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电致孔条件下5种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室扩散池,HPLC法定量青藤碱。在一定的电致孔参数下观测电致孔与氮酮、薄荷油、聚山梨酯80、丙二醇和PEG400组合后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结果在电致孔条件下,氮酮和薄荷油对青藤碱透皮给药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聚山梨酯80、丙二醇、PEG400的促透作用甚至低于单独的电致孔促透作用。结论在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效果差异很大,电致孔与促渗剂组合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盐酸青藤碱的透皮吸收及离子导入方法对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离体皮肤及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试验,并以电子治疗仪作为外加电场进行离子导入,观测盐酸青藤碱注射液的透皮渗透率,并比较外加电场对其透皮渗透量的影响。结果盐酸青藤碱的透皮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R2=0.952 1)。外加电场可增加其透皮吸收量,其中以电场强度20 mA、通电时间15 min的透皮量较为理想。结论盐酸青藤碱注射液可透皮吸收,电场导入对其透皮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临床中以盐酸青藤碱注射液进行离子导入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巴布剂结合电致孔透皮给药,与被动扩散透皮给药进行比较,初步考察在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特点.方法:以青风藤为模型药物,以活体兔分别进行被动扩散给药(PD)和电致孔透皮给药(EP),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统计矩分析法处理分析血药浓度数据.结果: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AUC0→∞为43.396,是被动扩散的1.32倍,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20.025,是被动扩散的86%,cmax为1.825,是被动扩散的1.31倍, tmax减小,比被动扩散提前4 h;消除速率常数λ二者一致;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药-时曲线比被动扩散的药-时曲线平滑且下降较慢.结论: 将电致孔技术与巴布剂结合能够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辣椒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主要活性成分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其中辣椒碱的量最高。辣椒碱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等有显著疗效[1]。以辣椒碱为原料的制剂很少。以烯丙基蔗糖亲水性凝胶为基质的巴布贴剂具有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经皮给药系统。因此,本研究对影响辣椒碱巴布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薄荷醇、冰片、桉叶油、氮酮进行筛选。1仪器与试药自制改良F ranz扩散池;79—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山东省鄄城光明仪器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5.
制备阿斯匹林凝胶剂,比较了不同浓度的月桂氮卓酮和薄荷脑对阿斯匹林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以l%的月桂氮卓酮(AZ)加1%的薄荷脑(MT)作为吸收促渗剂的3号处方中阿斯匹林的吸收最好,体外释放速度符合Hignchi方程.提示适当浓度的AZ和MT能明显促进阿斯匹林的透皮吸收.但阿斯匹林和MT的浓度过高促透效果迟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不同促透剂对青藤碱凝胶经皮渗透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采用HPLC法测定青藤碱的经皮渗透量,分别考察含氮酮、薄荷脑、油酸的青藤碱凝胶的渗透情况。结果 几种促透剂对青藤碱凝胶透皮速率均有明显作用,其促渗强度依次为氮酮>薄荷脑>油酸,其中以2%氮酮和10%油酸混合物的促透作用最强。结论 2%氮酮和10%油酸混合物为青藤碱凝胶的最佳促透剂。  相似文献   

7.
混合透皮促渗剂对阿斯匹林凝胶剂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备阿斯匹林凝胶剂,比较了不同浓度的月桂氮卓酮和薄荷脑对阿斯匹林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以1%的月桂氮卓酮(AZ)加1%的薄荷脑(MT)作为吸收促渗剂的3号处方中阿斯匹林的吸收最好,体外释放速度符合Hignchi方程。提示: 适当浓度的AZ和MT能明显促进阿斯匹林的透皮吸收。但阿斯匹林和MT的浓度过高促透效果迟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电致孔条件下不同电学参数(电压、波形、脉冲宽度、脉冲次数)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方法用中药电致孔给药仪产生多种电学参数条件,并以双室扩散池法、HPLC法检测青藤碱透过小鼠腹部皮肤的变化。结果青藤碱的累积透过量与电参数密切相关,在单因素影响中,4个最佳电学参数分别为600V电压、正弦波 方波组合波形、500μs的脉冲宽度、240个脉冲次数。透过量有极显著的增大,与被动扩散相比增加幅度有5~100倍。结论优化的电致孔条件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透皮给药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氮酮对双氯灭痛搽剂透皮吸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双氯灭痛搽剂作为模型药物,用离体鼠皮对氮酮Azone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证明:含2%Azone的双氯灭痛搽剂透皮吸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促透方法对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的影响,寻找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最佳条件和方法。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单纯给药组、促透剂组、低频电磁复合脉冲组(简称仪器组)、促透剂+仪器组。使用草乌提取物制备透皮药液,促透剂组和促透剂+仪器组使用的透皮药液中均加入透皮促进剂氮酮和丙二醇,各为4%。将低频电磁复合脉冲仪的电极固定于仪器组和促透剂+仪器组的鼠皮表面。采用HPLC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接受液中新乌头碱的含量,计算累计渗透量和透皮吸收速率。结果单纯给药组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为3.693μg/(cm2.h);促透剂组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为32.143μg/(cm2.h);仪器组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为25.754μg/(cm2.h);促透剂+仪器组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为58.517μg/(cm2.h)。结论使用促透剂、低频电磁复合脉冲刺激对新乌头碱成分有促透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促透效果更为显著,具有协同效应,可明显提高新乌头碱的透皮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胶带粘贴技术采集人体浅层皮肤样本,经提取处理后进行LC-MS测定,建立了人体皮肤角质层中艾迪康唑的定量分析方法。LC-MS测定以酮康唑为内标,甲醇-0.01%甲酸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经Shim-pack VP ODS C18 柱分离后,电喷雾离子化,选择性正离子检测。研究表明该方法在0.6~1 8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方法回收率、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本药物浓度测定要求。运用该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外用艾迪康唑乳膏后皮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专属,可用于人体局部外用艾迪康唑乳膏后角质层中药物浓度测定及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薄荷醇经皮吸收促透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薄荷醇对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的变化。结果薄荷醇组的表皮皱折明显增多,表皮间裂隙增宽,层与层间的间隙变得更大;角质层结构疏松,有孔穴样结构,排列紊乱,与表皮分离呈层状,脂质正常的板层状膜状结构大部分或全部消失,出现明显增厚的紊乱排列的中等致密凝絮块状结构。结论薄荷醇影响了角质层的有序排列,使角质层间的空隙变大,结构疏松,皮肤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利多卡因纳米乳制备及体外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5%利多卡因纳米乳,考察利多卡因纳米乳对离体大鼠皮肤的透皮能力。方法伪三元相图法结合origin软件分析确定制备5%利多卡因纳米乳的最佳Km值(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各组份比例;Zeta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粒径大小及分布范围;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形态及体系类型;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比较含5%利多卡因的纳米乳、凝胶和酊剂的累积透皮吸收量Q和表观皮肤透皮速率(Kp)值,分析利多卡因纳米乳的透皮渗透类型。结果利多卡因纳米乳平均粒径为(29.8±14.4)nm,其中98%的粒径范围介于15.1~45.5nm之间,2%介于77.9~261.3nm之间;纳米乳体系为大小不均的球形多分散体系;纳米乳的Kp值(3.07±0.74cm·h-1)显著高于凝胶[(1.27±0.35)cm·h-1]和酊剂[(0.97±0.18)cm·h-1],纳米乳的透皮速率为[(69.82±7.48)μg·cm-2·h-1],透皮过程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过程。结论伪三元相图法结合origin软件分析确定纳米乳各组份比例的方法简便、准确,马尔文粒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观察测定纳米乳的粒径、分布、形态及体系类...  相似文献   

14.
制备酮洛芬微乳凝胶,研究其体外透皮特性及可能的机制。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为指标,用改进的 Franz扩散池考察微乳处方中各成分的用量及凝胶基质的存在对离体鼠皮透皮特性的影响。运用DSC、HE染色法和荧光标记技术进行透皮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酮洛芬微乳与微乳凝胶体外透皮8 h的皮肤滞留量分别为(705.13±33.18)和(502.75±28.54)μg/cm2,是溶液对照组的4.66和3.22倍。微乳与微乳凝胶处理后,皮肤角质层类脂结构被破坏,细胞间隙增加,香豆素标记制剂主要分布于皮肤表层和毛囊等部位。  相似文献   

15.
醋酸曲安奈德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醋酸曲安奈德(TA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考察醋酸曲安奈德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AA-NLC)对离体猪耳皮肤的透皮吸收行为。方法: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了TAA-NLC,并对其微观形态、药物和脂质材料的物理状态、粒径及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等进行研究,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TAA-NLC的透皮吸收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AA含量。结果:TAA-NLC的微观形貌呈类球形粒子,NLC中液态脂质的加入使固体脂质的结晶度降低,药物在NLC中可能以无定形或分子状态存在。NLC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6.47±4.65)nm,多分散指数(PI)为0.176±0.035,Zeta电位为-(45.18±2.73)mV,包封率为(93.06±3.52)%,药物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11.762t1/2+0.9383,r=0.9804),24h药物累计透皮量明显低于对照制剂(市售TAA溶液剂),皮肤滞留量达对照制剂的6.82倍。结论:所制备的TAA-NLC可以降低TAA皮肤透过量,显著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望成为TAA的新型局部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barrier function of different skin layers in the process of percutaneous drug absorption. Methods: In vitro permeability via intact or stripped skin of 6 drugs (5-fluorouracil, theo-phylline, hydroquinone, barbital, isosorbide dinitrate and ketoprofen) with a wide span of lipophilicity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atch dosage forms. Results: Characteristic parabolic relations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permeability (Kp, cm/h) of the drugs with different lipophilicity and their LogPc via either intact or stripped skin. However, due to the absence of the stratum corneum, increased Kp ratio for the tested drugs was proportional to their solubility in water other than their LogKp. When isopropyl myristate was used as absorption promoter of the drugs, the parabolic relationship no longer existed. For the intact skin, increase of Kp ratio of the drugs was enhanced resulting from IPM as drug's LogPc decreased.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case of stripped skin, this enhancement was positive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及促透剂对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制备氟尿嘧啶(5-FU)贴剂为模型药剂,以肉豆蔻酸异丙酯(TPM)为促透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5-FU和IPM浓度,计算5-FU在各种皮肤状态下的透皮能力(Kp)。结果剥离角质层后,5-FU的Kp是经完整皮肤的2.3倍;在IPM作用下5-FU的Kp为原来的1.8倍(经完整皮肤)和2.4倍(经剥离角质层皮肤)。结论剥离角质层能增加5-FU的吸收;IPM主要降低角质层对5-FU的屏障作用,在剥离角质层后其对5-FU的吸收也没有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