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OT)在建立人工气道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将80例需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方法不同分为PDT组和OT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低氧血症、窒息、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有气管插管状态下,PDT组和OT组均有3例[17.6%(3/17)、13.6%(3/22)]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气管插管状态下,PDT组有5例[21.7%(5/23)]发生并发症,OT组有11例[61.1%(11/18)]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有气管插管状态下行PDT相对于OT在安全、有效建立人工气道过程中无明显优势;在无气管插管状态下行PDT相对于OT在安全、有效建立人工气道过程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经皮气管切开术在ICU中抢救治疗患者的使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比研究8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经皮气管切开组(PDT)和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组(OT).比较操作时间,出血及并发症.结果 经皮气管切开组操作时间短(8.5±6.1min),出血量少(3.6±1.9min),并发症发生低.结论 经皮气管切开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宜在ICU抢救重症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社区医学杂志》2017,(19)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的ICU危重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插管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28 d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前插管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8.65±4.32)、(6.32±2.94)、(10.62±4.61)min]均低于对照组[(23.41±9.87)、(9.24±3.78)、(16.72±5.73)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29.50%)低于对照组(54.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36%)低于对照组(65.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ICU危重患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余雪梅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2):153-153
在ICU抢救危重患者需气管切开时,采用微创气管切开术,配合护理干预,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文章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76例微创气管切开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实时超声引导经皮气管切开术在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50例进行平均分组各25例,并实施不同的治疗手段.结果 患者间各项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实时超声引导经皮气管切开术在ICU中既可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又可以保障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为患者疾病的转归提供有效的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总结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气管切开患者共32例,随机分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eutaneousdilatationaltraeheostomy,PDT)组16例,外科气管切开术(opentracheostomy,OT)组16例。比较两组术中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气管闭合时间、切口闭合时间及切口渗血量。结果PDT组与OT组相比,PDT组操作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感染率降低、术后渗血少、气管闭合时间及切口闭合时间缩短。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与外科气管切开术(OT)相比,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在综合ICU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建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综合ICU在2011年3月-2013年10月开展PDT术的48例患者,并选取同期行传统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OT)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OT组,出血量明显少于OT组,切口大小明显小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OT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适合于综合ICU的危重患者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作为一种急救技术,近年来在临床得到了推广应用。我院ICU自2004年8月~2005年12月采用此项技术行气管切开术3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非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在非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开展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ICU病区符合气管切开手术指征危重患者30例,采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手术均在非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完成;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6.0±0.5)min,术中出血量极少,均为Ⅰ度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谨慎操作,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探讨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及认知情况,并分析存在问题。方法采用FMEA法针对ICU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低的问题组成护理团队,制作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事先的风险指数(RPN)值,针对最高风险指数进行优先处理,制定改善措施及实施。结果实施FMEA后事先风险指数有明显的下降,原RPN值1 515分,后RPN值490分,下降了67.6%,手卫生的相关知识及操作前后的洗手频率与前对比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形成ICU手卫生的指引及具体的操作流程。结论 FMEA方法的应用可有效提高ICU护理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及洗手的依从性,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 相似文献
12.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症SARS患者抢救中降低术者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OT)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抢救中能否降低术者的感染机会。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03年4~7月间实施气管切开患者PDT5例、OT3例,比较两种方法在SARS危重患者中的手术操作时间,观察术后气管切开处漏痰情况。结果 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无操作者感染SARS,PDT平均操作时间12min,最快建立气道7min;OT平均操作时间38.7min,最快建立气道31min;PDT5例患者术后气管切开处均无明显漏痰现象;OT3例患者术后气管切开处于术后1、3、5、7d均有漏痰现象。结论 PDT作为一项微创手术与OT比较手术操作简单,较OT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显著减少了操作者近距离暴露于SARS患者面前的时间,且伤口出血少,无明显漏痰现象,减少了污染环境的机会,理论上讲可相对减少医护人员受感染机会,在需要做气管切开的SARS危重患者中如无禁忌应采用PDT。 相似文献
13.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感染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台州医院综合性ICU2004年1~12月间637例住院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医院感染109例,感染率17.11%,明显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的4.93%;高年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基础疾病以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高,占51.46%;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G+菌,占53.2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为最常见,G-菌占35.67%,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作临床重点监测,并应做到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毒隔离,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ICU病人的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ICU医院感染革兰阳性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中革兰阳性(G+)菌流行病学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008年1~12月本院ICU分离的G+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G+菌126株,其中高达47.6%来源于呼吸道,其次是血液占31.7%。G+菌感染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42.9%),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占15.8%。G+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最敏感。[结论]ICU医院感染中G+菌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为主,G+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最高。加强医院感染G+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对控制医院感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常见部位及病原体分布情况,以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09年6月入住ICU 405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有10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24.69%,医院感染165例次,例次感染率40.7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高;检出病原菌161株,常见病原菌为鲍氏不动杆菌29.19%,白色假丝酵母菌11.80%,铜绿假单胞菌8.7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83%,金黄色葡萄球菌6.83%;多重感染、多部位感染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医院感染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多重感染、多部位感染增加了患者病死率;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ICU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ICU医院感染率及特点.方法 监测2011年3-8月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以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评分调整发病率,观察3种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260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05例,感染率为11.69%,日感染率为28.57‰,经ASIS调整日感染率为9.07‰;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7.88‰、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3.42‰、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2.49‰;共检出72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3.07%).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主要为3种导管相关性感染,ICU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经皮肺脓肿穿刺抽吸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经皮肺脓肿穿刺抽吸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全身CT扫描机对 4 1例经皮肺脓肿抽吸引流 ,用 18G抽吸穿刺针做抽吸及活检。结果 CT导引下经皮肺脓肿抽吸引流术成功率 10 0 % ,有效率 83% ,并发症 10 %。结论 CT导引下肺脓肿抽吸引流术是一项安全性和准确性很高的技术 ,对肺脓肿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ICU气管切开患者协助吸痰对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61例需要气管切开置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气管切开置管患者均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对照组应用普通式气管切开套管,观察组应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使用吸痰器的次数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9.32%,对照组为36.36%,观察组每天使用吸疾次数为(5.0±1.85)次,对照组为(14.0±1.7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应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切开置管吸痰,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ICU目标性研究,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和原因,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11年1-6月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目标性监测2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14.11%,日医院感染率为24.54‰,调整日感染率为9.40‰;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千日发病率为39.66‰,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发病率为1.46‰,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千日发病率为9.07‰。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危险因素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