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207例,根据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119例和轻度组88例;又根据深部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90例和轻度组117例,分别比较脑室旁和深部各组临床特征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A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室旁分组中,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更大[(71.36±7.13)岁vs (66.64±5.66)岁],脑卒中史比例(46.2%vs 17.0%)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6.50±4.41)μmol/L vs (14.67±3.29)μmol/L]明显增高,吸烟比例(27.7%vs 50.0%)明显降低(P0.01)。年龄、脑卒中史和Hcy水平增高为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深部分组中,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更大[(71.84±7.10)岁vs (67.44±6.18)岁]、脑卒中史比例(50.0%vs 21.4%)和Hcy水平[(16.68±4.37)μmol/L vs (14.77±3.47)μmol/L]明显增高,高脂血症比例(15.6%vs 29.1%)和糖化血红蛋白(7.40%vs 7.90%)水平降低(P0.05,P0.01)。年龄,脑卒中史为脑深部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室旁和深部LA区域,年龄和脑卒中史为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增高为此类患者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脑白质疏松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白质疏松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国外报道它占卒中病人的3%~44%[1],此种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为探讨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危险凶素、临床表现,现对我科病房中两年来78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与同期132例非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和脑白质疏松症 (LA)的关系。方法 13 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按有或无LA分为两组 ,并对其年龄、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史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高血压病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左心室肥厚、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病持续时间及年龄均为LA的影响因素 ;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左心室肥厚仍为LA的危险因素之一 (OR =2 .771,95 %CI值 1.2 60~6.0 94;P <0 .0 1)。结论 左心室肥厚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LA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ATCI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经头颅MRI证实ATCI患者253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疏松组(A组,174例)和伴有脑白质疏松组(B组,79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肌酐、血脂、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174例(68.77%),平均年龄(59.9±13.3)岁;B组79例(31.23%),平均年龄(67.5±11.0)岁。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A组1型30例,2型75例,3型31例,4型38例;B组1型6例,2型38例,3型7例;4型28例。Pearson、spearman单因素分析入选因素:年龄(P=0.000),空腹血糖(P=0.005),OCSP分型(P=0.014),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2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P=0.000)、OCSP分型(P=0.035),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19。结论高龄、OCSP脑梗死类型提示的病变部位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发LA有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相关危险因素,评估LA严重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收治的157例LA患者(LA组)及115例非LA患者(非LA组)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血尿酸、既往卒中史等指标进行调查评估,同时进行严重度分级,分析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LA组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既往卒中史的比例明显高于非LA组(P〈0.05);与非LA组相比,LA组血脂成分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分析结果还显示LA严重程度可能与血脂异常成正相关,但轻度LA组和重度LA组的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既往卒中史)发生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既往卒中史是LA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LA的严重程度与血脂异常可能相关,但危险因素对轻度LA和重度LA之间的影响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在脑梗塞后癫痫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289例急性脑梗塞幸存者进行5年的随访,按梗塞后有或无迟发性癫痫发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有无LA、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吸进行分析。结果: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LA、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及年龄均为脑梗塞后迟发性癫痫的影响因素;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LA仍为脑梗塞后迟发性癫痫重要的危险因素(OR=2.303;95%CI值1.1074-4.789;P=0.026)。结论:LA是脑梗塞患者迟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脑白质疏松症(LA)是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诊断学术语,系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上显示低密度影,MRI T_1加权像上显示等信号或低信号,T_2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均显示为高信号。LA也称脑白质改变或年龄相关性白质改变(ARWMC)。LA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血管性痴呆等各种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一氧化碳中毒,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现就LA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L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有学者认为LA与缺血性损 相似文献
10.
脑白质疏松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大脑白质病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广泛的室周区脑白质损害.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脑白质疏松的检出率显著增高.脑白质疏松不仅见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Binswanger病、轻度认知障碍、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且在正常老年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脑白质损伤可破坏神经元之间、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之间的信号传递,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最终导致持久性或进展性认知与神经功能障碍.现就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险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7):494-494
脑白质疏松症(LA)是一个影像学概念,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中老年LA一般系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脑动脉粥样硬化(AS)所致的脑白质缺血性病变,轻者仅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但随病情进展逐渐演变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有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Hcy、叶酸及维生素B12与中老年L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龄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测定高龄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探讨高龄患者Hcy与缺血性LA发生、发展的程度、损害部位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均经MRI证实的高龄男性(年龄≥80岁)患者99例,经LA影像学分级后,分为轻度脑白质损害组(轻度组,27例)、中度脑白质损害组(中度组,41例)、重度脑白质损害组(重度组,31例).测定空腹血浆总Hcy,并进行比较,并对血浆Hcy与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重度组比较,轻、中度组患者吸烟、腔隙性脑梗死、高Hcy比例明显降低(P<0.05),轻度组患者高血压比例明显降低(P<0.05);Hcy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各脑区损害程度以深部白质损害最为严重.结论 高龄患者血浆Hcy升高,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降低与缺血性LA程度及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脑白质疏松与抑郁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LA)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LA患者132例为LA组;同期收集132例有头痛、头晕的健康体检者为非LA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2组抑郁的发生率,并分析LA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与非LA组比较,LA组抑郁发生率明显升高(21.2%vs 62.9%,P<0.01)。与非LA组比较,LA组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分vs(12±2)分和(15±2)分和(21±2)分,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9.550,95%CI:1.1742.050,P=0.002)、高血压(OR=10.330,95%CI:1.4982.050,P=0.002)、高血压(OR=10.330,95%CI:1.4985.300,P=0.001)、腔隙性脑梗死(OR=16.514,95%CI:1.8245.300,P=0.001)、腔隙性脑梗死(OR=16.514,95%CI:1.8245.590,P=0.000)、LA(OR=4.933,95%CI:1.0815.590,P=0.000)、LA(OR=4.933,95%CI:1.0813.498,P=0.026)为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LA的不同严重程度与抑郁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脑白质疏松(LA)是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脑白质的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其发现率逐渐增高.LA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血管性痴呆、一氧化碳中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及部分正常老年人.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LA与认知障碍、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进一步认识LA,及早发现LA并给予积极而有效的干预,对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经改良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L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狭窄或闭塞脑动脉数等),采用年龄相关性白质改变(ARWMC)量表评估LA,依据MRI T2加权像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将患者分为无LA组72例及有LA组240例,同时依据ARWMC评分将有LA组患者分为轻度LA组140例、中度LA组42例及重度LA组58例,并对患者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12例LAA患者中男227例(72.8%),平均年龄(64±11)岁,其中240例(76.9%)存在LA。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911,95%CI:1.647~5.146,P0.01)、高血压(OR=2.583,95%CI:1.373~4.857,P0.01)、糖尿病(OR=1.882,95%CI:1.058~3.348,P0.05)、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OR=1.851,95%CI:1.018~3.367,P0.05)、腔隙性脑梗死(LI)(OR=1.493,95%CI:1.202~1.853,P0.01)是LA的危险因素。(2)不同严重程度LA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显示,3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及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数及LI是LAA患者LA的危险因素,且与LA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3)
目的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侧脑室旁白质疏松(PVH)的发病情况,探索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PVH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按照有无PVH分为无病变组102例,轻度组100例和中重度组71例,比较各组间的血管危险因素、大血管狭窄部位、是否双侧病变及梗死类型。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及脑卒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及高血压是PVH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2,OR=2.992,P=0.000)。高血压分级及起病年龄与PVH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中年起病患者中,病程越长,PVH越重。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部位并非PVH的影响因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PVH的发生及进展仍主要受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MRI结果将脑白质疏松分为脑室周围LA和皮质下LA,并进行计分和分级.结果 共纳入113例卒中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39例,平均(61.33±1.32)岁.有脑室周围LA患者(n=86)的年龄[(6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高龄(≥80岁)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疏松(LA)进展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经MRI证实的高龄缺血性LA患者56例,采用Rotterdam Progression Scale评分法,对患者3年的缺血性LA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高龄患者中缺血性LA进展特点以深部白质为主,其中以额叶进展最为明显(进展前40%升高至进展后52%),其次为顶叶(也由35%升高至36%);高同型半胱氨酸、慢性支气管炎与缺血性LA进展密切相关.结论 高龄患者中缺血性LA进展以深部白质为主,尤其以额叶进展最为明显;高同型半胱氨酸、慢性支气管炎是高龄患者缺血性LA进展的相对危险因素.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ischemic leukoaraiosis (LA) prog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aged 80 years and over. Methods The 56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LA confirmed by MRI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ischemic LA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between baseline and 3 years later by single an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schemic LA progressed mostly in the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in elderly patients, especially the frontal lobes (progression of white matter lesion was present in 40% in the frontal lobes at baseline and 52% after 3 years), followed by the parietal lobes (35% at baseline and 36% after 3 years); Furthermore, previous high homocysteine (Hcy) and chronic bronchitis were risk factors of ischemic LA progression. Conclusions Ischemic LA progresses mostly in the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in the elderly, especially the frontal lobes; High Hcy and chronic bronchitis are risk factors of ischemic LA prog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microalbumin excretion,UAE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6~12月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所有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LA组45例,无LA组75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24 h UAER及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比较2组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及24 h UAER,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LA 45例,占37.5%。与无LA组比较,LA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24 h UAE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与24 h UAER水平呈正相关(r=0.681,P<0.01);24 h UAER(OR=1.100,95%CI:1.03~1.17,P=0.002)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与24 h UAER密切相关,24 h UAER可以作为小血管病损伤的一个标记物,对L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