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清林  冯喜如 《中医正骨》2005,17(10):23-24
为观察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选择类风湿关节炎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予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消炎痛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对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度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对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度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有与消炎痛相同的疗效,而对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度的疗效均明显优于消炎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二期临床试验基础上,近一步观察寒湿透骨散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共480例,进入临床试验,采用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双盲模拟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用药1次,观察期为3天。结果:关节疼痛症状、关节肿胀症状、关节压痛症状、关节屈伸不利症状的总有效率和晨僵等项目的均值组间比较及各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寒湿透骨散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寒湿透骨散在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屈伸不利、晨僵等临床症状、体征优于安慰剂的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3%,研究组有效率为8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观察报刺法联合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6例,对照组给予火针联合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火针联合毫针报刺法治疗。 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治疗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 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关节晨僵时间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 前后关节肿胀个数以及关节压痛个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晨僵时间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 组在改善关节晨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 数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关节肿胀和关节压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 后,2组患者的 VAS及 SA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 VAS及 S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1.66% (33/36),对照组为 77.78%(28/3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报刺法结合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焦虑情 绪,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芍甘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和/或来氟米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芍甘附子汤,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ACR(20/50/70)达标率,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及VAS评分,肌肉骨骼超声评价双手2~5掌指关节(MCPJ)、2~5近端指间关节(PIPJ)受累个数及MCPJ滑膜增生分级情况,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即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作冷、畏恶风寒、腰膝酸软、肢冷不温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及肿胀个数、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个数及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疗后DAS28评分疗效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CR20/50/70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PJ受累个数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0.05),MCPJ滑膜增生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MCPJ、PIPJ受累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仅有2例肝功能异常并于试验结束时消失。结论加味芍甘附子汤联合西药在改善RA寒湿痹阻证患者全身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单用传统西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清热通络宣痹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庆宪 《中医杂志》2004,45(6):437-438
目的:观察清热通络宣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湿热阻络型)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治疗组36例采用清热通络宣痹法(自拟通关宣痹汤),对照组33例服用正清风痛宁片,分别观察疗效、晨僵时间、双手握力、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与关节肿胀指数,及抗"O"(ASO)、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够改善上述观察指标(P<0.05或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和ASO、CRP、ESR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双手握力与关节压力指数的改善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清热通络宣痹法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对RA活动期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头薏苡仁汤加减治疗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日~2016年5月30日进入我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喋呤治疗,实验组采取甲氨蝶呤联合乌头薏苡仁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C反应蛋白、血沉的改善情况均要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5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5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头薏苡仁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不良反应少,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症状指标、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健康评估积分(HAQ)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并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ACR20)评定两组患者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关节疼痛VAS评分、各项关节症状指标、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HAQ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度、关节疼痛数目、晨僵持续时间、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HAQ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SR及CRP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SR及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1%,对照组为5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是一种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气虚血瘀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辨证为寒湿痹阻、气虚血瘀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后行中医症状评分,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F、ES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气虚血瘀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养血除痹汤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氨喋呤口服,对照组加用美洛昔康治疗,治疗组加用养血除痹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主要相关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晨僵积分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8.8%),对照组6例(17.6%),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除痹汤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关节疼痛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热痹方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甲氨蝶呤片10 mg/次,口服,1次/周;观察组同时服用热痹方1剂/d,口服,2次/d,2组均连续治疗20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晨僵持续时间、VAS评分、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时间、VAS评分、RF、CRP、ESR、CCP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痹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湿热痹阻型RA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联合西药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活动期RA寒湿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给予西药单用治疗,观察组7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3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MMP-3及TIMP-1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畏恶风寒及晨僵积分和CRP、ESR、RF及MMP-3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SF-36评分和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缓解受累关节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有助于调节关节腔内MMP-3和TIMP-1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桂枝乌头汤联合艾拉莫德(T-614)治疗50例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自拟桂枝乌头汤联合T-614治疗50例RA患者纳入观察组范围,按平衡原则筛选此时间段仅行T-614治疗的50例RA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关节发热、关节发热及屈伸不利症候积分、晨僵时间、Lansbury关节指数及关节肿胀数、高敏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日常生活工作能力(ADL)、生活治疗量表(QOL)、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疗效等级、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关节发热等中医症候积分、晨僵时间、Lansbury关节指数、关节肿胀数、Hs-CRP、ESR、RF均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ADL、QOL评分上升且高于对照组;上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拟桂枝乌头汤联合T-614治疗RA安全性及疗效均有保证,对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更显著,患者生活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汽浴合整体护理干预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汽浴方治疗与整体护理干预。两组均以2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对照组为76.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疼痛VAS评分和关节疼痛个数、关节肿胀度、关节压痛程度、关节屈伸度、晨僵时间等症状体征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在关节疼痛VAS评分和关节疼痛个数、关节压痛程度、晨僵时间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在关节肿胀度、关节屈伸度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汽浴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尪痹片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9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尪痹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98%,高于对照组的63.83%(P0.05);两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R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尪痹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较好,相关指标改善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味乌头通痹汤联合补肾祛瘀针刺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甲氨蝶呤+美洛昔康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补肾祛瘀针刺法+加味乌头通痹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关节肿胀数、压痛数、晨僵时间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VAS、QO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及关节压痛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乌头通痹汤联合补肾祛瘀针刺法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7.
探讨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关节评价指标、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且观察组关节屈伸不利、恶风寒、疼痛、冷痛、肿胀、晨僵症状评分、晨僵时间、20m步行时间、双手握力、肿胀指数、压痛指数、关节休息痛指数、CRP、ESR、RF指标水平改善更显著(P 0.05)。结论: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佳敏  吕洪华  徐安娣 《新中医》2024,56(11):187-192
目的:观察针灸、中药包联合场效应理疗用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康复治疗的临床 效果。方法:选取150 例寒湿痹阻型RA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75例。对照组给予抗风湿药物治疗及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增加针灸、中药包联合场效应理疗,2组均连续 干预4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疼痛个数和关节肿胀个数,红细胞沉降 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 和类风湿因子(RF) 含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Barthel 指数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 70.67% (P<0.05)。治疗后,2 组晨僵时间均缩短(P<0.05),关节疼痛个数和关节肿胀个数均减少(P< 0.05),且研究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关节疼痛个数和关节肿胀个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 后,2组ESR、CRP、RF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PSQI评分 均降低(P<0.05), Barthel 指数评分升高(P<0.05), 且研究组VAS、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中药包联合场效应理疗可有效提高寒湿痹阻型RA临床疗 效,改善RA相关临床症状,下调炎症因子及RF水平,缓解疼痛反应,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永康  颉敏琴  宋仙芝 《新中医》2017,49(10):69-7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白芍总苷胶囊、萘普生缓释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麻杏薏甘汤口服配合热痹洗方熏洗治疗。2组疗程均为3月。对2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关节晨僵时间、关节功能分级等症状、体征,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以及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关节晨僵时间较治疗前缩短,关节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DAS28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3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麻杏薏甘汤合热痹洗方联合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HCQ)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25例以MTX联合HCQ治疗RA患者12周的完整病史,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肾气虚寒证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S28)。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5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均减少,RF、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RF、ESR等观察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肾气虚寒证组(P0.05),5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HCQ治疗中医RA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疗效优于肾气虚寒证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