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性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近年来中医运用通腑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颇多,兹就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出血性中风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在肝肾阴虚、气血亏损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失宜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脑脉闭阻,脑神失用,无以统摄全身,则脾胃升降失常,痰饮、宿食、燥屎内结,以致腑气不通[1];或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木横土衰,导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腑气不通[2];或素体阳盛,嗜食肥甘,聚湿生痰,痰热互结,火热内炽,消烁津液,导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2].因此,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腑气不通,邪热不得下泄,胃肠燥结,阳明实热上冲,又会使火热更甚,烁液成痰,助阳化风[3];痰热实邪阻滞中焦,影响气血运行布达,加重血瘀[4];风、火、痰、瘀互为因果,使病情不断恶化[5].  相似文献   

2.
《中医杂志》2009,50(9)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其急性期以标实为主,风邪所致气血逆乱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动因,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瘀火热之象渐显,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约有40%~50%的中风患者表现出痰热腑实证[1].急性中风通腑有利于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等症的好转,可减轻或防止中风之变证的发生[2].  相似文献   

3.
下法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中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红 《陕西中医》2001,22(2):99-100
下法属“八法”之一 ,为祛邪之要法 ,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注意到 ,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在中风、癫痫等多种神经内科疾病病机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法用之得当 ,可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现将下法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中 风 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 ,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 ,助阳化风 ,又可消烁津液 ,致胃肠燥结 ,腑气不通。腑气不通 ,胃肠积热 ,可加重火升阳亢之势 ,煽动浊邪上逆 ,蒙蔽清窍 ,而致神昏加重 ,再者腑气不通 ,中焦气机受阻 ,有碍气血之输布流通 ,使肢体功能恢复延缓。此外由于腑实不通 ,…  相似文献   

4.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6,47(10):793
答:中风后遗症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而痰浊瘀血之稽留又为正气亏虚所致。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以下几种。1通腑醒神:针对中风后腑气不通的病变。常见半身不遂,语言欠利,神志昏蒙,或胸闷呕恶,烦躁,便秘,失眠,苔薄黄腻,脉弦滑。此多因患者素有宿痰,发病后痰邪积滞;或素为阳盛之体,胃肠津亏;或正气虚损传导无力等导致便秘,腑气不通加剧了气血瘀滞,乃至阳亢风动。便秘既是中风诱发因素,又作为一种病理证候存在于后遗症病程…  相似文献   

5.
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9):402-403
通腑法属“八法”中之下法 ,为祛邪之要法。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注意到 ,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在中风、癫痫等多种脑病病机变化中占重要地位 ,在治疗中通腑法用之得当 ,可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现对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如下。1 中风中风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脑窍蒙塞 ,亦可因气虚血瘀、脉络阻滞 ,但无论何因 ,均可致腑气不通。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木横土衰或气虚血瘀 ,必致脾胃斡旋升降失常 ,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 ,糟粕内停 ,且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 ,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 ,助…  相似文献   

6.
急重症活用攻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进军 《四川中医》2001,19(1):21-22
攻下法不仅用于热性病的阳明腑实证,某些急重杂症用之,亦有立竿见影之效。本文报道用攻下法治疗腑气不通、痰火郁滞的顿咳、惊厥,阳明腑实、阳盛格阴的暑湿重症,中焦热极、疫毒发黄症,痰热腑实、内闭清窍之中风阳闭证,肠腑积滞、胃火上炎的呃逆重症,可资同道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理法方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发病机理多为气血亏虚、肝郁化火 ,或痰湿内盛、脏腑功能失调 ,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酗酒饱食、用力过度等诱因 ,导致气血阻滞 ,脑脉痹阻而成。病位在脑 ,与心、肝、脾、肾脏器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 ,痰浊、风火、肝阳、瘀血为标。笔者长期从事中风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 ,现结合个人经验和认识 ,对临床治疗急性中风病的理法方药探讨如下。1 通腑化痰法急性期中风患者虽有本虚之证 ,然治疗仍应侧重标实。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腑气不通 ,在中风病机变…  相似文献   

9.
开窍通腑化浊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规律,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基本病机是上实,即邪气实。风、火、痰、瘀等浊邪合而为患,闭塞脑窍,而致中风。提出开窍通腑化浊治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开窍通腑化浊法具有醒脑开窍、通利浊邪、标本兼治、邪去正安之功。  相似文献   

10.
薛必贞 《山西中医》2004,20(1):32-32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急性期常出现脑水肿、缺氧、水电解质失衡、意识障碍、多脏器损害、感染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病理变化。中医理论认为,中风是在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基础上产生的风、火、痰、瘀、虚导致内风、腑实、窍闭等证的发生。运用中医通腑、化瘀、通络等治法,可弥补西医治疗之不足,使中风急性期  相似文献   

11.
刘娜  崔友祥 《河南中医》2023,(5):675-678
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在病机上独创“火热论”,并在此基础上倡导“火热致中”理论,认为“火热致中”的关键病机为“怫热郁结,气血不通”,本质为水亏火旺,以“清泻火热、活血通经、调和脏腑”为治则。刘完素认为,中风有邪中于脏与邪中于腑之别,邪中于腑者“有表证、多著四肢”,常因外感之邪与内生火热相兼为病;中脏者则有“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多滞九窍”的特点。“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常用麻黄续命汤、桂枝续命汤、大秦艽汤、地黄饮子、三化汤、愈风汤等治疗。中风先兆与中风同根而生,故亦从寒凉论治,宜“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常用八风散、天麻丸、愈风汤等未病先防。中风者火热程度因人而异,疾病不同阶段的火热热势亦不同,用药不可太过寒凉,亦不可过汗、过下,故治疗上虽以寒凉药物为主,亦辅加辛热之祛风药以行血散结通经,常用至宝丹、灵宝丹。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潴留和尿毒症毒素蓄积,引发全身多系统病变。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传化之腑包含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人体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泻而不藏,以通为顺。结合中医古籍,笔者认为五脏藏精,传化之腑受浊,故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湿浊毒瘀之实邪留于腑道,难以排出,此为“不通”;脏腑互为表里,腑道不通则扰乱五脏气血运行。基于此,本篇提出应从通调传化之腑、腑通脏自安论治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13.
陈瑞芳  周福生 《新中医》1998,30(11):57-59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10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在治疗上应用通腑祛痰法取得较好疗效,现就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及作用机理中风之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可概括为“本虚标实”4字。本虚即肝肾不足,标实即“风、火、痰、瘀”4端。中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属中风范畴,痰热腑实为病机主要矛盾,临床上多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多数以意识障碍、痰多、高热、大便不通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当泻热通腑,化痰开窍。笔者自拟化痰通腑醒脑汤在临床上治疗痰热腑实证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获得较好疗效。该方即大承气汤合羚羊角汤加减而成共奏化痰热,通腑气,醒神明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通腑排毒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哲 《河南中医》2003,23(1):49-50
通腑法亦即下法,为中风病急性期主要治法之一。中风病人凡具有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皆可大胆应用。根据其痰瘀互结,腑气不通的病机特点,通腑法适用于中风病各阶段,甚至未见腑证或腑证不明显,亦可加用通腑药。  相似文献   

16.
王富英 《河南中医》1997,17(6):368-368
通腑泻热法主要用于中风之中脏腑者。痰热里闭清窍,腑实不通。其证可见;昏迷无知,面赤气粗,喉间痰鸣,半身偏瘫,大便不通,香苔黄腻,舌质蜂干,脉弦滑或弦数有力。主要用药:半夏15g,南星15g,石基蒲15g,郁金lsg,黄劳15g,元参209,麦冬209,菊花209,川黄连109,大黄15~259,芒硝309。另用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以醒脑开窍,刺人中、十宣等穴以清神志。四肢抽搐加全虫、蜈蚣,体温高者加服羚羊角粉。本方为化痰清热通腑之剂,治疗中风痰热内键之闭证。方中半夏、胆星化痰;岑连清热;富蒲、郁金开窍;生地、元参、麦冬滋阴清热;大黄…  相似文献   

17.
答:中风范围很广,原因多种多样,《金匮要略》提出邪在于络、在于经、在于腑、在于脏;刘河间认为虚火;李东垣以为气;朱丹溪则认为湿热生痰,各抒己见,但都没离开气和火热。而关键在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加上个体内环境(阴阳)的差异,就造成了千差万别。中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关系密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多因痰、瘀、气、食、郁等病邪阻滞,脏腑气血阴阳失衡而致,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脏虚腑滞,临床又以口苦、口粘、胸腹沉闷、便秘、苔厚或腻或黄为辨证要点。通腑降浊法针对病机,取其“心主血脉,以通为贵”,“脏邪以腑为通路”之意,从而达到“一窍通则诸窍通,腑气通则一通百通”之目的。笔者据以上治法拟方通腑降浊汤:瓜蒌、丹参各30 g,半夏、大黄、黄连、枳实、桔梗、石菖蒲、郁金各12 g,甘草10 g。方中瓜蒌清热化痰、下气宽胸,黄连清热燥湿、清心除烦,半夏降逆消痰。三药合之,辛开苦降,配大黄苦寒沉降通腑…  相似文献   

19.
李海英  李海敏  樊鹏 《河北中医》2007,29(4):327-327
中风包括现代医学的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其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实邪阻滞,复加患者多卧床少动,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腑气不通,形成腑实之证.此时,中药治宜通腑泻实,应用三化汤、大承气汤之类,往往能起到釜底抽薪、立竿见影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淑霞教授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方面具有独特的学术经验,认为中风病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致病因素均有"痰饮和(或)水湿、瘀血和(或)血瘀、火热之邪",而以出血性中风更为明显,中风急性期,上实下虚实并见,治疗首选通腑泻下,恢复期治疗当权衡阴阳气血虚实,不可一盖以补阳还五汤治之,强调脾胃在中风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重视顾护脾胃之气,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温胆汤基础上开发出黄竹清脑颗粒,经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对中风病痰热腑实证者具有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