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形成术不同骨水泥注入量治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组的确诊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高剂量组(43例)、中剂量组(38例)和低剂量组(4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高、中、低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0~7.0m L、3.0~5.0 m L和不超过3.0 m L。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各组术后1周和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手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各组术后1d和3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和Cobb角较手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各组间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差异具有显著性(0.05),其中高剂量组最优(0.05);低剂量组骨水泥渗漏率最低,与其它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各组无其它并发症,未发生椎体再骨折。结论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形成术不同的骨水泥注入量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有良好临床疗效;高剂量组可更好的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和Cobb角;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安全性更高,因此可作为治疗OVCFs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弯角与常规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新鲜单节段OVCF患者12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弯角组(n=65)和单侧组(n=59),弯角组行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组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总治疗费用。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2组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骨密度。观察2组骨水泥分布情况,记录2组术后6个月内骨水泥渗漏、再发骨折、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结果弯角组手术时间长于单侧组,透视次数少于单侧组(P<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总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ODI、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较术前降低,Cobb角较术前变小,骨密度较术前增大,且弯角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较单侧组低,Cobb角较单侧组小(P<0.05)。弯角组骨水泥分布合理率高于单侧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单侧组(P<0.05);2组再发骨折、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减少透视次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改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及骨水泥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椎体成形术(PVP)中明胶海绵填塞治疗椎体前壁破损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0月采用PVP手术治疗老年性OVCFs椎体前壁破裂8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明胶绵组和对照组,各40例。明胶体海绵组PVP手术中对椎体前壁破损者联合明胶海绵填塞,对照组行常规PVP手术治疗椎体前壁破损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椎体数、手术前后VAS 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以及骨水泥前方渗漏率。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椎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手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海绵组术后3 d 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术前[(2.68±1.34)分 vs (7.08±0.61)分,(20.91±6.09)vs(74.59±6.46)],对照组术后3 d 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术前[(2.73±1.28)分 vs (6.81±0.87)分,(21.95±5.20)vs(75.9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海绵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大于术前[(22.09±2.41)mm vs (18.05±2.74)mm],Cobb角小于术前[(11.01±2.42)° vs (20.80±5.23)°],对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大于术前[(21.81±2.31)mm vs (18.36±2.67)mm],Cobb角小于术前[(12.74±3.06)° vs (22.41±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海绵组骨水泥前方渗漏率低于对照组(5.00% vs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椎体前壁破裂者椎体成形术中是否使用明胶海绵填塞与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可有效降低椎体前方骨水泥的渗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绝经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70例绝经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5例,均实施PVP治疗,观察组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对照组术中应用低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功能、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对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术后15 d、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其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其椎体高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3.41%,低于对照组的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能够明显降低绝经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风险,对患者疼痛的早期缓解及机体功能的早期恢复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粘度骨水泥结合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械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OVCF患者共2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12例采用高粘度骨水泥结合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械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112例采用高粘度骨水泥PK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和骨水泥弥散系数,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年两组Cobb角、椎体高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化,术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水泥弥散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术后1年,两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结合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械治疗OVCF患者与高粘度骨水泥PKP治疗效果相似,但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纠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减轻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经皮椎体成形:自Galibert等于1987年首次描述以来,经皮椎体成形已被广泛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可迅速缓解腰背痛,改善患者活动,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安全有效的一种微创手术。 侧开口骨水泥注入器:在传统前开口注入器的基础上,通过密封前开口并在远端末端侧向开口来修改套管,侧开口的尺寸对应于套管的横截面。与传统的前开口注入器相比,侧开口骨水泥注入器可改善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骨水泥充盈模式,引导水泥流向内侧,降低渗漏风险,同时增加骨水泥注入量。 背景:有研究显示与传统的前开口注入器相比,侧开口注入器可改善椎体成形治疗中的骨水泥充盈模式,引导水泥流向内侧,降低渗漏风险,同时增加骨水泥注入量。 目的:探讨采用侧开式注入器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防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22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114例采用侧开式注入器进行双侧椎弓根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106例采用标准前开式注入器进行双侧椎弓根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术后拍摄X射线和CT扫描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和术后3 d及6个月进行目测类比评分与椎体压缩率评估。研究获得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31214841X)。 结果与结论:①2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任何早期并发症,疼痛均有所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②侧开式注入器组骨水泥注射量大于前开式注入器组(P < 0.05);③两组术后3 d、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侧开式注入器组130个椎体中2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16.15%),前开式注入器组120个椎体中3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30%),侧开式注入器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前开式注入器组(P < 0.05);⑤两组术后3 d、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两组组间椎体压缩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采用侧开式或前开式注入器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侧开式注入器可优化骨水泥注入模式,降低渗漏及渗入椎体周围血管的潜在风险,同时可通过调整骨水泥注入方向达到较为满意的骨水泥弥漫效果。 ORCID: 0000-0001-5328-9440(庞巨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谭兆惠 《医学信息》2019,(24):111-112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治疗的58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受伤椎体增加高度)疼痛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侵占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受伤椎体增加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良好,在纠正椎体畸形,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方面更优。  相似文献   

8.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形态会对其临床疗效产生影响。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2例,其中男52例,女80例,年龄(76.3±8.2)岁,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后根据X射线片上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分为弥散不良组(n=54)和弥散分布组(n=78)。对比两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中线高度、局部后凸Cobb角与术后随访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的实施符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与结论:(1)两组术后2 d、1个月、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 <0.05);弥散不良组术后1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高于弥散分布组(P <0.05),两组间术后2 d、6个月的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两组术后的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 <0.05),两组间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弥散分布组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率低于弥散不良组(P <0.05);(4)结果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会影响手术效果,骨水泥分布弥散可以减少伤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治疗并获得随访1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96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69.1岁。分高黏度骨水泥组[91例(112个椎体)]和传统骨水泥组[69例(86个椎体)]。高黏度骨水泥组,采用以色列Disc-O-Tech公司Confidence骨水泥,施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传统骨水泥组,采用PMMA骨水泥,施行PVP。术后对比两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责任椎Cobb角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随访观察。结果高黏度骨水泥组与传统骨水泥组VAS评分(1.5±0.8vs1.4±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Cobb角恢复优于传统骨水泥组(13.6°±3.1°vs 19.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渗漏率远低于传统骨水泥组(19.6%vs 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3~4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其中3例出现神经根症状,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PMMA骨水泥相比,在纠正椎体Cobb角及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方面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PV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二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中期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63例)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52例),术中记录骨折椎体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12周进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及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研究得到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椎体后凸成形组的骨水泥用量多于椎体成形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低于椎体成形组(12.7%,28.8%,P<0.05);②与术前比较,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降低(P<0.05),椎体成形组无明显变化(P>0.05);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低于椎体成形组(P<0.05);③两组术后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6周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改善优于椎体成形组(P<0.05),术后12周两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周时,骨水泥渗漏组术后疼痛、伤椎Cobb角及步态参数与非骨水泥渗漏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相较于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在治疗后早期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镇痛效果,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行PVP治疗的78例单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单侧组33例,男6例,女27例,年龄56~100岁,平均(74.2±9.6)岁;双侧组45例,男6例,女39例,年龄57~94岁,平均(75.0±8.3)岁。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压缩程度、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后凸Cobb角恢复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组内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56.9±29.7) min较双侧入路组(71.1±25.7) min短,骨水泥平均注入量(2.6±1.0) mL较双侧入路组(4.1±1.1) 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骨水泥渗漏率18.2%(6/33)略高于双侧入路组15.6%(7/4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压缩程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及后凸Cobb角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穿刺损伤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四川奥斯迪康骨医院收治的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0例,随机分为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ODI功能指数评分及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结果治疗前两组VAS、ODI功能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功能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见效快,效果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1月~2013年10月,选取我院7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均为单一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42例,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次数、骨水泥填充量及术后VAS评分,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无肺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21.2±8.5)分钟,X线曝光次数为(9.5±3.1)次,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4±1.2)mL;双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38.9±7.7)分钟,X线曝光次数为(18.7±4.4)次,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5.9±2.2)mL;两组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9.5%(4/42),双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0%(6/30);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一般情况及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 6月及1年两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单侧穿刺方法在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创伤上更具优势,建议对侧充盈不佳时选择双侧穿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椎体成形术(PVP)中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缘由,并提出科学的预防性建议。方法 对16例具有脊柱椎体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的老年尸体腰椎(14具)有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其椎体骨密度值T<-2.5)予以C-arm透视机的动态监测下达到临床评价要求的椎体成形术,采用unisensor AG公司生产的直径为2.0mm的微型压力传感器(5mv/bar)和Peekel Instruments GmbH生产的载频放大器及其附属配套软件-SignaSoft6000 (PICAS & SIGNALOG 6000)测定每个椎体的椎体成形术术中椎体内压力的动态变化,采用描述性的统计和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上的描述和分析,并就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临床意义上的分析。结果 每个椎体的椎体成形术均达到临床评价要求,每次推杆(美国Kypho公司提供标准椎体成形术中Yamshi-Nadel套系中推注骨水泥入椎体的器具,每具推杆可容纳骨水泥约1.5mL)推注骨水泥入椎体时所产生的椎体内的压力P(下标 max)不是很高,多数在0.50 bar以下,其所导致的效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每次推杆推注骨水泥入椎体时的椎体内压力面积值P(下标 ares)也不是很高,多数在10.00 Unit以下,其所导致的效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者均呈偏态分布;而且,对每例椎体的第一、二、三、四杆之间两两予以统计学上的分析,在总体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还发现除第一和二杆、第三和四杆之间外,其他各杆之间存在着差异(a<0.0083)。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PVP)时,其在推注骨水泥入病椎时一般3推杆(约4.5ml骨水泥)即可达到推注骨水泥的临床评价要求,已无必要予第四杆等再次将骨水泥推注入病椎,既不作无意义的行为,又减少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背景:弯角椎体成形为椎体成形的改良术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能使骨水泥对称均匀分布,平衡椎体两侧强度,理论上能保证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均匀分布,解决传统经皮椎体成形单点、单次注射骨水泥分布不均导致骨折区疼痛缓解效果不佳的问题。目的:对比椎体成形与弯角椎体成形行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弯角椎体成形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至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2组:椎体成形组(n=35)进行椎体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治疗,弯角椎体成形组(n=35)进行弯角椎体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治疗,观察两组骨水泥分布与渗漏情况;术前、术后1 d进行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术后随访1年,观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情况。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与椎体成形组比较,弯角椎体成形组骨水泥分布较均匀、较满意(P<0.05),骨水泥渗漏率较低(P<0.05);②两组术后1 d的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弯角椎体成形组术后1 d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优于椎体成形组(P<0.05);③两组术后1年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与椎体成形治疗比较,弯角椎体成形行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单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单侧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观察组给予双侧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骨折患者手术时间较观察组短,住院时间较观察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水泥渗漏,椎管狭窄、肺栓塞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失访,术前及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成形术治疗中,与单侧注入骨水泥相比,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可缩短其住院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显示技术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D-PKP)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25例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单节点高龄胸腰椎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数字化设计/显示技术辅助PKP组(D-PKP组)13例和常规PKP组(T-PKP组)12例。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与上/下终板最大接触比、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矢状位责任椎体后凸角、住院时间与术后12 h、1 d、1周、1个月的VAS和ODI,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本研究2组患者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KP组患者术后矢状位责任椎体后凸角、骨水泥与上/下终板最大接触比及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优于T-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KP组患者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少于T-PKP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PKP组,术后12 h、1 d的VAS和ODI优于T-PK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VAS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显示技术能够辅助PKP手术的精准实施,有助于提高OVCF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指有病理性改变,骨量减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常发于中老年人群,以绝经后女性最为高发,临床表现为腰背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脊柱形态发生改变,导致后凸畸形,临床常采用椎体成形治疗。  椎体成形:是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人工骨等,以达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及纠正椎体畸形的目的,是临床常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手术,由于其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及术后不良反应少,在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背景:研究显示,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有一定影响,但关于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后效果与骨水泥注入量及弥散程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三亚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10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60例,年龄52-76岁,均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骨水泥注入量分为观察1组(注入量>4 mL,n=57)和对照1组(注入量≤4 mL,n=45),根据骨水泥弥散程度分为观察2组(填充率>15%,n=61)和对照2组(填充率≤15%,n=41),观察手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并分析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高度相关性。试验经三亚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1组、对照1组术后3 d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1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1组(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术后3 d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2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P < 0.05);②观察1组、对照1组术后3 d的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1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1组(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术后3 d的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2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P < 0.05);③观察1组、对照1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椎体恢复高度与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均呈正相关性(P < 0.05);⑤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可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活动能力,纠正椎体后凹畸形,较好恢复椎体高度,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高度呈正相关。 ORCID: 0000-0001-8214-7150(吴海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 45例患者行61个椎体成形术,术前患者VAS评分为(7.85±0.81),术后一周VAS评分(4.3±0.79),随访时VAS评分(2.48±0.45),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α=0.05)。讨论 小剂量的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具有疼痛明显缓解,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价格低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实验组(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每组各40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VAS、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