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活血散风针刺法对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cion, PHT)患者血压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PHT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及针刺组各30例,两组长期采用生活方式干预,针刺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活血散风针刺法干预6周(30次)。观察针刺干预对PHT患者血压改善情况及干预6周、随访1年时PHT患者血压达标率、发展为高血压病的比例。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干预6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血压达标率为56.7%(17/30),显著高于对照组[1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KG-*3〗=14.70, P <0.01)。随访1年,针刺组血压达标率为36.7%(11/30),显著高于对照组[13.3%(4/3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 2=4.36, P <0.05)。 结论 活血散风针刺法对PHT患者血压具有调控作用,并呈现逐步平稳下降趋势,并且可提高PHT患者血压达标率、降低PHT患者发展为高血压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清晨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干预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仅晨起口服拜新同3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针刺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总计30次。两组均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清晨血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清晨血压均有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效果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有所降低(P0.05)。结论:"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机体中枢自主神经和相关体液激素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前临床对于高血压的控制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措施两方面,非药物措施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最有效的措施,但因药物治疗存在治疗费用较高,药物副作用较多等问题,导致服药不规范、不合理,加之患者对疾病关注度低,致使依从性较差。活血散风针刺法既有即刻降血压作用,又有长期降血压作用,在改善血压节律、降低晨峰血压方面也效果显著,减低了对靶器官的损害。其安全性、有效性也在多项试验中得到证实,然而该方法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活血散风针刺法的降血压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尤其是针刺后腧穴功能机制及经脉穴位相关假说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针刺临床试验设计不够严谨,针刺降血压后停药、减药标准不一致,对于停减药物后的血压控制缺少长期随访数据;另外,临床试验方面,存在针刺降血压手法量学不一致,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对相关临床试验安全性的报道也较少等不足,还需要设计更为科学、系统、客观的试验方案以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来提供证据,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标准的手法量学以指导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针刺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以人迎穴为主穴进行针刺,观察患者治疗前后24 h、日间、夜间平均血压水平及日间、夜间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结果:患者治疗前后24 h、日间、夜间平均血压水平及日间、夜间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都呈下降趋势。结论:针刺治疗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日间及夜间血压负荷值,能够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有助于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对患者血压负荷、神经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2018年5月-2020年5月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针灸理疗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2组均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降压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散风针刺法"进行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6周后的血压负荷、血液流变学、脂代谢指标水平及治疗前、治疗3、6周后的神经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2组收缩压(SBP)负荷、舒张压(DBP)负荷、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6周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活血散风针刺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及血液流变学,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脂代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石学敏院士根据气海理论创立的"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降压法,明确规范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在选穴配伍方面既注重经穴的特异性,又兼顾穴位生理解剖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降压效果[1],是针灸降压的有效组方,临床应用疗效确切。现附1例病案,报道如下。某,女,55岁,于2012年12月10日就诊。高血压病近10年,血压最高达180/100 mmHg,现服安博诺150 mg/12.5 mg,Qd,拜新同30 mg,Qd。血压控制在(140~150)/(85~95)mmHg。24 h动态血压监测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配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0例IS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24 h动态血压、SF-36量表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均能降低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ASBP),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F-36量表所有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改善(P<0.05),对照组仅1个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出现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SF-36量表所有维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配合西药治疗可降低ISH患者收缩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均来自本院内科门诊。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 6 1 2± 10 7岁 ;病程5 17± 2 2 6年。根据 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 ,经 2次以上门诊 ,血压水平为Ⅰ~Ⅱ级 ,有3个以下危险因素 ,或仅伴有靶器官轻度受损者 ,可纳入本研究。排除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急性脑卒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2 治疗方法取穴 :白环俞。操作 :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 ,得气后快速捻转 1分钟 ,留针 2 0分钟 ,每日早 8点~ 10点 ,晚 4点~ 6点各治疗 1次 ,连续 1周。针刺进行中 1周内患者可…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18岁及以上成年人患病率为18.8%,而患有该病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仅分别为30%、25%及6%[1]。原发性高血压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心血管并发症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有随着血压升高而增高的趋势[2]。现在我国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方式仍是以口服药物为主,然而长期口服药物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3],而且易产生耐药性,患者依从性不佳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4]。诸多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能有效降低血压,这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兹将近年国内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针灸》2016,(5)
目的:观察"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调控脑梗死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梗死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均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口服拜新同,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穴取双侧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每天1次,每周5次,共观察6周(30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清晨血压情况及清晨血压达标率。结果:(1)两组在治疗后清晨血压都有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5次后观察组降低清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效果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0次后观察组降低清晨SBP、DBP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2)治疗30次后观察组清晨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82.4%(28/34)vs 58.8%(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可有效调控脑梗死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目的:观察针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20年12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均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对照组继续服用入组前的降压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以及ESS量表的改善情况,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SBP、dDBP、nSBP、nDBP、24hSBP、24hDB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时段血压降低程度更大(P<0.05);2组患者杓型血压节律占比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反杓型血压节律占比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2组患者AHI和E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LSaO2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85%...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行气散瘀针刺法对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调控的作用。方法将200例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行气散瘀针刺法治疗。2组均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改变,血浆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84/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1%(71/10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及BA的Vs、Vm、Vd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快(P0.05),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的R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右侧VA的RI和对照组左侧VA的R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左侧VA的R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VA的PI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5-HT、N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气散瘀针刺法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确切,可改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揿针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生活调控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揿针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生活调控的方法。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试验组29例完成试验,对照组30例完成试验,共计59例患者进入统计分析。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SBP)为(130.93±4.25)mmHg,舒张压(DBP)为(81.31±3.06)mmHg;对照组SBP为(135.77±4.12)mmHg,DBP为(84.07±4.08)mmHg。治疗后两组SBP、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试验组SBP降低值为(17.27±6.08)mmHg,DBP降低值为(6.48±5.69)mmHg;对照组SBP降低值为(12.36±5.54)mm Hg,DBP降低值为(2.73±4.66)mmHg。两组SBP、DBP降低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揿针治疗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血压反弹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降血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太冲穴治疗。比较两组血压反弹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血压反弹阳性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太冲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血压反弹现象有明显抑制作用,能降低血压反弹率使血压趋于平稳,从而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