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重型肝炎(chronic serious hepatitis,CSH)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10倍).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早期预警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早期预警和预后相关的重要指标。方法以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为中心,对影响50例重型肝炎患者早期预警和预后的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随PTa的降低而增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出现PTa〈40%的时间早于其他影响因素;慢性重型肝炎合并感染患者的病死率较未合并感染患者明显增加(P=0.001)。结论PTa是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早期预警及判断预后的一种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重型肝炎预后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型肝炎(重肝)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是肝炎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其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1].下面仅就重型肝炎预后的判定作一系统的述评.  相似文献   

4.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分析78例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并发症、病毒重叠感染、有无肝硬化的关系。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与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及并发症有关(P〈0.01或P〈0.05),而与年龄、病毒重叠感染、有无肝硬化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是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严重肝功能不全,临床上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在我国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近年来趋向于以肝衰竭作为这一临床症候群的名称.  相似文献   

6.
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炎症与凝血共同参与并相互影响.本研究观察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关系,探讨D-二聚体对重型肝炎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以期对早期识别和治疗重型肝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0):126-130
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氟康唑胶囊联合大蒜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106例重型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外周血IL-18、IL-4、TFNY变化的研究;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与护理;岩黄连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重型肝炎43例;  相似文献   

8.
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789例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差异显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差异显著;②乙型肝炎仍是各型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④急性重型肝炎(急重)、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重)和慢性重型肝炎(慢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43.0%和42.5%,急重与后2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急重、亚急重和慢重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腹水。结论①各型重型肝炎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不同,慢重和急重、亚急重的病因明显不同;②肝性脑病是急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亚急重和慢重,而腹水是亚急重和慢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③PTA等指标对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在无肝性脑病的患者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并总结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用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Masson三色、Sweet网织、D-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CK7、CD68、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对42例CSHB病例进行回顾性观察和分析。结果CSHB的基本病变是在慢性肝病的背景上出现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坏死的特点是部分肝硬化结节坏死,部分肝硬化结节保留,保留的硬化结节仍可发生部分肝细胞坏死。坏死后的肝细胞常被清除,而间质成分保留。随着病程的进展,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再生和细胆管增生。结论CSHB与急性、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变表现是一致的,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应结合病因加以分类。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重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我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重型肝炎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等三种类型。急性重型肝炎相当于国外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或“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te liver failure)”,慢性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重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重型肝炎分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类型。急性重型肝炎多与机体的反应性有关,以肝细胞水肿为主的重型肝炎抢救成功率可达60%以上,而以大片肝细胞坏死.B超检查肝界明显缩小者抢救成功率不足25%。一般认为发病后14d以内发生肝昏迷者是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后15d~24W内发生肝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肝炎的概念和诊断--历史变迁、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重型肝炎是一类病死率甚高、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肝脏疾病,对其早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将重型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自1995年试行以来,广大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刊拟于2000年第5期开展一次关于重型肝炎诊断标准的专题讨论,欢迎国内外肝病工作者来稿抒发己见,发表自己将现有重型肝炎诊断分型标准应用于临床所取得的经验或对现有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子骥  王颖 《山东医药》1996,36(6):37-38
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山东医科大学(750012)王子骥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王颖慢性重型肝炎可分为三期:①早期:有急性肝衰竭表现,如严重的周身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  相似文献   

14.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特点及转归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探讨重型病毒尾肝炎的病原学特点。收集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418例,分析其病原学分型及乙型肝炎病毒不同病原学模式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急性重型肝炎以甲型、戊型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愈后病毒阴转率较高。亚急性有慢性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毒感染居首,占92.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模式中,以HBsAgHBeAbHBcAb阳性的重型肝炎发病及死亡率最高。乙型肝炎病毒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与单独感染比较,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单纯TTV感染可导致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发病后HBVDNA可自然阴转,阴转率可达53.6%。重型肝炎仍以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感染为主。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发生基因突变可能较易发生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5.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各种因素,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选择1998年12月至2003年10月住院确诊为慢性重型肝炎的385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和随访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生存模型。用独立的临床肝病资料进行验证,评价模型判断能力。结果本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7d,1、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66.2%、32.9%、26.9%,1、3年生存率分别为22.9%、17.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性脑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84例独立样本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3个月的生存情况。结论本预后判断模型对评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浆置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治疗组成活率61.11%,高于对照组的31.03%(P〈0.05)。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重型肝炎命名和诊断分型的再认识——附4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35  
目的 通过477例临床病例的总结分析,探讨重型肝炎的分型方法。方法 采用不同分型方法分析重型肝炎的临床表型及转归。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病例在重型肝炎中占88.5%;非脑病型预后明显优于脑病型;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中19.4%病例既无腹水亦无脑病;将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时间延至2周时,新增病例仍符合该型特点。结论 建议将重型肝炎更名为重症肝炎,并分成非脑病型和脑病型,分别称为重症型肝炎和剧症肝炎;  相似文献   

18.
抗肝衰复方联合西药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抗肝衰复方对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20例重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定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肝衰复方(药物口服和/或灌肠)治疗,100ml/次,1剂/d,14天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常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研究抗肝衰复方对重型肝炎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干预效果,统计治疗的有效率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1.7%。显效率为48.3%,对照组有效率为51.7%,显效率为20.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乏力、上腹不适、恶心、纳差、腹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迅速缓解,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也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对照组比较也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症在治疗3个疗程后均少于对照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减少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HBVDNA、HBeAg定量滴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加速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肝衰复方有助于改善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是提高整体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亚急性重型与慢性重型肝炎预后评分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如能及早准确地判断患者的预后,对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将患者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对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此分期方法比较笼统,缺少综合量化指标。为此,在分析与预后相关诸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简便的评分方法,以替代现行的分期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1996-2002年住院的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73例,其中男60例,女13例;年龄18~7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时肝细胞的再生状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48例重型肝炎肝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了检测.结果: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组织中的PCNA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慢性重型肝炎(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