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前颞叶切除术对癫痫患者临床记忆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颞叶切除术前后癫痫患者临床记忆力的变化。方法58例颞叶癫痫患者均经前颞叶切除手术治疗,其中左侧手术者27例,右侧手术者31例。在手术治疗前后对其记忆商(MQ)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手术预后、术前MQ与术后MQ的关系。结果51例预后EngleⅠ-Ⅱ级,其中术后MQ改善16例(31.4%),无变化30例,下降5例;7例预后Ⅲ-Ⅳ级,其中术后MQ无变化1例,下降6例;两组术后MQ改善率相差显著(P<0.01)。右侧手术者术后MQ评分均值显著高于术前(P<0.01),但左侧手术者手术前后MQ评分均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右侧手术组术后MQ改善率(35.5%,11/31)明显高于左侧手术组(18.5%,5/27)。术前MQ障碍者术后MQ改善率(38.5%,10/26)明显高于术前MQ优秀(0.0%,0/5)和中等者(22.2%,6/27)。结论经受了右侧前颞叶手术切除的癫痫病人术后MQ有明显改善,左侧手术者则无明显变化;颞叶癫痫患者的手术预后和术前MQ是影响其术后MQ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CVS)和手术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经手术夹闭的7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CVS,并分析CVS、手术时机与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主要并发症(CVS、脑积水)发生率和术后疗效(GOS评分)的关系。结果出院当天按GOS进行术后短期疗效评价,其中良好(GOS4~5分)54例,差(GOS2~3分)12例,死亡(GOS1分)5例。术前不同程度CVS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CVS和脑积水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良好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手术时期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并发症(CVS和脑积水)和患者预后良好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中期手术患者中术前轻度或无CVS患者术后CV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前中、重度CVS患者(P<0.05)。结论术前CVS程度和手术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总体预后并无显著影响;选择中期手术亦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颅骨修补术中弯组织剪刀与手术刀分离颞肌皮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手术刀(手术刀组,n=32)和弯组织剪刀(剪刀组,n=32)分离颞肌皮瓣。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剪刀组手术操作时间(87.7±17.7)min,失血量(96.8±20.8)ml,术后引流量(161.1±33.1)ml;手术刀组手术操作时间(101.6±29.7)min,失血量(152.8±29.9)ml,术后引流量(148.1±37.3)ml;剪刀组手术操作时间和失血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刀组(P 0.05),而两组术后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与手术刀相比,在颅骨修补时采用弯组织剪刀分离颞肌皮瓣具有创伤小、效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B型超声(B超)实时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的6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实时B超引导手术组(超声组,32例)和术中无实时B超引导手术组(对照组,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新发血肿数量、血肿清除率 90%比例、术中去骨瓣概率、二次手术概率和术后3 d 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以Glasgow预后分级评价预后并计算预后良好率。结果超声组32例患者均于B超引导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B超实时监测新发血肿检出率为76%(19/25)。超声组患者血肿清除率 90%比例[84.38%(27/32)对59.38%(19/32);χ2=4.947,P=0.026]、术后3 d GCS评分[(11.38±3.54)分对(9.19±3.81)分;t=2.382,P=0.020]以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56.25%(18/32)对31.25%(10/32);χ2=0.077,P=0.038]均高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术中去骨瓣概率和二次手术概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实时B超引导手术,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精准定位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前采用自主研发的血肿定位贴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简称神经内镜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简称开颅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及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比较,手术时长分别为(1.8±0.2)h、(2.4±0.3)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1±5.0)ml、(90.1±7.1)ml;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5.4±4.8)%、(80.4±8.7)%,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01);术后1周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2.4)分、(14.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2.0±1.2)d、(14.1±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G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与开颅显微镜手术比较,经术前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颞肌下与颞肌外两种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颞肌下组22例,颞肌外组25例,2组均采用钛网进行手术修补,比较2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等指标。结果颞肌外组手术时间(95.6±11.3)min,术中出血量(89.5±27.6)mL均显著低于颞肌下组的(124.5±13.7)min、(152.3±29.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应用钛钉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肌外组手术并发症率12.00%,显著低于颞肌下组的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4,P=0.023)。颞肌外组手术术后外观满意度80.00%显著高于颞肌下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肌外组手术术后第2周VAS评分(3.27±0.63)分显著低于颞肌下组的(3.93±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颞肌外手术方式进行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较颞肌下手术简单易行,术后患者外观满意率更高,且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侧别前颞叶切除手术对颞叶癫痫(TLE)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行标准单侧前颞叶及内侧结构切除的44例TLE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及术后1年韦氏智力分测验即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复查韦氏记忆量表(MQ)中的理解和再生分测验结果。结果左侧手术TLE病人术后1年PIQ较术前显著提升(P0.05),右侧手术TLE病人术后1年MQ较术前显著提升(P0.05)。左侧手术TLE病人术后3个月理解分测验分数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年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生分测验分数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年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右侧手术TLE病人理解分数和再生分数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左侧颞叶手术主要改善TLE病人PIQ,而右侧颞叶手术则主要改善TLE病人记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失败或复发再手术病例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2001年1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首次手术失败或复发的面肌痉挛患者中,根据其要求手术的愿望,结合术前影像学和首次手术录像、记录等资料综合判断后,选择了8例首次手术失败和20例术后复发患者进行MVD再手术治疗。结果经过平均34月的随访,仅1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27例(96.4%)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程度达75%以上,其中21例(75.0%)术后症状完全消失。24例(85.7%)患者术后自我疗效评价达到"优"和"良"。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病残和死亡发生,仅一例术后发生HBS 3级面瘫。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人、恰当的手术时机、耐心仔细的显微操作,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再手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半球病变性癫痫手术疗效,并对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和大脑半球离断术两种手术方式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7年在我科手术治疗的25例药物难治性半球病变性癫痫患者,根据所行手术方式分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组(FH)15例,大脑半球离断术组(H)1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癫痫控制、神经功能作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12年,平均随访5.28±2.91年。除去失访2例总的癫痫发作控制率为Engel Ia 19例(82.60%)、Engel Id 3例(13.04%)、Engel IIa 1例(4.36%)。在癫痫控制率上,FH组与H组比无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上,FH组手术时间较H组长,在术中失血上,FH组高于H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半球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难治性半球病变性癫痫治疗措施,术后不仅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且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还得到改善,而大脑半球离断术作为一种创伤更小、疗效相当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前后路单一手术及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所致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围术期指标变化。方法选择2011-10—2015-02我院就诊的6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所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行联合入路手术,24例行前路手术,21例行后路手术。观察3组术后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前后路及联合入路改善率分别为(38.76±12.24)%、(38.67±11.05)%及(37.84±1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后路组和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所致骨髓损伤各有优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准确掌握其适应证,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4-05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2组:破裂出血后72h内手术者纳入早期组(57例)、72h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5±1.49)h、(76.33±20.58)mL、(13.23±4.62)d,与择期组(4.02±1.86)h、(79.43±18.66)mL、(12.58±5.27)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GOS评分良好率80.70%,明显高于择期组的62.00%(P0.05);2组术后动脉瘤再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实际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共9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并早期脑疝形成患者随机行小骨窗(44例)或常规去骨瓣(51例)血肿清除术。结果显示,小骨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P=0.000),术中出血量(P=0.000)和输血量(P=0.031)少;而两组术后残留血肿量(P=0.141)、清醒时间(P=0.201)、大面积脑缺血(P=0.865)和脑水肿(P=0.879)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Glasgow预后分级(P=0.6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清除血肿并解除脑疝,其手术效果及预后与常规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无明显差异,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显著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术前脑血肿扩大对脑出血微创手术预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2—2015-03我院脑外科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头部CT确诊,将无血肿扩大48例患者为对照组,有血肿扩大52例患者为观察组,2组均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时长、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情况;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改善情况,并观察2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观察组显著减小(P0.05)。术后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36.54%,较对照组20.83%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4.23%,较对照组25.0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对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但术前脑血肿扩大显著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由于样本量较少尚不能确定对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精准微创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科2012-06—2015-08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40例采用精准微创显微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为观察组,36例采用经典的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术后1周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影像学检查;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2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102.87±7.99)min及术后住院时间(11.2±1.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1.86±9.06)min及(15.2±1.1)d(P0.05);术后血肿残留、皮下血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12.5%、2.5%、45%)低于对照组(22.2%、8.3%、55.6%)。结论精准微创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追求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保护功能的发展趋势,值得推广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71例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58例采用手术治疗,13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别及年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GCS昏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 w的生存率(P=0.003)、治疗后6个月的生存率(P=0.005)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恢复不佳(mRS3)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手术患者术后1w,≤60岁的病死率低(P=0.042),发病48 h内手术的病死率低(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60岁恢复良好(mRS≤3)的比率高(P=0.031);发病48 h内手术恢复良好(mRS≤3)的比率高(P=0.011)。结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发病后诊断明确,早期(48 h内)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可提高术后1w和术后半年的生存率,但是手术治疗不能改善术后半年的生存质量;年龄小于60岁,早期手术的患者术后1 w病死率低,术后半年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及时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57例颅脑手术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GCS评分、ASA评分、有无术后脑脊液外引流、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存在脑脊液漏等与颅内感染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类型、GCS评分、有无术后脑脊液外引流、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存在术后脑脊液漏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有统计学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术后脑脊液外引流(P=0.026)、发生术后脑脊液漏(P=0.007)、GCS评分≤9(P=0.013)、手术时间4 h(P=0.042)、二次手术(P=0.049)、急诊手术(P=0.029)。结论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过程中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临床上应给予及时地预估、预防及控制,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60岁以上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为提高患者手术疗效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岁进行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的2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显微开颅夹闭术组113例,血管介入栓塞术组113例。分别观察2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手术时间(79.45±16.43)min,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为(83.12±14.61)min,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术后住院时间(35.35±8.24)d,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术后住院时间(27.16±9.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随访结果,显微开颅夹闭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8.8%,残余稳定15.0%,复发/扩增6.2%。血管介入栓塞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5.2%,残余稳定16.8%,复发/扩增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显微开颅夹闭术组预后评分中5分占65.5%,3~4占23.0%,1~2分占11.5%。血管介入栓塞术组预后评分5分占76.1%,3~4分占16.8%,1~2分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均取得确切疗效,可有效控制病情。但血管介入栓塞术住院时间较短,在患者恢复和预后方面略优于显微开颅夹闭术,较适合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颅脑术后患者发生心肺疾病的高危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分析260例老年颅脑术后患者,对其中37例合并心肺疾病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探讨预防方法。结果 260例老年颅脑术后合并心肺疾病患者37例,发生率14.23%。其危险因素有高龄(70岁)、心肺疾病、手术时间长(3h)、低蛋白血症、输血量大(600mL)、急诊手术等(P0.05);其中年龄、低蛋白血症、心肺疾病、急诊手术、手术时间是老年颅脑术后患者合并心肺疾病的高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采用综合措施做好老年颅脑术后围手术期的处理,能有效降低心肺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神经外科29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脑室外引流及术后是否发生脑脊液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298例患者,其中发生术后颅内感染26例,感染率8.7%。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9分、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手术时间4h、二次手术是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及二次手术,临床应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