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急救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外伤急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抢救基本情况、预后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确诊时间、手术时间、手术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救护差错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8.04%,高于对照组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急救患者经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后,抢救时间极大缩短,且预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救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3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应用于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满意度,缩短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急救模式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接收的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64例,根据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32)。对照组施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施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急救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能缩短有效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且能改善患者对急救护理满意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并研究急性有机磷中毒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本院急诊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58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本院急诊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55例为观察组,实施有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正常时间、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症状消失时间、CHE恢复正常时间、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P<0.05),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6.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17%(P<0.05).结论 有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正常时间、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体化烧伤急救流程对重度烧伤患者抢救成功率、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重度烧伤患者76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予以一体化烧伤急救流程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预检分诊时间、到达烧伤ICU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体化烧伤急救流程能够缩短重度烧伤患者的等待时间,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将医院急诊收治的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院前与院内急救与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后死亡发生率为6.25%(3/48),住院康复时间为(15.23±2.11) d,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8/48),剩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强化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的中毒症状,控制患者疾病进程,减少死亡及并发症现象的出现,提高急诊救治及护理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由我院"120"急救中心接收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50例由家属送达本院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发症如迟发型脑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关键在于及时实施院前和院内的急救,并加以全面恰当的护理,进而使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死亡率降低并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毅 《中国医药导刊》2013,(2):195-196,198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抢救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58例患者均采用传统的院前急救方法,研究组62例患者实施程序化细节化院前抢救措施,并采用自制登记表登记。结果:两组患者急救前病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救后两组患者深度昏迷率、浅度昏迷率明显降低,昏睡率、清醒率明显高于急救前(P<0.05);急救后研究组患者深度昏迷率、浅度昏迷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昏睡率、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程序化细节化院前抢救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不良体征,减轻昏迷程度、降低死亡率,为院内进一步实施抢救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应用院前无缝隙配合联合院内绿色生命通道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院前无缝隙配合联合院内绿色生命通道急救护理方式的有50组,记为观察组,使用常规急救护理方式的有30组,记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组别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抢救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AMI再发率、院内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院前无缝隙配合联合院内绿色生命通道在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可缩短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AMI再发率、院内再PCI率、并发症出现率,从而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流程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ACI患者。其中采用院前-院内实施一体化急救流程的6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由家属护送入院就诊,仅行院内急诊的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入院至动脉置鞘时间、动脉置鞘至闭塞血管再通时间)、预后,对比干预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结果①救治成功率:观察组救治成功率96.83%(61/63)高于对照组80.95%(5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救治时间:观察组静脉溶栓15例,对照组静脉溶栓10例,观察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血管内治疗46例,对照组急诊血管内治疗41例,观察组入院至动脉置鞘时间、动脉置鞘至闭塞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预后:经Ridit检验,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恢复良好率42.86%高于对照组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干预3周后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实施一体化急救流程能有效提高ACI患者急救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人体短时期内吸入过量一氧化碳所造成的脑及全身组织缺氧性疾病及最终导致的脑水肿和中毒性脑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病情危重,而准确判断病情、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措施,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能够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效率。本文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芹仙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490-149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9年始创建高级卒中中心,根据高级卒中建设与条理规范要求,自2019年3月始,对所有ACI患者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现将收集的2019年3月—2019年8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纳入观察组;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急救时效(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病情评估及溶栓等待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化急救护理对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3—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系统化急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效果、院内呼吸道感染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观察组咳嗽咳痰、白细胞计数异常、痰培养阳性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心理支持、运动照护、饮食干预及病情监测的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化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其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护理配合高压氧治疗在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进行治疗的急性CO中毒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7例)。对照组患者行高压氧联合常规救治,研究组给予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治疗配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院内急救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中毒严重度、器官功能损害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物质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急救时间、首次使用高压氧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中毒严重度、器官功能损害程度、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物质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唐茂兰 《大家健康》2016,(1):248-249
目的:探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诊急救护理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4月接收的112位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56例.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 ,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药物急救和精心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引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体治愈率分别为96.4% ,75.0% ,观察组患者总体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针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抢救必须及时 ,针对性的用药(针对患者使用解磷定)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后予以患者精心护理干预 ,预后较好无后遗症 ,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的经验,为今后的临床急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急救中心前往救治并行院前救治的5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例由家属送至医院治疗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救治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静脉血乳酸盐、血清乳酸脱氢酶比较,住院治疗率、并发症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救治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实施急救常规护理,观察组按中毒急救护理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洗胃、漂白土注入、激素静脉滴注、血液灌流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救治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可以促进抢救环节的有效衔接,为患者赢得关键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集体食物中毒抢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批次集体食物中毒患者94例,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候诊时间、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好、护理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集体食物中毒抢救中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刘娟妹  彭伏梅  周鹃 《当代医学》2013,(34):132-133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的有效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院前阶段指导患者家属对中毒环境实施通风、使患者及时脱离中毒环境、给予患者保暖、医护人员现场救护、心理护理等方法;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的救治措施。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缓解率增加,无效率和死亡率下降,P〈0.05。结论提前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现场急救指导、及时的做好通风和保暖的工作、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是抢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抢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采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的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抢救所用的时间、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及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6.77±2.3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3.89±3.12)min(P<0.01);急诊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对照组为(85.3±5.5)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的(42.2±3.1)min(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与对照组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对于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