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率,以减少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出血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02年7月~2007年7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29%、年出血并发症为0.49%,分别低于文献报道的4%及1%。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长时间心房颤动易在左心房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致周围动脉栓塞,引起脑卒中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从而造成严重后果。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最有效的治疗是口服华法林,但因有一定的出血副作用,且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因此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对10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敏 《广西医学》2007,29(4):499-500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心房颤动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华法林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对照组61例,华法林组用药前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采用国产华法林片,初始剂量2.5 mg/d,3~5 d复查INR,根据INR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加量1/4片,稳定后1~3个月复查INR,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所有病例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否出血情况以及发生时的INR,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1年;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00 mg/d.结果 华法林组栓塞发生率为1.61%,阿司匹林组为4.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3.23%,阿司匹林组为1.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发生,维持INR在2~3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慢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观察102例年龄大于75岁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及国际标准化率(INR)监测情况,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INR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75~82(78.6±2.8)岁,其中男56例,女46例。平均随访2.36±0.41年。共发生出血事件18例(17.6%),其中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16例。发生出血患者血压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心力衰竭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NR〉3.0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P〈0.01)。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7例(16.7%),发生血栓栓塞患者,合并冠心痛、高血压、糖尿病及INR〈1.5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严密监测1NR情况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不进行健康教育,只是常规性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治疗知识的认知性。结果:实验组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认知性和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认知度和治疗依从性,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访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回顾分析各种影响华法林用药剂量的因素及剂量—INR值变化关系。方法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共45例,起始剂量1.25 mg/d或1.5 mg/d患者为A组,2.5 mg/d或3 mg/d患者为B组,维持剂量小于2 mg/d为C组,2~3.5 mg/d为D组,大于3.5 mg/d为E组。结果 INR值A组达标率14.3%,B组达标率48.2%,P=0.018。1周时INR大于3,A组0例,B组2例,2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331。华法林维持剂量组之间,C组INR值检测大于3.0比率12.0%,D组和E组分别为3.0%、2.0%,各组间INR值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各组患者平均华法林维持剂量经对应INR值校正后,C组为(0.738±0.152) mg/INR, D组为(1.230±0.267)mg/INR, E组为(2.056±0.379)mg/INR,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剂量选择2.5 mg/d或3mg/d能提高抗凝强度达标率,且不增加过度抗凝的发生率。华... 更多  相似文献   

7.
陈亚静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11):675-675,677
目的总结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护理体会。方法对72例首次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强化健康教育,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和护理,无一例出现出血症状,PT均在适宜范围内。结论对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要确保准时服药,定期监测PT及INR,密切观察并指导患者学会发现早期出血的征象,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以达到既有效抗凝,又不产生明显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张珏  王琳 《中外医疗》2012,31(11):51-51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设为治疗组,随机匹配,同期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62例患者(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疾病方面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124例患者随访1年发现,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共发生7例,占11.3%,低于对照组,且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组间不同疗效终点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6%,2组不良反应率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房颤临床疗效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少,对于老年房颤病人,需要合理掌握华法林的用量,合理评估风险,平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杨元俊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1963-1963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口服低剂量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INR比值控制在1.5~2.0之间,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8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低剂量华法林,并发症少,1年内未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病例。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低剂量华法林在降低死亡率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对56倒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合并用药的观察、出血倾向的观察以及出院指导、院外随访等方面的干预.结果:56例患者第16天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为87.5%,56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出现牙龈出血1例,抽血或输液后穿刺出皮下出血2例.结论: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时发现并发症,达到最好的抗凝效果,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抗凝,初始计量为3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率维持于2.0~3.0调整剂量,维持1周。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例发生出血,对照组4例发生出血,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36)比8.3%(3/36)、2.8%(1/36)比8.3%(3/36)、5.6%(2/36)比16.7%(6/3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4/36)比30.6%(11/36),P<0.05]。结论华法林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较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5例高龄(≥7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组(35例)和阿司匹林组(4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依INR目标值(2.0—2.5)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7%和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6%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控制INR(2.0~2.5)情况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华法林抗凝强度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血栓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探讨适合中国人的抗凝强度。方法入选≥60岁的NVAF患者220例,按1:1随机分成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华法林治疗,低强度组INR控制在1.5-2,标准强度组INR控制在2-3,所有患者均同时治疗其他疾病。随访24个月。结果共194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低强度组102例,标准强度组92例。低强度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7.8%,标准强度组为9.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强度组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出血,标准强度组有23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和25.0%(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强度组即华法林(INR1.5~2.2)更适合老年NVAF患者防治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本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6年1—12月共628例昆山市3家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及抗栓治疗,并计算 CHA2DS2?VASc 评分,评分≥ 2 分为卒中高危;计算 HAS?BLED 评分,评分≥ 3 分为出血高危。结果:628例患者中接受抗凝的有161例(25.6%),其中接受华法林151例(93.8%),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0例(6.2%),新型抗凝药物应用远远少于华法林。患者平均 CHA2DS2?VASc 评分为(4.04 ± 1.84)分,CHA2DS2?VASc≥2分者565例(90.0%),其中138例(24.4%)接受抗凝治疗;平均 HAS?BLED 评分为(1.96 ± 1.13)分,HAS?BLED 评分≥ 3 分者190例(28.0%),其中70例(36.8%)接受抗凝治疗。年龄≥75岁患者中CHA2DS2?VASc≥2分共323例(100%),其中61例(18.9%)接受抗凝治疗;HAS?BLED 评分≥ 3 分的患者有126例(39.0%),其中36例(28.6%)接受抗凝治疗。医师未告知、患者依从性差和阿司匹林当作抗凝药是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因。结论:昆山市非瓣膜病性房颤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90.0%的患者CHA2DS2?VASc 评分≥ 2 分,仅24.4%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低,且多使用华法林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未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建锋  殷乐  范标 《黑龙江医学》2008,32(4):269-270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调整剂量华法令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组(100~150 mg/d)19例和调整剂量华法令组〔初始剂量2.5 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年龄≥75岁者的INR为1.8~2.5〕38例。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令剂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情况。结果对57例患者进入分析,平均年龄(67.2±9.5)岁,阿司匹林组19例,华法令组38例。男性30例(52.6%),女性27例(47.4%),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中位数24个月(2~36个月)。华法令组发生脑栓塞1例,发生率为2.63%。阿司匹林组发生脑栓塞4例,发生率15.79%。两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P<0.05)。华法令组有3例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9%,发生时INR均>3.0。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2%,虽然华法令组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令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华法令组出血的发生率虽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INR 2.0~3.0)下的调整剂量华法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后梅 《中外医疗》2016,(5):131-132
目的:分析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并且对华法林的抗凝强度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2012年1月—2014年6月来该院治疗非瓣膜房颤的患者中选出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对比组,共50例患者;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华法林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共60例患者。同时,将研究组中30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1.3-1.6之间,记作研究Ⅰ组;将另30例患者的控制在2.6-3.0之间,记作研究Ⅱ组。结果经过对各组患者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3.66%)明显对于对比组(32.00%),并且研究Ⅰ组的终点事件发生几率(3.33%)要低于研究Ⅱ组(13.33%),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过程中,利用华法林抗凝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采用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观察组84例采用达比加群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行凝血功能、血脂指标检测,记录两组患者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D-二聚体、FDP、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比加群/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均可用于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达比加群联合益气活血中药疗效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指南推荐的差距。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109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凝药物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具有抗凝指征且无抗凝禁忌证的患者102例,仅12.7%的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年龄≥75岁、患者对抗凝治疗的选择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论:本院抗凝治疗的现状与指南推荐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目前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普遍偏低,这类人群的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存在较大差距,抗凝方案的选择缺乏临床证据。目的 调查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方法 从HIS系统筛选2016年9月-2018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诊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既往诊断但未进行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5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抗凝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不抗凝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房颤动类型(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抗凝治疗时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出血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现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516例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137例(26.6%),其中口服华法林21例(4.1%)、口服利伐沙班67例(13.0%)、口服达比加群酯49例(9.5%);不抗凝治疗患者379例(73.5%),其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266例(51.6%)、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53例(10.3%)、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60例(11.6%)。4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OPD)、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eGFR、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出血(轻度、中度、严重)、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抗凝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方案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抗凝治疗方案是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HAS-BLED评分是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低。不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了患者死亡、缺血性卒中风险,而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未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