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 ESD具有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1-3].本院自2007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4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0年7月我院内镜中心治疗的20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病变全部切除,ESD完整切除病灶10例,分片切除2例,EMR切除病灶8例。ESD手术时间为48~150 m in,EMR手术时间为32~55 m in。术后病理结果:胃早癌:3例证实为胃早癌,切缘未见残留。1例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癌变,局部浸润。胃息肉:均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3例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1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息肉:6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考虑癌变,侵犯黏膜下层,有淋巴管可疑癌栓。2例病例术后出血,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止,2例病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所有随访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MR及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整块切除,以利于病理评估,复发率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痛苦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Et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切除深度可包含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黏膜下层,可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与降低复发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ESD技术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操作中与术者的默契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是ESD成功的必备条件。我科2011年7月-2013年5月对48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病人行ESD,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病灶后,利用超声内镜确定病变范围及浸润层次,对病灶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消化道早期癌、癌前期病变、黏膜下肿瘤及宽基息肉的患者行EMR治疗。结果20例早期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者行EMR治疗,随访1-37个月,无1例复发及癌变,其中2例自行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均阴性。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8例,随访1-37个月,无1例复发。宽蒂息肉7例随访1-41个月,原部位无复发。术中并发出血2例、术后出血1例,均在内镜下或内科保守治疗止血成功。结论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癌前期病变、黏膜下肿瘤及宽基息肉等,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高龄、合并有严重疾病及多次手术后不能再次外科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成为近年来一项有效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技术手段,对2 cm以上的早癌和癌前病变进行一次性完整黏膜剥离.该技术由日本专家Ono等[1]在2001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优势在于可以免除开腹手术和器官切除...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ESD治疗了11例消化道病变.病变直径2.0~6.5 cm,ESD手术时间为70~180min,10例病变为整块剥离切除,1例为分块切除.术后病理显示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病变7例,中级别内瘤变1例,早期癌1例.除1例ESD术后6 h出血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ESD术后随访1~3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整块切除率高、便于病理学评估、复发率较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调查结果[1]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为20.85/10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新技术,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包括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逐步剥离,从而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免除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变部位的大范围切除,其针对范围包括食管、胃及大肠,具有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病灶大小1.1~6.9 cm,平均3.2 cm,手术时间35~240 min,平均8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21例,完整切除率为84.0%(21/25),3例病变部分剥离后高频电圈套器分次切除,1次术中出血转外科手术。所有病例术中均未发生穿孔,2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再次内镜止血成功。所有ESD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创面愈合率达100.0%,平均随访半年,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直肠类癌治疗的指导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直肠类癌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临床考虑直肠类癌的患者进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 45例术前病理确诊的类癌病例,42例经ESD治疗,2例累及固有肌层及1例浸透浆膜层并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US能够明确直肠类癌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对其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对于小于20 mm直肠类癌,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ESD具有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本院自2007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4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