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壮医药是壮族人民积累和总结的宝贵医疗经验,具有简、便、廉、验等优势。壮医外治疗法包括壮医普通针刺术、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熏洗疗法、壮医竹罐疗法等,普遍应用于临床,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上疗效明显。文章对壮医外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风湿病是壮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壮医药在防治风湿病方面具备一定特色,正逐步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本文就风湿病的各种壮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具有悠久历史的壮医疗法进一步发挥它的特色与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壮族先民世代居住在我国常年湿热的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使得风湿病发病率很高,在长期与风湿病做斗争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外治疗法,由于其疗效显著,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就壮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特色外治疗法做相关介绍,总结近年来人们对于这些疗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壮医外治疗法治疗泄泻历史悠久,效果显著,简便易行,便于掌握,在我国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目前壮医外治疗法治疗泄泻在临床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然而尚无统一标准。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关于壮医外治疗法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及总结,肯定现阶段各种壮医外治疗法治疗泄泻的疗效,旨在为探索治疗泄泻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壮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针对壮族地区常见病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壮族地区医务工作者运用壮医药内服、外治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其中,壮医外治法最为突出,临床上壮医有众多外治疗法,应用广泛,本文就壮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民族医学在胃脘痛的诊疗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壮医外治疗法在改善患者胃脘痛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预后方面效果显著。文章总结壮医外治疗法在胃脘痛诊疗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胃脘痛的诊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壮医龙脊贴是根据壮医敷贴和神龙灸这两种治疗手段改良的一种独特的壮医特色外治疗法,以壮医学“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畅通”为理论指导,主要通过延循人体背廊穴及以内区域腧穴进行的一种大面积的壮药敷贴疗法,通过筋络、穴位、药物效应及三者的综合协同效应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和协调人体气机,疏通三道两路、调节天、地、人三气同步,以达防治疾病目的的特色壮医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8.
壮医药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脏腑气血和痧、瘴、蛊、毒、风、湿""调气解毒补虚养神"为核心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是壮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壮医的"毒虚致病"病因病机论,"调气、解毒、补虚、养神"的治疗原则,也是指导皮肤病的基本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在临床上颇具特色和疗效。本文从壮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壮医皮肤病的诊断特色、壮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壮医皮肤病内治方法、壮医皮肤病外治方法等方面论述壮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以期为壮医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壮医香灸疗法是广西壮族医药常用且具有民间特色的外治疗法,可通过其特有的药物透皮作用发挥疗效,具有芳香温通、活血化瘀、行气解郁、除湿和胃等功效。临床上此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已被广泛证实,其在传承及应用上并未统一,故现主要从壮医对本病认识、壮医香灸疗法简介、疾病诊断标准、适应证及禁忌证、技术操作规范、应用前景六个方面进行技术规范化总结,以促进其推广应用及提高临床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十余年来壮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与特色优势进行总结,治疗分为外治法与内治法两大类,以外治为主。外治法以壮医刺血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针挑疗法及壮医刮痧排毒疗法多见,各种外治疗法均以局部选穴治疗为主,刺激患处,予毒邪出路,达到治疗目的;内治法选用具有清热毒、除湿毒及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为主。二者均具有满意疗效,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壮医与中医同属于传统医学,为培养面向农村基层中壮医技能人才。本研究依托中医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构建"壮医核心课程+壮医教学资源+壮医融入中医专业"培养壮医特色人才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创建"三层次一体化"实训实习基地;探索出"四阶段"教师培养与发展的成才路径;大力弘扬中医药壮医药文化,有效实现基层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壮医药是我国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经验方壮通饮是广西壮族地区民间医生根据壮医理论从疏通人体"三道两路"的角度出发,用扶芳藤、参三七、黄花倒水莲3味广西特色壮药配伍而成。该方用药精专、配伍严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论壮医的诊治用药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壮族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对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医疗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简称为壮医。壮医与中医都属传统医学,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由于壮族聚居地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当地的文化、民俗、壮汉文化交流等因素,使壮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与其他民族医药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壮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用药特色方面,内容丰富多彩,疗效较好,在我国传统医药的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壮医与中医同属于传统医学,为培养面向农村基层中壮医技能人才。本研究依托中医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构建"壮医核心课程+壮医教学资源+壮医融入中医专业"培养壮医特色人才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创建"三层次一体化"实训实习基地;探索出"四阶段"教师培养与发展的成才路径;大力弘扬中医药壮医药文化,有效实现基层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壮医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壮族文化遗产之一。多年来,广西的壮医药专家不断挖掘整理和研究,在壮医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出版了《壮医药概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基础理论》、《壮医诊断学》、《壮医方药学》等十二本本科试用教材,  相似文献   

16.
壮医药线点灸是壮族先民原创的一种简、便、验、廉的外治疗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阐述了壮医药线点灸的概念、壮医对谷道病致病因素的认识、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谷道病的思路及壮医药线点灸对谷道病的治疗与护理实证研究等内容,为拓展壮医药线点灸的临床应用研究范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征文范围具有简、便、效、廉特点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民间特色疗法为主,具体内容如下:1针灸疗法:包括针刺、放血、头针、耳针、足针、腕踝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针刀、灸疗、拔罐、刮痧、埋线等。2按摩疗法:头部按摩、足底按摩、整脊、捏脊、点穴等。3外治疗法:包括灌肠、熏洗、药浴、香熏、外敷、膏药、脐疗、蜂疗等。4方药应用:包括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5综合疗法、饮食药膳、家庭医生、养生保健、康复护理等。6民族医药:藏医、蒙医、维医、壮医、傣医、苗医等民族医药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征文范围具有简、便、效、廉特点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民间特色疗法为主,具体内容如下:1针灸疗法:包括针刺、放血、头针、耳针、足针、腕踝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针刀、灸疗、拔罐、刮痧、埋线等。2按摩疗法:头部按摩、足底按摩、整脊、捏脊、点穴等。3外治疗法:包括灌肠、熏洗、药浴、香熏、外敷、膏药、脐疗、蜂疗等。4方药应用:包括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5综合疗法、饮食药膳、家庭医生、养生保健、康复护理等。6民族医药:藏医、蒙医、维医、壮医、傣医、苗医等民族医药研究…  相似文献   

19.
壮医是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和沿用的传统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一朵奇葩,壮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初步构建了独特的气血理论体系框架。本文对壮医气血理论中的调气法进行探讨,对壮医"三部"调气法的内涵进行解析,并对其临床运用进行整理、归纳研究,认为壮医"三部"调气法方法独特,疗效显著,特色鲜明,应进一步发掘整理、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20.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将其归为“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等范围,在治疗上常提倡外治法与内治法相结合,且重视外治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作为一种民族传统的特色外治疗法,是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药线,将其点燃后待其形成珠火状时,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相应穴位或病变部位,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祛邪排毒,防病治病。众多壮医运用此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现将近10余年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的报导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及治疗机理壮医认为带状疱疹与肝、脾脏关系密切,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范郁山等[1]则认为,带状疱疹是因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致,治宜清肝泻火,凉血解毒;利用壮医药线点灸调和气血、消肿止痛、透邪泻热之功能,以随证取穴为主,重肝、心、肺论治,以调整脏腑经络功能,纠正其偏盛偏衰。何小玲[2]认为带状疱疹多为火热毒邪,郁于皮肤,经络阻滞,气血壅遏而成;通过壮医药线点灸均可使其阳毒、阴毒随火气而散,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韦振群[3]认为壮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