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病,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是治疗SLE的主要药物。SLE病情活动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流产、死胎、死产,危及母亲生命,妊娠也可诱发或加重SLE病情。本研究调查了SLE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妊娠结局,分析妊娠期间SLE病情恶化、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为SLE患者妊娠期间接受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病程迁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SLE患者的预后已明显改善。但是疾病的进展和长期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使得SLE患者的生命质量下降。因而在不断寻找疗效好、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治疗方法,已成为风湿病学家研究的热点。随着对SLE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许多生物制剂运用到SLE的治疗中,本文就此简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脏器、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作为目前SLE的主要治疗手段,杀伤或抑制免疫活性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免疫防御功能,进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感染仍是死亡的首要原因[1]。本文旨在于通过总结SLE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其感染与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  相似文献   

4.
时一添  袁风红  陈海凤  邹耀红 《安徽医药》2018,22(12):2343-2346
目的 探讨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多发骨梗死的诊治,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SLE合并多发骨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总结该类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 SLE合并多发骨梗死患者一般多曾因病情活动予较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结论 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降低SLE患者合并骨梗死风险;影像学MRI有助于早期诊断骨梗死。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累及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随着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SLE患者的预后已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该病的治疗有许多新进展,笔者对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临床表现极不一致,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轻重和医生用药经验,强调灵活性和艺术性,长期随访是治疗SLE成功的关键。 1 轻型SLE的治疗 仅表现光过敏、皮疹、关节炎或轻度胸膜炎,而无明显内脏损害者,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疟药、小剂量激素,一般不需用免疫抑制剂,且应权衡用药的效益/毒性。轻型SLE可因过敏、感染、妊娠生育等因素而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医院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2004年12月某院住院的316例SLE患者。结果显示,SLE患者发生医院尿路感染共28例(8.86%),感染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5.00%)。强的松用量>10m g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激素用量≤10 m g组(29.68%vs 9.86%,P<0.01)。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激素组(33.56%vs 13.25%,P<0.01)。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另外,住院时间越长,累及的脏器数越多,越易发生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因此,尿路感染是SLE患者医院感染的常见形式之一,SLE患者医院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性别、住院天数、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否留置导尿管、累及的脏器数等。CRP是区分SLE是否发生尿路感染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续的当下,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免疫异常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易感性更高.同时,感染是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也可导致SLE患者病情活跃、恶化进而使预后更差.但是,目前SLE患者接种...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采用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强的松、环磷酰胺、甲基强的松龙及环孢素A等.近年来我们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SLE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12例SLE患者符合1985年全国第二次风湿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6(18~33)岁,所有患者均有  相似文献   

10.
梁小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721-3722
系统性狼疮(SLE)是以自身免疫缺陷,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治疗依赖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因而感染成为此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中尤以肺部感染最为多见,现将52例SLE合并肺部感染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颜云霞  黄赛赛  朱赟  王红  马晓蕾 《江苏医药》2022,48(4):341-343+346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SLE合并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其中,5例诊断为SLE后确诊为TTP,8例同时诊断SLE和TTP。3例为SLE中度活动,10例为SLE重度活动。患者均出现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12例)、肾功能损害(11例)和神经系统异常(10例)。7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有效;6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有效。6例患者长期随访病情稳定,5例死亡,2例失访。结论 SLE合并TTP患者常伴随SLE中、重度活动。当患者出现肾脏及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检测LDH水平与外周血涂片。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基础上早期联用血浆置换有利于改善SLE合并TTP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以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众所周知,抗核抗体,尤其是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有关,且抗ds-DNA抗体滴度越高,对脏器的损害程度越高,尤其是肾脏。所以,迅速降低患者体内的抗体滴度,是防止SLE及神经精神性狼疮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改善患者预后[1],  相似文献   

13.
胡曼东 《江苏医药》1992,18(6):345-34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可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于不典型或早期的 SLE 患者,有时不易作出诊断。现将我院临床表现特殊而最终符合ARA 诊断标准的 SLE 患者报导并讨论于后。一、以血液系统改变起病。部分 SLE 初诊患者以血红蛋白降低就诊。病程中也有不少患  相似文献   

14.
郭珲  李荣山  罗静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1):814-8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突出表现有多种自身抗体。狼疮肾炎(LN)是SLE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资料表明对SLE患者进行肾穿检查,几乎所有的SLE均有程度不等的肾脏病变,SLE患者肾脏受累和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仍是SLE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受累脏器及严重程度不同为主要特点,目前多数主张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个体化治疗以快速缓解病情,但实际治疗方法上仍以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虽然大多数患者从中获益,但是合并多脏器损害的重症狼疮患者不仅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而且很难达到临床缓解,同时免疫抑制剂的累积量导致的不良反应(如性腺抑制、骨髓抑制、继发恶性肿瘤等)亦日益引起重视,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SLE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SLE并发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83.3%),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活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系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菌种分布和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SLE患者医院感染(88例)的临床、细菌学和各种危险因素.结果SLE患者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口咽部、下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G杆菌和真菌.疾病的活动性、住院时间、季节、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SLE医院感染管理,督促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以减少和预防SLE患者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周静  陈钦开  杨柳  李秋月 《江西医药》2011,46(5):438-44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LE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SLE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活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滥用抗生素以及肾功能异常,促进真菌繁殖,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重视病情演化,及时诊断及正确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基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和个体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中医药治疗SLE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低和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是,中医药治疗SLE的确切调节机制和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文从代谢组学、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因子和细胞凋亡等,对中医药治疗SLE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利用现代化方法探索祖国传统医学治疗SLE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吴歌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6):109-1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最常累及的器官,临床表现为狼疮性肾炎(LN),其常规治疗药物是激素和免疫制剂.然而有些患者对上述疗法无效或产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如感染、骨髓抑制、出血倾向、肝脏损害而不得不中止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我们采用静脉注射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上述难治性、重症LN,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