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方法 27例下肢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患者中4例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5例行股动脉取栓术;6例行膝上腘动脉取栓术;2例行膝下腘动脉取栓术;4例行股、腘动脉联合取栓术;其中9例取栓术中联合腔内血管成形;5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其中2例股浅动脉支架置入;1例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结果 随访3~6 个月,按Cooly标准:优秀5例,良好17例,失败2例,死亡3例.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应积极、尽早手术探查,根据病变程度、范围,制订相应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部病变(又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足部感染和足部坏疽。糖尿病足的病因是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严重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导致足坏死、神经病变导致足溃疡都是下肢截肢的直接原因。糖尿病患者中有5%~15%的人因此而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危险性是非  相似文献   

3.
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 对32例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开通髂血管,择期再对股胭段病变行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 32例患者手术过程均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改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明显增大,静息痛好转,肢体溃疡愈合.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65±0.18,与术前(0.28±0.14)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支架植入后髂动脉均通畅;有2例行旁路转流术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狭窄解除.1例患者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再次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余患者旁路血管通畅,血运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降低手术难度与复杂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刘伟超 《现代保健》2011,(32):31-32
目的比较46例(49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远期通畅率。方法选择2000~2010年46例(49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其中28条肢体行大隐静脉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21条肢体行人工血管(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ePTFE)股一胭动脉旁路转流术。其中膝上32条肢体,膝下17条肢体。结果大隐静脉组1、3年通畅率分别为85.7%(24/28)、67.9%(19/28);人工血管组1、3年通畅率分别为76.2%(16/21)、57.1%(12/21)。结论在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自体大隐静脉在性能和远期通畅率上远胜于人造血管。该术式应首选自体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术在远端流出道不良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2例(共49条下肢)仅有小腿单支流出道动脉供血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行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股-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腘-小腿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及胭-足背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等,分析其血管通畅率等指标.结果 42例患者中,术后移植血管闭塞1例,闭塞率为2.4%(1/42),手术成功率为97.6%(41/42);1例在术后第4天因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为2.4%(1/42);出院时血管通畅率为100.0% (41/41),足部创面愈合率为33.3%(11/33).结论 采用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仅有小腿单支流出道动脉供血的严重下肢缺血效果较明显,可为足部创面的愈合提供较好的营养环境,也可及早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冠心病、眼底和肾脏血管病是糖尿病四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导致动脉灌注不足和微循环障碍而引起足部溃疡、坏疽等下肢病变,在肢体慢性缺血疾病中是治疗困难和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意大利医学会对1107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为期8年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最终结局是溃疡、截肢和死亡。据文献报告在各种截肢率中61%的病人与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是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和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病人数也在逐渐增多,甚至已达到糖尿病患者数的49.5%,因此丽被截肢的患者占了非外伤性下肢截肢患者的50%,且一旦一侧肢体截肢,50%患者另一侧肢体5年内也不得不截肢[1].我院收洽68例糖尿病足患者,通过综合治疗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白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糖尿病足患者,经下肢动脉CT血管三维重建提示存在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均自愿接受白体PBSCT术.其中,42例伴有足部溃疡或坏疽,25例因足趾坏疽同时行坏疽趾清除术.同时选择同期入院按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抗感染,抗凝,扩血管,局部清创换药等)的糖尿病足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结果 自体PBSCT术后随访至6个月,疼痛、冷感、麻木等症状均有改善,术后创面及难愈性溃疡的患者中愈合达到35例(83.33%),无1例发生截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1月~7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PBSCT治疗重度糖尿病足患者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自体PBSCT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促进创面愈合,可使部分患者免除截肢.  相似文献   

9.
<正>1 糖尿病足概论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下肢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受损,主要病理学基础是下肢坏疽[1]。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截肢主要原因,更是糖尿病患者常见死因,85.5%的糖尿病足合并细菌感染[2]。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足部病变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造成供血不足,因神经病变造成感觉缺失并伴有感染的足部改变。糖尿病患者中出现溃疡、感染等足部并发症是比较常见的医学问题,它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的主要表现有下肢疼痛、皮肤溃疡等,从轻到重可表现为间歇跛行、下肢休息痛和足部坏疽。病变早期,体检可发现下肢供血不足的情况,如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下肢下垂时又呈紫红色。糖尿病足还表现为足部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病情进一步发展时,下肢特别是双脚可出现坏死,疮口久久不愈,严重者不得不截肢致残。  相似文献   

11.
伍云霞 《职业与健康》2014,(18):2683-2685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循证护理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12年5月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住院的患者246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122例)和一般护理组(124例)。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案,一般护理组采用基础护理方案。收集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的诱因、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住院天数、预后等资料,并在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价每日坚持足部护理的依从性。结果糖尿病足通常发生在老年、糖尿病病程长、血糖及血压控制差的患者中,61.4%(151/246)的患者有明确的诱因,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30.42,P〈0.01)。循证护理组较普通护理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好(P〈0.01或P〈0.05),住院时间短(P〈0.01),总的治疗有效率(P〈0.01)高,出院后患者每日坚持足部护理的依从性高(χ2=8.739,P〈0.01)。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防治糖尿病足,提高患者长期足部护理的依从性,预防足溃疡的复发,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者给予良好的血糖控制、抗感染、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积极有效的局部处理和对症支持等治疗,13例愈合,41例好转(其中3例干性坏疽、1例骨髓炎转骨科行截肢或截趾术),3例未愈。[结论]糖尿病足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全身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的局部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case of a 73-year-old diabetic woman who was referred to hospital because of the suspicion of lower limb peripheral arterial stenosis. During evaluations signs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occlusion were found. In addition to diabetes, the patient had several risk factors revealed by medical history. Subclavian artery occlusion was solved by angiography guided stenting, and angiography also showed the presence of abnormalities in renal arteries. This case draws th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screening old diabetic patients for arterial stenosis and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 risk factor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4.
郑付荣  赵希芹 《职业与健康》2005,21(12):2074-2074
目的减少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将2001年前后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对比分析采用预防措施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预防组与对照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比较,差异存在的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早期活动双下肢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针灸联合心理护理对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幻肢痛的效果。方法将34例糖尿病足截肢后发生患肢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两组均给予针灸及心理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家属参与整个治疗过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疼痛程度及抑郁焦虑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袁(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VIA)评分显著低于照组(P〈0.05)。结论家属参与针灸联合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缓解截肢后患者的幻肢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10年某院收治的156例手足口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为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该院2010年全年收治的156例手足口患儿进行调查,总结其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转归。[结果]手足口病高发期为春夏季,1~3岁为好发人群,男女比例为1.6︰1,肠道病毒71及柯萨奇病毒A16为发病主要病原体。以发热及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儿出现实验室检查异常,预后一般良好。[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需注意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骨骼系统及肢体畸形的价值及最佳检查时间,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以提高胎儿骨骼系统及肢体畸形的检出率. [方法]对18947例孕妇进行超声检查,对发现有胎儿骨骼系统及肢体畸形的孕妇进行追踪随访,胎儿骨骼系统及肢体畸形均经引产、X光检查或尸检证实. [结果]超声检查18947例孕妇中,超声诊断胎儿骨骼系统及肢体畸形49例,其中致死性侏儒6例,四肢短小4例,肢体屈曲2例,双侧上肢尺桡骨缺如1例,上肢缺如2例,下肢畸形1例,脊术裂9例,脊柱异常弯曲1例,手足多指(趾)2例,马蹄内翻足7例,无颅骨12例(无脑儿8例、露脑4例),部分颅骨缺如(脑膨出)2例.产前超声诊断和产后诊断完全符合.最早检出畸形的孕周为10周.[结论]超声是诊断胎儿骨骼系统及肢体畸形的有效方法,部分胎儿骨骼系统及肢体畸形检出时间可提前到12周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中FIB及DD的定量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结果骨折患者术前术后3d的血浆中FIB和DD均高于对照组(P〈0.01);90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中FIB及DD的动态监测对下肢骨折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制造业工人的体质现状。方法对1 166名制造业工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制造业工人的握力、背力、下肢肌肉力量及爆发力较普通人群低,总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较差。但上肢力量、腰腹部肌肉力量及持续工作能力较强,肺活量相对较好,台阶指数略高,超重不明显。结论制造业工人的总体体质水平偏低。建议逐步开展职业人群的体质监测,制造业工人要注重身体柔韧性和下肢肌肉的锻炼。  相似文献   

20.
腹部手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明兰  王晓燕  王永烁 《职业与健康》2006,22(19):1642-164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30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麻痹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3~5 d,经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积极采取治疗护理措施,其中26例在1~2 d肠麻痹解除,肠功能恢复,腹胀消失,肛门排气。4例在4~5 d肠功能恢复。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肠功能恢复,可防治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