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注射尿激酶 5~ 5 0万u平均 (2 1.6± 13.1)万u对动静脉内瘘血栓行局部溶栓。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 ,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并监测血压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共行 5 0次溶栓治疗 ,成功 43例次 (86 %) ,瘘管在注射尿激酶 (47.3± 6 2 .8)min后通畅。在治疗成功例次中男性和绝经期女性比例显著高于未成功例次 ,在血栓形成时间上治疗成功例次显著短于治疗未成功者 ,治疗未成功例次中血栓形成时间在 48小时以上者及病因为血栓性静脉炎者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成功例次。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PT、Fib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无 1例患者发生出血及栓塞并发症 ,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结论 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 ,创伤小 ,成功率较高 ,不良反应少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女性患者、血栓较为陈旧及存在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疗效可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8例44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柃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资料.结果 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占72.7%.溶栓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问及有无附壁血栓形成明显相关.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牛率高.尿激酶量≤60万U溶通例数达81.3%,栓塞≤36 h溶通例数达96.9%.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十分必要.结论 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 h以内,最多不超过36 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溶栓期间建议采用临时血管通路减少内瘘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2±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月~8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h~6d。溶栓成功14例,溶栓失败6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40.01)万U。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使进一步球囊扩张成为可能,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尿激酶20万U+生理盐水20 mL,用头皮针在血栓形成处上方1~2 cm向血栓(离心)方向穿刺,将药液缓慢注入内瘘血管进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2例内瘘闭塞患者经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后,9例效果良好,血流量恢复正常,3例无效。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内瘘闭塞,效果显著,创伤小,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 目的 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疗效和正确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 结果 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 0 例,男性6 例,女性1 4 例,平均年龄(6 1. 4 2? 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 月~8 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 h~6 d。溶栓成功14 例,溶栓失败6 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 ? 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 ? 40.01)万U 。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 结论 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在永久性血液通路丧失功能中占90%,发生率0.5~0.8次/(人·年)[1]。其主要表现为:内瘘静脉侧搏动、震颤和血管杂音减弱或消失,透析时血流量不足,透析时静脉压高,回路血色变暗等等[2]。通常血栓形成时间在48 h内的患者选择尿激酶溶栓治疗仍然有较好的效果,但如何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血栓的变化并随时调整尿激酶的用量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注射尿激酶(5~50)×103U(平均21.6±13.1)×103U对动静脉内瘘血栓行局部溶栓。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并监测血压,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8例患者共行50次溶栓治疗,成功43例次(86%),瘘管在注射尿激酶(47.3±62.8)min后通畅。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PT、Fib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无1例患者发生出血及栓塞并发症,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结论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女性患者、血栓较为陈旧及存在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疗效可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使用尿激酶5万-50万U局部溶栓,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及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5例患者共行38次溶栓治疗,成功34例次(89.5%)。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惠者随访1、3、6、9及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3%、80.6%、71.0%、54.8%及41.9%。结论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成功率及长期通畅率较高,不良反应也少。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关键,而尿激酶局部溶栓是创伤小、见效快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5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尿激酶血管内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关键,而尿激酶局部溶栓是创伤小、见效快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5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尿激酶血管内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尿激酶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进行溶栓的疗效,探讨简单、安全、有效的溶栓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3例患者43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资料,比较溶栓前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3例患者共行43例次溶栓治疗,成功33例次占76.7%,未见不良反应.溶栓治疗与血栓形成的时间有关,与年龄、透析年限及内瘘使用时间无关,溶栓前后APTT、Fbg、INR、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对动静脉内瘘溶栓治疗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内瘘超声引导下穿刺溶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一项安全有效的动静脉内瘘药物溶栓方法。方法将69例动静脉内瘘堵塞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血栓部位和传统溶栓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内瘘堵塞相关因素、溶栓效果、及溶栓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内瘘使用时间、透析时间和血栓形成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是34例(97.2%),对照组经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是20例(58.8%),两组内瘘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76,P0.01)。试验组患者在溶栓后局部出血、局部血肿及局部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发热、皮疹和肢体障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血栓部位内瘘再通率高,溶栓后并发症少,具有穿刺定位准确、尿激酶用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等优势,此溶栓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内瘘穿刺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1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17例次.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3例次,人造血管内瘘4例次.经自体内瘘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或将留置针置入人造血管内,经上述通路向内瘘血栓注入尿激酶(25~75)万U/d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11例次内瘘血管在3~25小时内溶通,平均(11.82±7.31)小时,成功率为64.7%;6例次溶栓失败.溶栓成功的患者治疗前血栓形成时间[(8.27±7.35)小时]明显短于不成功者[(29.33±21.30)小时].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溶栓后出现轻度的前臂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的栓塞现象.结论 内瘘血管穿刺溶栓治疗血栓形成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尿激酶定期交替溶栓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长期置管通畅性的效果。方法选择23例带Cuff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形成导管血栓后,采用尿激酶以管内封管溶栓和微量泵泵入持续溶栓分别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成功后继续进行定期、交替、规律治疗,观察其持续通畅性的效果。结果23例患者溶栓后,22例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渗血、出血等不良反应。22例患者导管持续保持通畅,平均已使用(15.0±4.7)个月。结论对使用长期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尿激酶定期、交替规律溶栓,对维持导管通畅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和肝素钠治疗.结果 两组组间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血管再通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尿激酶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是一种治疗AMI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申鹏  李宏  郭珏  王爱萍  乔金红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3):1634-1640
目的 检索、评价并汇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为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循证护理方法,系统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顾问、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DynaMed循证知识库、美国指南网等指南数据库、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等专业协会网站、PubMed等综合数据库中有关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预防的证据,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临床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由循证团队进行证据的提取、汇总、质量评价。 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文献14篇,其中临床决策5篇,指南6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2篇。结合临床专业人员意见汇总6个主题、34条证据,包括评估、监测与筛查、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规范使用、人员与培训、健康教育、透析低血压管理。 结论 该研究总结了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可为透析中心医护人员提供参考。临床医护人员采纳证据应用到临床时要结合专业人员判断及患者偏好,审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