这可能是其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已知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核因子K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有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抑制核因子KB活性与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 材料:实验于2000-03/04在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1只纯种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 方法:①对其中39只大鼠进行造模,采用链脲佐菌素溶于枸橼酸缓冲液(0.1mmol/L,pH=4.5),按60mg/kg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空腹血糖维持在13.9mmol/L以上则模型制备成功。随机将造模后39只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n=17,未给予其他干预措施,正常饲养)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核因子κB活性抑制剂)干预组[n=22,腹腔内注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剂量20mg/kg),2次/d]。其余12只为正常对照组。未造成糖尿病模型,正常饲养。②各组饲养18周后取出肾脏,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检测核因子κB活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37℃水浴后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减去4℃检测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则为肾素活性。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经正态转换后再作统计学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Ⅱ含量和肾素、核因子κB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表达比较。 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大鼠各脱失1,6,13只,进入结果分析11,11,9只。①核因子κB活性: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P〈0.01),正常对照组与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相近。②肾组织肾素活性:3组相近。③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P〈0.01)。④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增加,抑制核因子κB活性后可导致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柴芪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影响,探讨其延缓NAFLD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高脂饲料喂养造模,8周后,空白组与模型组各取8只处死取材,评价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每天给予柴芪汤5.67 g/kg灌胃,8周后,处死各组动物,检测血清AST,A LT,TG,TC,LDL-C,H DL-C,TNF-α及I L-6水平,空腹血糖(fast ing blood glucose,FBG)及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IRI);取肝组织,镜下观察病理形态。结果:高脂饲养8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FBG,FINS及IRI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柴芪汤治疗8周后,大鼠血清ALT,AST,TG,TC,LDL-C,TNF-α及IL-6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轻,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结论:高脂饲养8周后,NAFLD大鼠模型制备成功;柴芪汤可减轻NAFLD大鼠模型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下调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降低血清TG,TC及LDL-C,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王璞  刘江文  仝德峰  崔涌 《临床荟萃》2013,28(4):412-415,356
目的观察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普通饲料喂养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饲料喂养雄性Wistar大鼠建造NAFLD模型16只,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8只。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kg-1·d-1;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15d-PGJ210μg·kg-1·d-1。干预2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检测各组肝组织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PPAR-γ、TNF-α和IL-6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C(1.27±0.26)mmol/g vs(0.74±0.18)mmol/g、TG(1.56±0.27)mmol/g vs(1.13±0.39)mmol/g(P<0.01);实验组肝组织TC、TG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TC(1.01±0.22)mmol/g vs(1.27±0.26)mmol/g、TG(1.15±0.20)mmol/g vs(1.56±0.27)mmol/g(P<0.05)。光镜下未见正常对照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异常;模型对照组可见大量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肝组织多处点状坏死;实验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点状坏死较模型对照组减轻;正常对照组肝组织PPAR-γ普遍表达而TNF-α和IL-6几乎不表达;实验组肝组织PPAR-γ表达强于模型对照组,而TNF-α和IL-6表达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 15d-PGJ2可以缓解NAFLD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降低肝组织TC和TG水平,这种效果可能是通过增加肝脏PPARγ和减少TNF-α、IL-6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蛋白(APN)及肝脏脂联素受体2 mRNA的表达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两组大鼠腹部皮下分别注射100%橄榄油和40%CCl4-橄榄油溶液,每周2次,共10周,于第2、6、10周末分批取材,分别抽取各大鼠的血液及切取各实验大鼠的肝脏标本,以ELISA法测定大鼠APN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肝中脂联素受体2 mRNA的表达,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实验大鼠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APN水平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步降低,同时脂联素受体2 mRNA表达同步下降,各时间点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N水平及肝脏脂联素受体表达异常可能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mRNA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探讨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压力负荷增加大鼠模型,造模8周后观察左室重量指数、左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AT1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心肌组织AT1受体蛋白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VMI(‰)明显增加(P<0.01),左室心肌亚细胞发生改变,左室心肌组织AT1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升高(P<0.01),左室心肌组织AT1受体蛋白较假手术组上升(P<0.1).结论: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在造模8周已形成左室肥厚的病理生理改变,这种左室肥厚的改变可能与左室心肌AT1基因转录与翻译水平均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李晓冰 《临床医学》2013,(12):87-90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新生大鼠低血糖模型,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通过比较不同组间病变程度、胰岛素抵抗强弱、肝功能等指标的差异,了解新生大鼠低血糖和NAFLD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为了解NAFLD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购SPF级成熟Wistar雌性大鼠20只和雄性大鼠10只,合笼交配,从所生仔鼠中每窝随机抽取0—1只,总共12只作为正常血糖+正常饮食组;然后将相同母鼠所生3只新生大鼠,随机分入正常血糖+高脂饮食组、低血糖+正常饮食组、低血糖+高脂饮食组各12只,在第20周末处死,测血清空腹血糖(FB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脂肪酸、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肝组织石蜡切片染色判断肝脂变和炎症活动情况。结果20周末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脂肪酸、TG、ALT、AST在正常血糖+高脂饮食组、低血糖+正常饮食组中明显高于正常血糖+正常饮食组,低血糖+高脂饮食组中明显高于正常血糖+高脂饮食组、低血糖+正常饮食组;TCH在正常血糖+高脂饮食组、低血糖+高脂饮食组中明显高于正常血糖+正常饮食组、低血糖+正常饮食组。病理学指标检测中,肝脂变指数及炎症指数在正常血糖+高脂饮食组、低血糖+正常饮食组中明显高于正常血糖+正常饮食组,低血糖+高脂饮食组中明显高于正常血糖+高脂饮食组、低血糖+正常饮食组。结论新生大鼠低血糖所导致的代谢紊乱会导致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整合素β1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黏附分子整合素β1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肝纤维化模型组1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②实验干预: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正常喂养,肝纤维化模型组给予400g/LCCl47.5mL/kg腹壁皮下注射造模,于造模后12周处死动物,取1cm×1cm×1cm肝组织备用。③指标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检测整合素mR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整合素在正常肝脏和肝纤维化阶段均有表达;正常对照组整合素β1的表达量低于模型对照组(66.81±4.36,83.39±4.04,P<0.01)。②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肝细胞广泛的变性坏死,正常小叶结构消失。在高倍镜下可见纤维隔形成。结论:整合素β1在正常和病理肝脏均有表达,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表达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次性游泳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es, PKB)mRMA表达、蛋白总量(t- PKB)及磷酸化PKB(p-PKB)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运动组。分别对高脂饮食组与高脂饮食+运动组饲以高脂饲料,4周后对高脂饮食+运动组大鼠运动干预2h。测血液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t-PKB蛋白表达、p-PKB磷酸化水平;RT-PCR法分析PKB mRNA表达。结果:高脂饮食组血糖和胰岛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脂饮食+运动组血糖和胰岛素浓度低于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组PKB mRNA表达下降;高脂饮食+运动组 PKB磷酸化水平和蛋白总量高于高脂饮食组。结论:运动干预改善高脂饮食诱发胰岛素抵抗大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PKB磷酸化水平和蛋白与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目前认为肝纤维化尚存在可逆性.实验以光镜和细胞图像胶原半定量手段进一步验证大豆磷脂干预复合病因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细胞的组织学变化特点.方法:实验于2004-10/2007-05在辽宁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大豆磷脂组,每组8只.②实验过程:模型组采用复合病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给预高脂低蛋白食物和饮乙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大豆磷脂组给予造模饮食水,同时给予大豆磷脂300m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给予大鼠正常饮食水.42d后麻醉下断颈处死大鼠.③实验评估:验证模型是否成功;采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并用细胞图像分析仪对肝纤维化进行半定量分析;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单胺氧化酶活性.实验过程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结果:①造模结果:6周末验证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②光镜观察组织学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模型组正常肝小叶已经被破坏,坏死区中央或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肝窦多受压变窄或闭塞.门脉区有大量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增生的胶原纤维,纤维组织相互环绕形成大量假小叶.MASSON染色可见模型组肝组织形成了较宽的以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纤维间隔(绿色),胶原纤维分隔、包绕肝小叶,多数形成假小叶.大豆磷脂组上述变化较轻.③细胞图像胶原半定量测定结果:模型组、大豆磷脂组肝组织胶原纤维面积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大豆磷脂组的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④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单胺氧化酶活性:模型组和大豆磷脂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大豆磷脂组的指标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大豆磷脂干预肝纤维化大鼠后肝模型血清酶活性比模型组明显下降,胶原积累程度半定量分析也验证了干预后胶原纤维密度低于模型组,说明干预修复了受损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二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建立Ang-(1-7)对高血压大鼠干预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RT-PCR检测肾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mRNA水平.结果 Ang-(1-7)减轻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病理损害,Ang-(1-7)对血浆及肾组织AⅡ浓度无显著影响,对肾组织内AT2受体表达无显著影响,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表达.结论 Ang-(1-7) 对2K1C高血压大鼠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肥胖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时瘦素基因的变化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50只1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高脂组(n=40),正常组用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用自制高脂致肥饲料喂养.造模12周,高脂组有20只动物符合肥胖合并高脂血症的模型,再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各10只.针刺组取足三里穴、内庭穴和天枢穴行针刺治疗,连续治疗14 d,每天1次.运用TUNEL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的情况;通过RT-PCR检测肝组织瘦素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则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瘦素基因表达的相对灰度值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大鼠肝组织瘦素基因表达的相对灰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肝脏组织瘦素基因表达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针刺可以降低瘦紊引起的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ARB)对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1(AT1)、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2(AT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应用阿霉素(ADR)复制肾衰大鼠模型,采用RT-PCR检测AT1、AT2、ACE、AGT基因表达。结果肾衰组肾脏AT1表达上调,AT2降低,氯沙坦组转为AT1下调,AT2表达接近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肾衰模型AGT水平增高,而给予氯沙坦后其水平降低;ACE在肾衰时表达上调,给氯沙坦后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氯沙坦可从调节血管紧张素II(Ang II)生成及受体水平角度对抗AngⅡ的作用,从而避免肾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