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不良事件发生和性别差异的情况。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连续收集吉林省20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行PCI治疗的患者6012例,分女性组2100例(34.9%)和男性组3912例(65.1%),回顾性分析影响介入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比较病人临床特征、药物使用、冠状动脉病变和院内疗效,评估临床结果和性别差异。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良事件发生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110例,在入院24 h测定hs-CRP的最高值,并将测定值≥80 mg/L者定义为A组,测定值<80 mg/L者定义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A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37.2%)明显高于B组(11.9%),P<0.01;A组心绞痛发生率(34.9%)显著高于B组(13.4%),P<0.01;A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37.2%)显著高于B组(13.4%),P<0.01;A组死亡率(7.0%)高于B组(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尤其是心力衰竭、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19,(7):1019-1021
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C反应蛋白(CR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PCI术的80例ACS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与脑尿钠肽(BNP);血小板聚集率;心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CRP、BNP含量有所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P <0. 05);观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EF)大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显著(P <0. 05)。结论替格瑞洛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显著,对围手术期C反应蛋白和心功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临床医学工程》2017,(1):87-8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变化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4例作为试验组,另外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hs-CRP水平,观察试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头颅CT检查结果,分析试验组的hs-CRP浓度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hs-CRP浓度与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992,P<0.05),与血肿体积不相关(r=0.214,P>0.05)。结论 hs-CRP可用于早期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了解疾病的演变和监测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对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1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汉米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脑梗死后抑郁组和对照组,同时所有患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后抑郁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12.82±2.1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7.10±1.46)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轻、中、重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其严重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涨趋势,其引发的后遗症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巨大打击,其中进展性脑梗死不管是在总死亡率、长期致残率及3个月不良预后发生率上都相对非进展性脑梗死明显增高,预后相对较差,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难点,较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能准确地评估脑梗死的进展并及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无论是对患者还是临床医师都尤为重要,临床研究发现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成分和危险因子,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炎症反应有关,而脑梗死的基本病因和病理变化为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进展性脑梗死与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血浆丙二醛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丙二醛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人群中的变化,并深入探讨血浆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各40例,以及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收集各组人群一般资料,并检测血浆常规生化指标、丙二醛、高敏C-反应蛋白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BMI、HDL-C、ApoA-1、ApoB水平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血浆hs-CRP、MDA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到急性心肌梗死组呈递增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s-CRP、MD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s-CRP、MDA水平之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s-CRP与MDA水平之间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这提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可能参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而抗炎、抗氧化治疗可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有益。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异常的影响.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他汀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顿服;分别在发病24 h内及14 d后抽血检测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 入院初两组患者血清hs-CRP、TC、LDL-C、HDL-C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他汀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1);而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短期即可发挥抗炎作用,且此作用不依赖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改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再选择同期收治的其他疾病新生儿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在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敏C反应蛋白的对比中,观察组的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有明显的变化,对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2009年7月~2010年12月,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AMI患者为A组(n=46例),住院期间行择期PCI治疗者为B组(n=42),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的AMI患者未行再灌注治疗者为C组(n=34);测量NT-proBNP,完善心脏彩超检查,记录三组患者半年内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A组NT-proBNP在入院后较B、C组明显下降,B组NT-proBNP在心肌梗死第11天及以后较C组明显下降;心功能方面:A、B组,A、C组及B、C组在第45天及半年时差异明显;A、B、C三组心血管事件组间差异明显;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或择期PCI后NT-proBNP明显下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但急诊PCI优于择期PCI治疗;同时NT-proBNP水平可作为患者心功能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研究对象68例,其中AMI组患者36例,正常对照组3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压(Bp)、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瘦素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的Bp、TC、LDL-C、hs-CRP和瘦素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间TG无明显差别。AMI患者的瘦素水平与hs-CRP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19,P﹤0.05)。[结论]AMI患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它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损伤因子,在AM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临床选取AMI病人5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9例)和阿托伐他汀组(2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2周;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口服。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治疗前后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结果]①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G、TC及LDL-C浓度无明显变化,而治疗后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②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TG、TC、LDL-C、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hs-CRP的下降幅度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改善AMI患者的血脂水平,进一步降低hs-CRP浓度,抑制AMI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2009.06~2010.12治疗的AC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盐酸法舒地尔组56例,常规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盐酸法舒地尔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法舒地尔,观察评价2组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血清hs-cRP浓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结果]2组总体病情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法舒地尔组与常规治疗组的血清S100B蛋白变化、血清hs-CRP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能明显降低ACl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hs-CRP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VP1000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189例CAD患者、164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CAD&HP)患者和198例对照者(CTRL)的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中CRP含量。结果 CAD&HP组及CAD组与CTRL组相比CRP、baPWV均显著升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RP、baPWV为CAD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p<0.001;p<0.001);相关分析提示血清CRP与baPWV呈正相关(r=0.274,p<0.001)。结论血清CRP为CAD发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导致以动脉硬化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促进CA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围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及分析安全性。[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10月,88例围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期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观察组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CS患者在PCI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4年 3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6 6例 ,分析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并根据其胸前导联ST段的压低范围分为 4组 :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Ⅰ组 ,n =14 ) ;胸前导联V1-3 ST段压低组 (Ⅱ组 ,n =11) ;胸前导联V4-6ST压低组 (Ⅲ组 ,n =18) ;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组 (Ⅳ组 ,n =2 3)。结果 Ⅲ、Ⅳ组较Ⅰ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增加 (P <0 0 1)。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 2 8 6 %、18 2 %、72 2 %和 82 6 % ,与Ⅰ组比较 ,Ⅲ、Ⅳ组的左前降支病变比例高 (分别P <0 0 5和P <0 0 1) ;回旋支病变在Ⅰ、Ⅱ、Ⅲ、Ⅳ组分别占 35 7%、5 4 6 %、72 2 %、6 0 9%。与Ⅰ组比较 ,Ⅲ组的左回旋支病变比例高 (P <0 0 5 )。左前降支病变程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V1-3 ST段压低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 ,而伴有胸前导联V4-6或V1-6ST段压低则多存在左前降支和 /或回旋支的严重狭窄病变 ,多支病变比例较高 ,有较大范围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在PC I术前给予通心络胶囊对术后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BNP)、炎性介质和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PC I术前7 d开始给予通心络胶囊,对照组40例,PCI术前7d开始给予安慰剂。观察术前、术后血浆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脂及术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较之同期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血浆BNP、Hs-CRP、TC、TG、LDL-C、CK-MB、cTnI和MACE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HDL-C显著增高(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通过降低血浆BNP水平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的炎性反应来减少PC I术后的心肌损伤及MA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不同时间段血浆和尿液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价值。[方法]应用结扎兔心脏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缺血不同时间段血浆和尿液中H-FABP的浓度。[结果]在兔心肌缺血15min时,血浆和尿液中H-FABP含量即有升高,并且随着心肌缺血时间延长,血浆和尿液中H-FABP含量皆逐渐增高,血浆中H-FABP浓度在缺血3h达最高,而尿液中H-FABP的浓度在缺血4h达最高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和尿液中H-FABP含量检测对早期心肌缺血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