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校的Phyllis Kanki和MaxEssex及其同事报告,从西非塞内加尔非常健康的人群中分离出一种与AIDS病毒关系不大的病毒。此外,巴黎巴斯德大学的Luc Montagnier恰好也报道,在两名AIDS病人体内发现一种新病毒,此病毒与AIDS病毒的关系不大。后者和Essex研究组分离的病毒之间是否有任何联系尚不清楚。 Kanki及Essex等人最近的研究结果是在过去发现猴亲T淋巴细胞病毒-Ⅲ(STLV-Ⅲ)的基础上获得的。这种与人AIDS病毒相似但不完全一样的病毒,最初在被捕捉的患有AIDS样病的恒河猴体内发现,  相似文献   

2.
AIDS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传染病,近年发病人数成倍增加,而AIDS病毒感染所致全身免疫系统摧毁性损害迄今尚无良好对策。病原学目前发现AIDS病毒至少包括同一类三种病毒: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人类T细胞亲淋巴病毒(HTLV-Ⅲ)、AIDS相关逆转录病毒(ARV)。Montagier(1983)从ATDS病人淋巴结中分离到LAV,且藉IF测定了血清抗体;三个月后,美国Gallo等(1984)从AIDS病人淋巴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到HTLV的新亚型HTLV-Ⅲ;继之,加利福尼亚的J.A. Levg又自AIDS病人分离出ARV、LAV、HTLV-Ⅲ。ARV等三者在形态学、细胞病理、逆转录酶、抗原性及DNA上限性内切酶断裂部位等均相似。其逆转录酶活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微生物.1981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以来,全球已经有4 000万人感染HIV,1 600万人死于AIDS.  相似文献   

4.
据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感染艾滋病(AIDS)病毒的人并非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很快就患痴呆症。以前有几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在发病前血清阳性(血液中有AIDS病毒抗体)的男性中发现神经异常。 Justin McArthur(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及其同事对270名感染HIV病毒的同性及两性恋者进行了研究。研究历时数年,表明在AIDS发病前无痴呆迹象。  相似文献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病毒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目前发现两种HIV,分别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HIV-2),两者具有相似的病毒结构和传播途径。HIV-2毒力和传播力都低于HIV-1,它引起的艾滋病(AIDS)病程也较缓和。HIV-1是目前引起全世界AIDS流行的主要病原,其感染人群占全球HIV感染者的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研究人员在人白血病和艾滋病(AIDS)的一族致病病毒中发现了HTLV病毒5型。据报道,这种新病毒HTLV-5与能引起皮疹((?)样真菌病)的一种罕见白血病相关,对AIDS抗体试验似乎也发生一部分反应。  相似文献   

7.
有关AIDS病毒蛋白的新基因序列和信息的报告非常迅速。为了有助于程序刷新,新墨西哥Los Alamos国立实验室的科学家计划建立一个计算机数据库,记录和分析AIDS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情报。国立过敏性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已向Los Alamos实验室的GeraldMyers提供3年资助金,Myers计划在1987年3月建成数据库。 AIDS病毒突变不仅非常快(因而不同的分离物有不同的基因序列),而且近几月研究人员还发现AIDS样病毒不止一种,有些能引  相似文献   

8.
由胸腺产生的抗胸腺素α-1(一种激素抗体)可为发展AIDS疫苗提供线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胸腺素α-1及AIDS病毒核心中的gag蛋白有一个44~50%类似的18个氨基酸的序例。抗胸腺素α-1(Τα-1)抗体在体外H9细胞中能中和AIDS病毒并抑制其复制。这项研究工作提示,与gag蛋白相似的肽可能用作AIDS疫苗。科学家进一步使用病毒技术产生gag蛋白,然后将其注入动物体内,观察是否产生抗gag蛋白抗体。如果产生抗体并有效地对抗AIDS病毒,此蛋白将作  相似文献   

9.
美国纽约消息:旧金山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能抑制试管内AIDS病毒繁殖的人白细胞,可能成为治疗AIDS的新途径。研究人员认为T抑制细胞(Ts)的活性大小可解释为什么一些人虽感染AIDS病毒但未患病。通过提高体内Ts细胞的水平也许能治疗AIDS病毒感染的患者。该小组的病毒专家Jay A Levy认为这是个体自身具有能控制此病毒方法的指征。另些科学家指出试管内的结果与  相似文献   

1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有关问题作一扼要综述。一、AIDS病原学的确认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AIDS的病原已基本明确。早期怀疑的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只是与AIDS有关的机会感染的病原体,而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Ⅲ/淋巴结病相关病毒(H-TLV-Ⅲ/LAV)则与AID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某市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状况分析及其性行为危险性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红 《医学动物防制》2003,19(10):590-591
<正> 1981年首次在美国男性同性恋(以下简称同性恋)人群中发现了艾滋病(AIDS),整个80年代,绝大多数美国的AIDS病毒感染者是同性恋者,而1989年我国发现的第一例经性传播感染AIDS病毒的中国人,也是有多个同性性伴的男子。虽然AIDS与同性恋没有必然联系,但同性恋者因其生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亚特兰大消息:据美国联邦政府疾病控制中心主任James O Mason称,他认为在法国发现的一种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AIDS)的致病因子。法国人发现的病毒称为与淋巴腺病有关的病毒(LAV),是逆转录病毒之一。在过去一年来,它一直被认为是引起AIDS的主要病因。法国的新发现 Mason说,他的观点的依据是,去年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曾发现此种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将进行叠氮胸腺嘧啶脱氧核苷(AZT)和白细胞间素2(IL-2)联合治疗AIDS病毒携带者的试验。参加此项小规模试验的受试者感染了AIDS病毒,但并未患AIDS或与AIDS有关的综合征。试验的基本原理是,AZT抑制AIDS病毒的生长,IL-2则促使机体免疫系统战胜病毒。Cetus公司将提  相似文献   

14.
自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AIDS)患者之后[1],AIDS迅速在全球蔓延,到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一个角落能够幸免.中国AIDS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数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2].医学生既是预防控制AIDS的重点人群,也是AID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者.  相似文献   

15.
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Ⅰ)在其活动和引起艾滋病(AIDS)及其相关疾病之前能在体内潜伏数年。现已发现血流中的一组细胞(即CD4~+T细胞)是HIV-Ⅰ病毒的储主。Schnittman等人报道,在所有被HIV-Ⅰ感染的病人中都有HIV-Ⅰ特点的含有DNA顺序(前病毒DNA)的CD4~+T细胞;全面发作的AIDS病人中,前病毒  相似文献   

16.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AIDS)以来。艾滋病病毒(HIV)迅速蔓延。几乎席卷全球的每个角落。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病例至2001年9月共发现28133例HIV感染者。据专家估计。2000年底感染人数实际已超过60万。我院地处HIV感染高发地区。掌握HIV感染/AIDS的护理措施。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引起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的病原体。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AIDS病例以来,AIDS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AIDS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现有  相似文献   

18.
逆转录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5年来,逆转录酶病毒(Retrovi-ruses)家族从RNA病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分支。如人肿瘤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I)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毒等都属此病毒族。当前,逆转录酶病毒成为病毒学、肿瘤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一)历史1904年,Vallee和Carre发现与马传染性贫血有关的逆转录酶病毒。1908年,Ellerman和Bang发现鸟类白血病病毒(ALV)。1911年,Reyton Rous发现鸟类肉瘤病毒。此后,学者发现逆转录酶  相似文献   

19.
一、流行概况 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至今已21年,因无确切有效的防治手段,故感染仍继续蔓延发展。全球AIDS病人及HIV感染者已达3430万以上,我  相似文献   

20.
自1981年6月首次报告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爱滋病 AIDS)以来,世界各国对本病的研究不断深入。现将近年来有关 AIDS 的病因学、发病原理、流行病学、诊断及其免疫预防与治疗,简要综述如下。一.病因学现在已知引起 AIDS 的病原体有两种,即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型及2型,前者发现于1983年,1986年命名为 HIV—1,后者于1985年发现,命名为 HIV—2;二者又分别称为 HTLV—Ⅱ与HTLV—Ⅳ,皆属于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科中的慢病毒(Lentivirus)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