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大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一大小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据有关研究表明:进展期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而早期癌患者5年生存率则可高达92%。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28-31
目的 研究色素内镜提高基层医院大肠癌早期诊断水平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214例大肠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107例,采取常规内镜检查,不进行内镜染色,并行单纯病理活检;观察组107例,使用0.4%靛胭脂加0.2%醋酸黏膜染色剂对大肠黏膜进行染色,并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病理活检率及诊断率,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观察组染色前后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炎性或增生性息肉70例、腺瘤25例、癌或癌变12例;对照组炎性或增生性息肉69例、腺瘤27例、癌或癌变11例,两组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理活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腺瘤诊断率、癌、癌变诊断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染色前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87%,染色后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1.21%,观察组染色后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染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色素内镜,有助于鉴别大肠黏膜病变的病理类型,可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水平及病理活检成功率,且操作安全简便,适用于基层医院,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EMR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58例共65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63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6 92%.2处未能完整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4例(6 15%),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1 54%),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良性腺瘤36处,黏膜肌层平滑肌瘤2处,增生性息肉13处,炎性息肉6处,不典型增生6处,黏膜内癌(m癌)1处,黏膜下层癌(sm1癌)1处.sm1癌追加外科切除,手术标本未见肿瘤残存或浸润.癌变病例随访3~9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EMR治疗具有操作技术简单、严重并发症少见、疗效理想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食管可疑病变先后用3%卢戈液和0.5%美蓝喷洒病变黏膜,观察病变染色程度及范围.对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监染色病变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超声小探头探查病变浸润深度.结果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217例,病理为食管早期癌89例,不典型增生128例(轻度34例,中度68例,重度26例),卢戈液小染或淡染-美监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及不典型增生准确率为100%.超声小探头显示116例浸润至黏膜上皮层,37例浸润至黏膜肌层,30例浸润至黏膜下层,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上皮内癌18例,黏膜肌层痛32例,黏膜下癌39例.与其对照,超声小探头鉴别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准确性为89.9%(80/89). 结论 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有助于提高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期大肠癌为限于结直肠粘膜和粘膜下的癌。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有了进一步提高[1,2 ] 。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其临床病理特点和局部切除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和重新评价。文献报道早期大肠癌局部切除 5年生存率达 70 %~ 10 0 % [3 ] 。现就近年早期大肠癌采用内镜手术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1 早期大肠癌的概念早期大肠癌是指病灶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而未侵及肌层者。日本大肠癌协会 1994年修订的大肠癌规约中将早期大肠癌大体形态分三型 :Ⅰ型 :隆起型 ,包括有茎型 (Ⅰp) ,亚有茎型 (Ⅰsp) ,无茎型 (…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价值.方法 129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术前行高频超声内镜检查,分析上皮内癌、黏膜肌层癌、黏膜下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34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90例行外科手术.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浸润深度.结果 高频超声内镜显示上皮内癌30例,黏膜上皮层增厚,黏膜肌层形态规则;黏膜肌层癌42例,36例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增厚,两层界限不清楚,黏膜下层形态规则,6例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增厚,黏膜下层部分稍增厚,形态规则;黏膜下癌57例,黏膜下层形态改变,变细8例,增粗6例,扭曲5例,不规则10例,部分中断12例,与黏膜肌层分界不清楚16例,固有肌层形态规则.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8例,黏膜下癌51例.高频超声内镜判断黏膜内癌特异性为92.2%(47/51),敏感性为87.2%(68/78),黏膜下癌特异性为87.2%(68/78),敏感性为92.2%(47/51),其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准确性为89.1%(115/129).结论 高频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相似文献   

8.
陈旭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36-3437
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及降低胃癌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胃癌是指不论病灶大小,不管有无淋巴结转移,凡癌灶局限于黏膜层(m)及黏膜下层(sm)的胃癌患者。癌肿直径〈1cm者为小胃癌,直径〈0.5cm的为微小胃癌。由于其病灶一般较小,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易被误诊.漏诊。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共发现早期胃癌56例(56/4 166),检出率为1.34%,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将其临床及病理特点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GFR蛋白在大肠癌及其癌前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5例大肠癌、36例大肠腺瘤、43例癌旁大肠黏膜中EGFR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大肠癌、大肠腺瘤与癌旁大肠黏膜组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61%(72/115)、30.56%(11/36)和12.77%(6/4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肠癌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下层及侵透浆膜层组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4%(7/19)、67.09%(53/79)和70.59%(12/17),后两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 EGFR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浸润深度有关,提示EGFR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大肠癌中EGFR表达率较高,可为分子靶向药物在大肠癌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制肠内牵引器应用于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32例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通过自制肠内牵引器辅助ESD治疗,记录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采用自制肠内牵引器辅助ESD均实现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100%;手术时间为23~132 min,平均(43.2±31.7)min;切下病变最大径2.3~5.2 cm,平均(2.7±0.9)cm;无术中明显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病例;无穿孔病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评估,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腺瘤伴黏膜内癌2例,黏膜下轻度浸润(<1 000 m,sm1)癌1例,黏膜下深浸润(> 1 000 m,sm2)癌2例,所有病例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阴性,完全切除(R0切除)率93.8%(30/32),治愈性切除率93.8%(30/32);其中1例sm1癌和1例sm2癌,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均未见癌残留,淋巴结未累及,另1例sm2癌,由于患者高龄,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拒绝外科手术,密切随访中。术后随访1~16个月,平均(4.3±3.7)个月,所有随访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结论自制肠内牵引器应用于结直肠ESD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as和FasL在镜检大肠癌黏膜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1例大肠癌和42例正常大肠黏膜的镜检组织进行了Fas, FasL表达的检测.结果 42例正常大肠黏膜为Fas, FasL阳性,阳性率100%.大肠癌黏膜Fas, FasL阳性率分别为35%(18/51)和39%(20/51).大肠癌黏膜Fas, FasL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大肠癌黏膜Fas, FasL表达与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6例肝转移者,其镜检原发灶黏膜Fas均为阴性.镜检癌黏膜同时表达Fas, FasL阳性率为12%(6/51), Fas(-)FasL(+)癌黏膜比Fas(+)FasL(-)更易侵及浆膜或浆膜外(P<0.05).结论 Fas, FasL的表达异常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Fas抗原缺失可能与大肠癌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在直肠类癌术前诊断的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类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用ESD方法治疗的直肠类癌经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诊断8例直肠类癌,直径大小约0.5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27月,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结论:ESD是治疗无固有肌层浸润及转移的直肠类癌的有效方法,EUS有助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及浸润深度判断,术前活检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患者粪便p53基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之间关系,并探讨从粪便中检测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检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粪便标本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情况;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癌组织中p53表达情况。结果: 34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及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9%和55.9%,正常黏膜未见p53表达(P<0.01)。p53表达与基因突变呈正相关关系(P<0.05)。p53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组织大小有关,肿瘤≤ 5cm者阳性率高于>5 cm者(P<0.05),但与其它临床病理因素无关。12例癌组织中有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其粪便中基因突变阳性率为41.7%,正常人未检测出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因素;大肠癌患者粪便中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粪便中p53基因检测可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大肠癌的诊断及高危人群的筛检普查。  相似文献   

14.
<正>早期直肠癌通常指局限于黏膜层或者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直肠上皮性肿瘤。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SM期癌)[1]。对不伴有复发高危风险的早期直肠癌,由于其肿瘤的局限型,局部切除可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0%[2]。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手术主要包括经肛直肠癌局部切除术(local excision,LE)、经肛门内镜微创手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岸高  钟旭辉  姜泊 《广东医学》2003,24(7):684-68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对 6例大肠早期癌进行EMR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病变大小 :最大为 62mm× 82mm ,最小为 10mm× 10mm。病理诊断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黏膜内癌 5例 ,凹陷型早期癌 (denovo癌 ) 1例。腺管开口类型 :ⅤA 型 4例 ,Ⅳ型 1例 ,Ⅲs型 1例 ,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靖江地区早期胃、食管癌的内镜与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癌症的诊治水平。方法:经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45例及早期食管癌28例的内镜和病理资料,分析相应的内镜形态及病理特征。结果:(1)早期胃癌: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癌35例,诊断为异型增生Ⅱ、Ⅲ级10例。术后病理诊断高分化腺癌30例(66.7%),低分化腺癌10例(22.2%),印戒细胞癌1例(2.2%),黏液腺癌2例(4.4%),未分化癌2例(4.4%)。黏膜内癌26例(57.8%),黏膜下层癌19例(42.2%)。(2)早期食管癌: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癌24例,诊断为异型增生Ⅱ、Ⅲ级4例。术后病理诊断全部为鳞癌,黏膜内癌15例(53.6%),黏膜下层癌13例(46.4%)。结论:早期胃癌以凹陷型多见,部位依次分布为胃角>胃窦>贲门>胃体,大多为高分化腺癌,黏膜内癌略多于黏膜下层癌。早期食管癌以中下段斑块型、糜烂型占多数。内镜、病理及临床医师掌握这些特征有利于早期癌症的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一般根据浸润深度将胃癌分为早期和进展期两类,癌组织浸润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定义为早期胃癌(EGC);癌组织侵及肌层以下者定义为进展期胃癌(AGC).  相似文献   

18.
胡康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32-3833
目的:深入探讨胰腺癌的影像学病理基础及影像学检查选择对照,旨在正确选择胰腺癌的检查方法和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手术病理证实为33例胰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3例胰腺癌中4例由X线检查提出可疑性结论。胰头癌19例(包括3例由X线检查可疑的),CT阳性率63.15%(12/19),B超阳性率100%(19/19)。胰体、尾癌14例(包括1例由X线检查可疑的),CT阳性率92.86%(13/14),B超阳性率42.85%(6/14)。漏诊1例,占7.14%(1/14)。结论:X线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不明确,B超对胰头癌诊断率高于CT,CT对胰体、尾癌诊断率高于B超。  相似文献   

19.
CEA.CA_(19-9)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53例,皆为腺癌,其中高、中分化型为94.4%,低分化型为5.6%;病变浸润深度:粘膜内癌(m)1.9%、固有肌层癌(Pm)5.6%,浆膜下层癌(SS)22.1%,浆膜癌(S)70.4%。术前进行了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CA_(19-9))的测定,其阳性率CEA为54.1%,CA19—9为81.3%,而且早期胆囊癌也可以呈现阳性,并且随着病变对胆囊壁浸润深度的增加,其阳性率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结合WHO(2000)对大肠癌的诊断标准,对大肠癌活检的病理诊断进行探讨.方法 对300例大肠活检诊断癌的标本进行阅片,确定癌侵及黏膜下层的标准,并与手术病理诊断进行对照,进行手术前后的病理诊断分析.结果 将300例活检诊断大肠癌的标本与切除标本对比,其中289例活检诊断大肠癌,其中不能肯定癌侵及黏膜下层183例,术后均为浸润癌.11例为腺瘤癌变,术后有3例癌局限在黏膜内.结论 建议在大肠活检癌的病理诊断中对不能确定癌侵及黏膜下层的不使用黏膜内肿瘤诊断,因为事实上这些病例绝大多数已是浸润癌,黏膜内肿瘤诊断主要应用于腺瘤及腺瘤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