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主要套用西医的评价体系,侧重于理化指标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医药自身的优势特色.现就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指标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状况,为建立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60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临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方法和效果.结果 经积极治疗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有效率为70%,治疗组有效率为9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探讨目前国内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文献,从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治则治法、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中药注射剂及成药运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理法完备,剂型多样,临床疗效肯定。结论: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益心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患者48例,结果显示:该药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及QT离散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中医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从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突然出现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血管性闭塞,相应血管所支配心肌继而出现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中医药治疗AMI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MI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5例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剂、血管扩张剂、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肌功能及心衰程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射血分数(LVEF)和心排血量(CO)高于对照组,脑钠肽(BNP)、Lee氏心衰积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AMI合并心力衰竭能明显提升疗效,改善心功能水平及心力衰竭程度。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因其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寿命以及生存质量。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上已经不再单纯强调血流动力学的短期改善与转变,而是注重长期修复,注重衰竭心脏生物学性质的改善。当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组蛋白乙酰化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通过调节组蛋白乙酰化,进而延缓心室重构,改善能量代谢,抑制纤维化及心肌细胞肥大,干预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以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最终达到改善远期预后的治疗目标。因此,该文基于组蛋白乙酰化与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肺心病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通过查阅总结近年来知网CNKI文献,发现中医药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从临床辨证论治、古方今用方面论述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近况,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该病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一大难题,流行病学报道,其发病率每年递增,死亡率近年急剧提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接近。临床上运用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综合2014至2019年相关文献,本研究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4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肺心病心力衰竭是肺心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发病率高,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中医药防治肺心病心力衰竭有一定优势,通过查阅中国知网近5年中医药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期刊,从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入手进行整理、总结、分析,以期对肺心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思路,为今后的中医药治疗及研究提供可靠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约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一半,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因此其防治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进行综述,为中医药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其进行治疗。但是,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心室重构对临床治疗以及患者预后状况造成不利影响[1-2]。中医药在AMI患者PCI术后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3]。本文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79例PCI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自拟益气活血通脉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AMI患者PCI术后的作用和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近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临床治疗策略已从血流动力学改善进入到生物学干预时代,临床治疗方法已由药物干预发展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外科手术及器械辅助和心脏移植的多元治疗时代,这些进展大大地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在此背景下,中医药对心力衰竭的辨证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心力衰竭的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心力衰竭在中医属"胸痹""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近年研究发现,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西医治疗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室重构.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的研究,分析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的机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深入研究中医药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优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心力衰竭是当前主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是一种因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导致射血功能受损或心室充盈的临床综合征,已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心血管病症,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极低。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有着丰富经验,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药有效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多靶点多通路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方面有独特优势。中药黄芪作为一种益气活血类药物,有益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具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心肌、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临床中以黄芪治疗各类心力衰竭患者,常获良效。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芪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黄芪多糖、槲皮素、毛蕊异黄酮等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等多种途径改善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该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黄芪活性成分在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在防治心力衰竭中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服常规抗心衰药物、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自组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改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头晕心慌等症状明显好转,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心衰性心包积液17例小结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秦昌国主题词心包积液/中医药疗法,心力衰竭.充血性/并发症严重持久的左心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异常数量的心包积液,在临床上伴发有胸闷、心前区胀痛等症状。中医药对心衰性心包积液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死亡率颇高。近年来,应用中医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从不司角度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现将近10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内科疾病,是由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报告,疗效评价说法不一。本文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的众多方法进行研究,为所有从事心力衰竭研究的科研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