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不同性别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心理行为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的心理行为等综合特点。方法调查了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的一般资料和各类测试成绩,用瑞文测验测查学员的智力状况,艾森克个性问卷和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问卷评估性格特点,A型行为问卷评定行为方式,爱德华个性偏好问卷检测心理需要,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在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学员中,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学习成绩、智力状况之间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女学员居住在市内的比例较大,出勤率高的比例较小,乐群性较高[女性(7.55±1.30)分vs男性(6.29±1.49)分],独立性较低[女性(3.70±2.09)分vs男性(5.93±1.86)分],竞争敌意低[女性(10.17±4.82)分vs男性(12.83±4.91)分],表现顺从[女性(1.13±1.75)分vs男性(0.33±0.78)分]而亲和[女性(1.29±1.82)分vs男性(0.25±0.45)分],强迫因子分高,但男学员A型行为者较多,竞争敌意得分偏高。结论不同性别学员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其本身的性别差异有关,女学员的心理行为综合特点与心理咨询入门者的要求更趋于匹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理咨询培训对学员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表、防御方式问卷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2次测试,研究组接受为期4月的心理咨询培训.结果 第2次测试时研究组分裂[(3.68±1.18)分]、躯体化[(3.62±1.60)分]、消耗倾向[(2.93±1.03)分]、不成熟防御机制[(3.46±0.85)分]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4±1.23)分,(4.14±1.41)分,(3.41±1.45)分,(3.78±0.68)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各因子分前后两次测试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研究组培训后潜意显现[(3.90±1.28)分]、幻想[(3.90±2.15)分]、分裂[(3.68±1.18)分]、躯体化[(3.62±1.60)分]、同一化[(2.13±1.53)分]、否认[(4.90±1.40)分]、不成熟防御机制[(3.46±0.85)分]、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4.32±0.57)分]低于培训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男女性别间比较,培训后男性潜意显现、躯体化、理想化、交往倾向、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培训后较培训前潜意显现、掩饰因子分降低,女性培训后较培训前分裂、躯体化、解除、同一化、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心理咨询培训有助于帮助学员重建防御机制,减少使用不成熟性、中间性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3.
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16项人格因素测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的人格特征,为心理咨询师培训和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校咨询师培训学员41名进行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测验。结果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与一般成人常模相比,在聪慧性等9种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大多属于适应型、外向型、安祥机警型和果断型。结论应为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制定相应的培养和矫正计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测查一般资料、生理指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社会支持量表(SSR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医学应对问卷(MCMQ)、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8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追踪研究,42例常规治疗联合心理干预,40例常规治疗.结果 1.SF-36生存质量影响因素逐步回归结果:影响有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回避和屈服)和人格特质.2.①SDS分值具有随治疗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心理干预组:(57.24±8.85)分,(54.71±7.51)分,(54.00±8.10)分;对照组:(57.98±8.11)分,(56.71±7.51)分,(55.00±8.11)分,F=4.501,P<0.05],心理干预组SDS分较无干预组下降明显(P<0.05).②SAS分值具有随治疗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心理干预组:(50.10±9.41)分,(48.20±6.82)分,(47.29±7.84)分;对照组:(51.23±10.10)分,(50.10±7.24)分,(48.29±7.38)分,F=1.801,P<0.05],两组SAS分下降程度类似(P>0.05).3.治疗前后心理干预组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四个方面较无心理干预组改善明显.结论 1.影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因素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回避和屈服)和人格特质.2.心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抑郁情绪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偏头痛患者个性及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对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制订的偏头痛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男35例,女69例)进行测评,另设26例健康男性和34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结果 偏头痛患者N分、自责、幻想、回避因子分与同性别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E分和求助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N分、L分、幻想、合理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患者,E分、解决问题、自责因子分显著低于男性患者,差异显著(P <0.05);女性患者头痛程度[(17.13±3.06)分]、发作频率[(1.35±0.77)次]、疼痛持续时间[(7.03±3.85)h]较男性患者重(P <0.01).结论 多数偏头痛患者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女性患者内倾向、神经质更加明显,较多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面对现实;女性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陈楚娴  邓慧慧  袁桂泳 《海南医学》2016,(21):3602-3604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脊柱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8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住院手术,按脊柱结核诊疗常规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分别评定患者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和SCSQ消极应对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56.45±7.56)分vs (42.68±6.34)分;(58.75±7.46)分vs (45.64±8.68)分;(1.78±0.32)分vs (1.59±0.31)]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2.68±6.34)分vs (48.35±6.12)分;(45.64±8.68)分vs (50.35±7.12)分;(1.59±0.31)分vs (1.76±0.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CSQ积极应对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1.54±0.33)分vs (1.76±0.38)分],且明显高于对照组[(1.76±0.38)分vs (1.60±0.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能显著改善患者应对方式,较常规心理护理效果优越。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特点.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联合瑞文测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61 例先心病患儿进行个性、行为、智力及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结果 先心病患儿艾森克个性问卷中E、N 质个性得分14.07±2.96、13.41±4.68,明显高于对照组10.15±2.75、9.32±3.67 ( P < 0.01).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4.43 % ,男女患儿均有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此外男性患儿还多有攻击、违纪行为.患儿平均智商为107.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 ,但D、E 单元得分低于对照组(P <0.001) .适应能力商数为100.13 ,对照组为109.89 ,独立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01).结论 先心病患儿显示出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点,存在着明显的行为问题.尽管智商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没有慢性病的对照组儿童,应加强对先心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评定者单盲、随机投币法,选取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71例,分为心理行为干预组31例,给予系统心理行为干预;抗抑郁药物治疗组40例为对照组,不给予心理行为干预.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进行评定,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心理行为干预组治疗后FAI各因子中,疲劳严重程度(S)、疲劳的环境特异性(SS)、疲劳的结果(PC)、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 RTR/S)分数均有明显改善[ S:(3.20±1.72)分,SS:(4.01±1.32)分,PC:(4.95 ±1.82)分,RTR/S:(6.02±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对照组治疗后FAI3个因子分数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因子分数改善不明显[S:(5.39±1.33)分],总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依从性结果比较显示,心理行为干预组随访无脱落,对照组有8例脱落.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效果与病程有关,<12个月的患者效果好.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 .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策略对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方法按照方便取样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在校学生40人作为被试, 排除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值超过临界值以及脑电伪迹过多的被试, 最终纳入17名男性和17名女性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被试均完成情绪调节任务范式, 记录被试在积极重评、分离重评和自由观看条件下的行为和脑电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1)行为学结果:在效价上, 性别与情绪调节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2, 64)=27.475, P<0.001]。在自由观看条件下, 男性的效价评分显著高于女性[(3.94±1.70)分, (3.25±1.4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32)=33.098, P<0.001];在积极重评条件下, 女性的效价评分显著高于男性[(6.84±1.33)分, (6.59±1.1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32)=7.002, P=0.008];在分离重评条件下, 女性的效价评分显著高于男性[(5.84±1.61)分, (5.43±1.61)分], 差异具有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