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鳞毛蕨D ryop teris f rag rans L.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生长于海拔1 000~1 700 m的山坡或岩石缝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各省。民间广泛用其治疗多种皮肤病,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只有关于香鳞毛蕨的抑菌和药效学研究[1~3]。笔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4],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又分离鉴定出3个化合物,分别为:绵马酚(asp id ino l,Ⅰ)、十氢-5,5,8a-三甲基-2-亚甲基-1-萘甲醇乙酸酯(alb icanyacetate,Ⅱ)和α-杜松烯(-αcad inene,Ⅲ)。1仪器与材料X-6型熔点测定仪;核磁共振谱用V arian U-n ity INOVA 5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质谱用VGA utos…  相似文献   

2.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 L.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生长于海拔1 000~1 700 m的山坡或岩石缝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各省.民间广泛用其治疗多种皮肤病,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只有关于香鳞毛蕨的生药学和药效学研究,笔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为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奠定基础.他们分别为:绵马素PB(aspidin PB,Ⅰ)、香鳞毛蕨素(dryofragin,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折叶苔醇(albicanol,Ⅳ)和10-羟基-15-氧代-α-杜松醇(10-hydroxyl-15-oxo-α-cadinol,Ⅴ).  相似文献   

3.
欧洲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Schott.系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鳞毛蕨属(Dryopteris Adanson)植物,又名欧绵马,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海拔1500-1900 m的阴湿山坡或河谷林下,成群落分布,国外主要分布于中亚、西伯利亚、高加索、克里米亚、西欧、北非、南北美洲等地,国内主要分布于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在新疆北部伊犁地区分布很广。  相似文献   

4.
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类是一群在种质和代谢产物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的孢子植物。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我国产2600余种,民间以蕨类植物入药的种类十分广泛,药用蕨类多有清热解毒、舒筋活血、抗菌消炎、消肿散瘀等功效。其中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蕨类植物我国产有14个属约700种,其中供药用的有5个属59种。  相似文献   

5.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Schott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香鳞毛蕨对皮肤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是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纯天然中药[1~3]。香鳞毛蕨在中国以黑龙江省为分布中心,主要生长在高寒地区的滑石坡、火山岩浆缝中。近年来,香鳞毛蕨的药用价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人为干扰使其野生资源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香鳞毛蕨资源的保护性研究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用蕨类植物孢子进行组织培养,是快速繁育种苗的有效途径[4]。王全喜[5]、Momose[6]等对鳞毛蕨科植物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香鳞毛蕨配子…  相似文献   

6.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 (L.)Schott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1700m的山坡或岩石缝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各省。根据民间验方记载香鳞毛蕨对多种皮肤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曾对香鳞毛蕨的生药学和药效学进行过研究,本实验研究香鳞毛蕨的抑制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香鳞毛蕨D ryop teris f rag rans(L.)Schott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落叶多年生草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均有分布,野生资源以黑龙江省最为丰富。据民间验方记载,香鳞毛蕨对牛皮癣、皮疹、痤疮等皮肤病和关节炎均有疗效。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居民视其为“皮肤病的克星”。笔者将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的香麟毛蕨进行了水蒸气蒸馏,得到棕黄色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检索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1仪器及试剂香鳞毛蕨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经东北林业大学聂绍荃教授鉴定为香鳞毛蕨D.f rag rans。气相色…  相似文献   

8.
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又名禹州漏芦、火球花,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录了蓝刺头及同属植物华东蓝刺头E.grijsii Hance作为禹州漏芦入药。禹州漏芦味苦、性寒、归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鳞毛蕨属中主要的药用植物为传统驱虫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国外作为驱虫药使用开始于1750年,后在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药典均有收录。除了传统的药理功效外,良好的抗病毒、抗肿瘤、抗菌、消炎、止血及子宫收缩等活性是当代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化学研究表明该属植物的有效成分为其特征性成分——间苯三酚类化合物。以国内、外近期文献为依据,对鳞毛蕨属植物的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概述相关的合成、生物合成、分离和鉴定等方法。为进一步开展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细胞间隙腺毛的存在是鳞毛蕨属(Dryo-pteris)植物组织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主要存在于植株的根茎和叶柄膨大的基部。腺毛的分泌物属于亲脂物质,主要为树脂状的间苯三酚衍生物和甘油三酯等。丁酰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香鳞毛蕨的鉴别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形态,性状与显微鉴定。结果 首次阐明香鳞毛蕨的形态学理论。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制订香鳞毛蕨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技术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Bel-7402、HCT-8及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geniposide,Ⅰ)、3S,5R,6R,7E,9S-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7-烯-3,5,6-9-四羟基-3-O-β-D-葡萄吡喃糖苷(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Ⅱ)、(6S,9R)-3-酮-a-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6S,9R)-3-OXO-a-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Ⅲ]、香鳞毛蕨苷a(fragranoside a,Ⅳ).结论 化合物Ⅳ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Ⅲ在鳞毛蕨属植物中均为首次发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Ⅲ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初步研究了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并用其提取液研制了擦剂和涂膜剂两种剂型,同时进行了鼠尾鳞片模型药理实验,证明了香鳞毛蕨是有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对香鳞毛蕨中的间苯三酚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手段对香鳞毛蕨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进行纯化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绵马素BB(1)、白绵马素PP(2)、黄绵马酸AB(3)、Compound V(4)、绵马素PB(5)、绵马素BB(6).结论 化合物1~4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des(Franch.)Rofe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Rolfe的干燥假磷茎,是《中国药典》所收录“山慈菇”的来源。其性凉,味甘、微辛,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功效。山慈菇以复方入药,  相似文献   

17.
巫山淫羊藿Ep im ed ium w ushanense T. S.Y ing是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与同属植物淫羊藿E. brev icornum M ax im.、柔毛淫羊藿E. pubescensM ax im.、箭叶淫羊藿E. sag ittatum M ax im.和朝鲜淫羊藿E. koreanum N akai作为淫羊藿药材原植物收载于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入药部位地上干燥部分。巫山淫羊藿分布于四川、陕西、贵州、广西[2],资源丰富,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已有报道[3,4],但地下部分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其根中黄酮类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得了3种黄酮化合物,淫羊藿次苷Ⅰ( ic…  相似文献   

18.
夏天无系罂粟科紫堇属延胡索亚属植物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Pers.的块茎,又名一粒金丹、伏地延胡索。早在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便有本药(一粒金丹)记载,今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夏天无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为多年生草本。功能降压镇痉、行气止痛、活血去瘀。用于中风偏瘫、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民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消痈肿、便毒、天蛇毒、鸦翅毒。  相似文献   

19.
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系败酱科甘松属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作为甘松入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甘松别名甘松香,气味芬芳,味辛、甘,性温,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能,用于脘腹胀痛、呕吐、食欲不振的治疗,外治牙痛、脚肿[1]。国内外研究报道甘松具有降  相似文献   

20.
中药胡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药胡黄连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性寒味苦,有清热、除湿、明目、补肝、益胆、杀虫的效用,主治痨热咳嗽、湿热泻痢、小儿疳积、目赤等疾病。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胡黄连一直依赖从印度进口。1963年以前,《中国药典》收载的胡黄连均为主产于印度的胡黄连Picrorhiza kurrooa Royle ex Benth。1965年在我国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发现了同属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