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溶血磷脂酸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磷脂介质,其主要来源于活化血小板的释放,且具有促进 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所以,血浆LPA水平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预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此外,LPA又是 LDL-C氧化过程的代谢产物,并作为OX-LDL-C的活性成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及血栓的 形成过程。而在AS斑块的脂质中心聚集了大量的LPA,成为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因素。因此,LPA水平是预警缺 血性卒中高危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6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少见的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表现多样化 ,易漏诊、误诊。现将我院 1997年 5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的 16例此病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6例 ,女 10例 ;年龄 2 0~ 5 8岁 ,平均 2 9.7岁 ;病程 5天~ 2个月 ,平均 32天。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头痛 10例 ,颈痛 1例 ,失明 1例 ,视物模糊 6例 ,复视 1例 ,癫疒间 发作 3例。 6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6例为分娩后 5~ 2 0天发病 ,1例为怀孕 5 0天发病 ,1例曾有过上肢静脉血栓 ,1例患右下肢静脉炎 ,1例脾切除、血小板增多 ,病前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病理成分在高分辨率磁共振上的影像学表现。方法22例(24侧血管)病人颈动脉狭窄,术前1周行高分辨率MRI(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检查斑块形态并记录影像。术后切除的粥样硬化斑块在体外行MRI检查并记录影像。将体内外斑块MRI影像与病理切片相匹配,分析体内外斑块的纤维组织、脂质核、钙化、出血及血栓的MRI影像学表现。结果体内斑块中的钙化、纤维组织、陈旧出血与血栓、脂质成分在T1加权相(T1W)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等信号、极高信号,在质子加权相(PDW)上分别为极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高信号,在T2加权相(T2W)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高信号、高信号。体外斑块MRI检查结果与体内斑块检查结果相符合。在T1W及PDW上能够很好的分辨钙化及厚的纤维帽。结论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MRI可以初步区分斑块成分,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及观察斑块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均经及时的动脉溶栓再通,溶栓后加大抗血小板药物用量、延长抗凝治疗时间未再复发。结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不足可能是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血栓形成后及时的动脉溶栓,溶栓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经颅多普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6例已明确诊断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TCD检测 ,并与DSA做比较性分析 ,同时检测了4 0例无器质性疾病门诊患者的颅内静脉 ,旨在探讨TCD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对象  1995年 2月~ 1999年 7月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6例 ,经DSA诊断 4例 ,临床症状诊断 2例 ,男 1例 ,女 5例 ,年龄 2 3~ 4 2岁 ,平均年龄(31 5± 8)岁。 4 0例病程 1年以上的神经官能症患者 ,女 2 4例 ,男 14例 ,年龄 2 1~ 4 5岁 ,平均年龄 (2 9 5±10 )岁。方法 采用德国EME公司生产的 2 0 0 0TCD仪 ,用2…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内不同成分的病理研究,分析斑块异质性红斑块不稳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高分辨MRI影像特点,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及防止斑块不稳定化和术后再狭窄提供参考。方法对经CEA手术获取的CAS斑块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斑块内纤维帽、脂质坏死池、出血、钙化和纤维化等成分的特点,并与术油颈动脉高分辨MRI影像时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共取得28块斑块,均为复杂性斑块,纤维帽不完整,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质坏死池和纤维化,其中16例出现斑块内出血,19例出现斑块内钙化;斑块内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高分辨MRI影像特征。结论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病理成分的异质性,即纤维帽的破损、广泛的脂质坏死、斑块内出血、弥漫性钙化和纤维化等成分并存,斑块的异质性是导致其易于产生栓子或诱发血栓形成、晚期呈急性进展并迅速发展为颈动脉闭塞等临床特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其高分辨MRI影像特点的主要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血管造影后发生的急性脑缺血发作(TIAs)可能为导管尖栓子形成进入颅内循环或导管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常突然发生于造影台上,但晚发的患者少见。作者报导3例女性患者分别于主动脉弓造影、心导管检查和脑血管造影后6~48小时发生反复的TIAs症状,但14~20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显然,晚发的TIAs与血管造影有关,但其机制不明。为了证实血管造影和血小板活性的关系,作者测定了16例阻塞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血小板活性指标的血浆β-血栓球蛋白(βTG)水平。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8.
正新生血管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重要原因,斑块破裂后出血,血小板聚集到病变处形成血栓,加重脑血管狭窄;此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脱落的栓子可堵塞远端脑血管。脑组织对缺血性卒中的急性反应是复杂的。首先,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缺血性卒中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颈部动脉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与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众多因素参与了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如脂质沉积、炎性反应、蛋白水解及新生血管形成等。颈部动脉易损斑块的组织学特点为较大的脂质核、较薄的纤维帽以及大量的炎性细胞的浸润。近年研究[1,2]发现,颈部动脉易损斑块除了与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脂质核、斑块的钙化及纤维化有关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或斑块内出血、炎症反应也是易损斑块形成及破裂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现就颈部动脉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320层容积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脂坏死核心和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分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单侧颈动脉狭窄(50%~99%)并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共37例。分别于术前1周行320层容积CTA和高分辨力MRI检查,结合多对比MRI信号特点,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分型标准分为Ⅳ~Ⅴ型斑块(脂质斑块)组和Ⅵ型斑块(出血斑块)组;比较脂质斑块与出血斑块CT值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1例共217层扫描层面,脂质斑块88层、出血斑块129层。脂质斑块组脂质核和出血斑块组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平均CT值分别为(28.07±26.84)和(97.17±35.82)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结论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值可以帮助区分斑块内成分,识别出血斑块,有助于判断斑块之易损性。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大,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问题,因此,了解脑卒中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易损斑块的破裂造成血栓形成及动脉-动脉栓塞~([1])。易损斑块的典型病理特征是薄纤维帽、较大的脂质核心、新生血管形成、斑块外膜及斑块内炎症浸润以及扩张性重塑等~([2])。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有脂质浸入学说、内皮损伤学说、平滑肌  相似文献   

12.
在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上,活化的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是临床 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一,但是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产生阿 司匹林抵抗现象,导致血栓事件再次发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血栓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因变异会对血小板功能产生影响, 导致血小板活性增加,影响阿司匹林治疗后的残存血小板聚集。现通过回顾国内外与单核苷酸多态性 导致阿司匹林抵抗有关的研究,进一步认识了阿司匹林抵抗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 ,1次/d ,阿托伐他汀,1次/d ,20 mg。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比2组血脂水平、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及血小板最大凝聚率。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厚度、斑块面积、血小板最大集聚率在治疗后第168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68天血小板最大集聚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资料和方法:2 0 0 1~2 0 0 3年确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愿接受检查的5 6例,男4 2例,女14例,平均(6 3 5±5 2 )岁。记录血压、LDL、血糖。患者仰卧去枕,暴露颈部,头偏向右侧,使用AgilentAONOS 4 5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置3 5MHz扇形探头于左锁骨上窝内侧检查主动脉弓,观察管壁形态,斑块形态、大小及数目。经颈二维B超诊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AAA)标准:(1)内膜回声增强,不均,连续性中断,内~中膜厚度(IMT)≥0 0 8cm。(2 )硬化斑块形成。硬化斑块分型:单纯型:IMT≥0 30cm ,突向管腔,内膜回声连续,无不规则中断,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内部不同组织成分的超声弹性图表现。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与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检查,结合术后病理结果,仔细观察斑块内部不同组织成分(包括纤维组织、钙化、脂质坏死核心以及出血/血栓等)超声弹性图表现,比较不同声像图分型斑块RTE弹性评分,分析常规超声、RTE及二者联合诊断易损斑块准确性。结果 超声弹性图中,纤维组织显示蓝色,钙化显示蓝白色,脂质坏死核心显示绿色,出血/血栓显示绿色与红绿色相间或者蓝绿色相间;均质型斑块RTE弹性评分明显高于脂质型、混合型、溃疡斑块(P<0.05);常规超声诊易损斑块断灵敏度82.76%,特异度66.67%,准确性80.00%,Kappa值0.41;RTE诊断灵敏度90.80%,特异度88.89%,准确性90.48%,Kappa值0.70;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97.70%,特异度94.44%,准确性97.14%,Kappa值0.90;二者联合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RTE(P<0.05),且RTE明显高于常规超声;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血白细胞计数 (WBC)增高与心脑血管病有关 ,本文即探讨颈动脉斑块发生频率和厚度与 WBC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 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 78例入组。每例患者发病 1周后抽血查 WBC,颈动脉双功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最大厚度 (MCPT)。记录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和血纤维蛋白原等干扰因素 ,对有和无颈动脉斑块两组患者间各血管病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WBC计数大于 75 %百分位数相对小于 2 5 %百分位数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比。结果  3 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现颈动脉斑块 ,有和无颈动脉斑块两组患者间各血管病相关因素比较发现 :年龄 (70 .4± 10 .5和 62 .3± 12 .0岁 ,t=3 .17,P<0 .0 1)、高血压(2 2 / 3 8和 14/ 40例 ,χ2 =4.11,t=0 .0 43 )和 WBC计数 (6.7± 1.5和 5 .4± 1.0 ,t=4.41,P<0 .0 1) ,这 3个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 ;按 WBC计数分成小于 2 5 %百分位数和大于 75 %百分位数两组 ,MCPT和斑块发生频率比较 :2 .2± 3 .8和 4.9± 4.3 mm ,t=2 .13 ,P<0 .0 5 ;5 / 19和 16/ 2 0 ,χ2 =11.3 0 ,P<0 .0 1。 WBC计数 75 %百分位数以上相对 2 5 %百分位数以下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比是 11.2 0 (2 .5 1~ 5 0 .0 8)。结论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是老年脑  相似文献   

17.
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及症状各异 ,造成临床诊断困难。 1987年 2月至 1997年 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均经头颅CT、MRI及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2 4例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2例。临床误诊为其他疾病 13例 ,误诊率 5 0 %。现对其临床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问题分析如下。资料和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2 4例 ,脑静脉(大脑大静脉 )血栓形成患者 2例 ,男性 12例 ,女性 14例。年龄 18~ 49岁 ,平均 36岁。病程小于 2个月 5例 ,2~ 12个月15例 ,1年以…  相似文献   

18.
利脉胶囊每粒含阿魏酸钠 5 0mg、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2 0mg、桂利嗪 (脑嗌嗪 ) 2 5mg、维生素B110mg。本品四种成分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粘度、溶栓、扩血管、维护心脑血管正常功能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经组方后有协同作用 ,使本品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 ,有明显抑制实验性血栓形成和较强的抗实验性血栓的作用〔1〕。本研究重点观察利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自我科 1996-0 1~ 2 0 0 3 -12门诊患者 ,诊断参照国内统一标准〔2〕。以 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低回声,不均质回声斑块,通过治疗溶解血栓,稳定斑块,减少卒中TIA的发生。方法:对于存在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病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面积测量法监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及斑块形成208 例病人,其中低回声、不均质回声斑块47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病人治疗选用溶栓、抗凝、降脂;B组病人选用抗凝、降脂。两组病人同时用复方丹参、胞二磷胆碱治疗14天后,采用双盲法复查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变化。结论:A组:25例病人治疗后,颈动脉超声15例无变化。管腔狭窄率减少≥10%~15%的7例,减少>15%的3 例,再闭塞1例,有效率40%。B组:22例病人治疗后管腔狭窄率减少≥10%~15%的3例,有效率13.6%,A组结果优于B组,经X2检验:P<0.05。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我们采用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的丽珠血栓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6 5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8年至 2 0 0 0年 3月住院患者 ,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确诊。血栓通治疗组共 6 5例 ,男43例 ,女 2 2例 ,年龄 41~ 82岁 ;对照组 2 5例 ,男 16例 ,女 9例 ,年龄 43~ 85岁。病程在发病 1h至 3d内 ,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和严重糖尿病 ,未给其它扩血管药及溶栓剂。1 2 方法 治疗组采用广东省韶关市丽珠集团利民制约厂生产的丽珠血栓通 2 80mg(4支 )加入 5 %葡萄糖 5 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