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全面看待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前,慢性骨髓炎(chronic osteomyelitis)在我国多数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而造成;80年代以后,源于开放性损伤者逐年增多,究其原因:一是开放性创伤,尤以高能量创伤增加,除骨折外,多合并软组织损伤,易形成骨内感染;二是医源性感染,金属物插入骨内,如人工关节置换术等,从而引起骨内感染。此外,临床发现细菌“L”型已成为慢性骨髓炎难以治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彭军  周雪峰  白克文  鲍磊  王蒙  樊佳奇 《骨科》2017,8(6):451-454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结合骨搬移技术分期治疗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寻找有效解决长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自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股骨及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32例,采用分期治疗,一期进行彻底清创、去除死骨、放置万古霉素骨水泥链株,安装环形外固定延长架,二期取出万古霉素抗生素链珠,进行截骨延长、骨搬移,定期拍片检查骨搬移情况,骨搬移结束后视断端对合情况决定是否植骨。结果 32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炎症完全控制,且均达到骨性愈合,其中12例在搬移结束后行自体骨移植,20例断端对合后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日常生活。结论 抗生素链珠结合骨搬移技术分期治疗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临床疗效肯定,慢性骨组织炎症经局部使用抗生素链珠后感染被控制,而后行骨搬移技术进行缓慢骨搬移,最终达到骨性愈合,为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的慢性骨髓炎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高能量开放性创伤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我国是这类创伤的致伤致残率较高的国家之一[1].这类创伤的特点是:伤口容易感染,感染后难以治愈,形成慢性骨髓炎.究其原因是:细菌易黏附于骨科内固定物之类的惰性物体表面,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清除这些细菌,则可能形成耐药的生物膜,成为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2].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欧美各国普遍采用庆大霉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珠链(简称G-PMMA-BC),防治骨、关节及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我科自1983年10月至1984年3月,应用湖南省岳阳地区制药厂试制生产的G-PMMA-BC行髓腔内置入治疗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并讨论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病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45岁,多数为10岁左右的儿童。急性及亚急性骨髓炎11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9例。  相似文献   

5.
胆系感染指包括胆囊在内的肝内、外胆道的的急、慢性(亚急性)细菌感染。常以胆管结石、狭窄、肿瘤、先天畸形和损伤等胆道梗阻为基础。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需氧、厌氧的肠属细菌。在我国,胆道寄生虫病也是胆道感染的重要诱因。胆道的梗阻与感染互为因果。急性、慢性(亚急性)胆系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同。急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行业及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多,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骨髓炎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升高[1]。其中,胫骨为发生开放性骨折及骨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之一[2]。由于胫骨中下段软组织覆盖少、血运较差,一旦发生感染,病原菌易在局部长时间滞留并大量繁殖导致慢性骨髓炎发生。胫骨慢性骨髓炎病程长,易复发,治疗困难,目前治疗方法有多种,但每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本文将对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由于医学基础研究的进步,抗生素及抗生素载体置人物的研究,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及工业的发展,开放性损伤所造成的感染逐年增多.近年来临床发现细菌“L”型[1]已成为慢性骨髓炎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病因也由原先的血源性感染造成的骨髓炎,逐渐转变为以开放伤处理不当所造成的感染为主[2].这就对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根据临床上一些治疗慢性骨髓炎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骨科疾病常伴随骨与软组织的多重损伤,而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也成为众多骨科学者关注的热点[1].感染性骨缺损多由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导致,部分由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引起,少部分由血源性骨髓炎引起.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超过30%[2].胫骨是常见的感染部位之一,严重创伤后周围软组织血运被破坏,...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在骨髓炎治疗中的局部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慢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未及时治疗或者处理不当造成的。80年代以后,慢性骨髓炎主要来源于创伤性感染,而且发病率逐渐增高。究其原因有:一是由于近年开放性创伤、高能量创伤急骤增加,伤情复杂,除骨折外多合并软组织损伤,处理不及时而发生跖骨感染;二是由于对开放性创伤的早期处理不够重视或技术不过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2189-2194
<正>骨髓炎仍是令骨科界困惑的一个难题。以往常见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减少了,外伤性骨髓炎相对增多,病情复杂的慢性骨髓炎增加,由于临床感染类型的变化,以及致病菌耐药菌珠的不断出现,治疗倍感困难,医者深感重任在肩!1临床感染类型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败血症减少,因败血症引起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也相应减少。但创伤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日渐增多,以往有典型表现者少见了,症状不典型者增多,致误诊、漏诊增多,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1],出现死骨、并发窦道(图1a、b),有的  相似文献   

11.
慢性骨髓炎作为常见的骨科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内固定失败、死骨和窦道形成、长期排脓、甚至最终恶变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骨髓炎的治疗手段由过去的清创术转为现在的清创+Masquelet骨重建术或截骨+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但缺点是手术次数多、疗程长、手术创伤和风险增加,暨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慢性骨髓炎根治困难的原因包括自体免疫水平紊乱(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局部血供差、耐药细菌出现和细菌生物膜形成等因素,其中细菌生物膜作为细菌在体内的定植存在形式对慢性骨髓炎的影响显著,包括屏障抗生素、抵抗免疫清除、提高细菌耐受性、播散细菌和促进细菌间信号沟通,针对其中的关键因子和通路为靶点进行研究和干预是骨髓炎研究和治疗的热点和趋势。现对研究生物膜与慢性骨髓炎的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便于了解生物膜对慢性骨髓炎的影响机制和相关靶点,为慢性骨髓炎的防治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612-1614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科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6足8例跖骨Wagner分期≥3级的濒临截肢的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一期清创去除感染病灶,应用Ilizarov骨段滑移术治疗糖尿病足骨髓炎及跖骨骨缺损,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评估。[结果]本组患者6足8例跖骨慢性骨髓炎,经Ilizarov技术治疗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骨髓炎治愈,糖尿病足保肢成功。随访1年以上,糖尿病足跖骨骨髓炎未见复发。并发针道感染2例,骨痂生长慢1例。[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能够彻底清除足部感染病灶,同时重建跖骨长度并保留足部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断端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1-01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29例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导致下肢长骨骨缺损和12例创伤后非感染性下肢长骨骨缺损。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断端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本组41例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9~65个月,平均15.7个月。治疗周期9~65个月,平均30.1个月。断端并发症:骨不愈合25例(60.98%),接触面积不足5例(12.20%),软组织嵌顿14例(34.15%),对线不良11例(26.83%)。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是骨搬移过程中断端骨不愈合的影响因素,软组织条件差是骨搬移治疗过程中断端软组织嵌顿的影响因素,股骨骨缺损是骨搬移治疗过程中断端对线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中断端骨不愈合、软组织嵌顿、对线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感染、软组织条件差、股骨骨缺损患者需引起骨科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腔注射致椎管内感染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椎管内感染的特征和预后。方法:对6例椎管内感染病例临床症状,感染细菌类型,诊断,予后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椎管内感染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类型。急性、亚急性很快致截瘫、慢性则产徨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结论:急性、亚急性应立即手段,予后均残留有不同程度马尾神经损伤。慢性者手术可解除压缩、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截骨清创、置管冲洗治疗合并骨缺损的Cierny—MaderIV型慢性胫骨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9例Cierny—Mader1V型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6例;年龄8~54岁,平均33.8岁。清创并于病灶处截骨,采用2/3环外固定支架固定,于胫骨远或近干骺端截骨进行骨搬运,本组患者2处截骨11例,近端截骨21例,远端截骨7例,术后3~5d于截骨端起始进行骨搬运,速度为0.5~1.0mm/d,中后期根据骨折愈合及疼痛情况调整骨搬运速度,术后每2周摄x线片观察骨搬运情况,并及时调整。患者搬移时间为50~130d,平均62.4d。结果39例患者术后获11~49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骨髓炎无复发。32例患者骨断端、延长区一期愈合,5例患者出现骨断端不愈合,2例患者出现骨延长区成骨不良,上述7例患者经二期植骨术后骨折愈合。5例患者发生对合不良,其中4例经及时调整后对合良好;1例无法调整,行断端植骨术后愈合。7例患者出现踝关节跖屈畸形,背伸障碍,其中5例予以功能锻炼后好转;2例功能锻炼效果不佳,拒绝手术松解,残留踝关节功能障碍。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针道感染,其中1例因感染重予以拔除克氏针,局部麻醉下更换克氏针好转;其余均经加强换药好转。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断端大段截骨可有效治疗Cierny—Mader Ⅳ型慢性胫骨骨髓炎。但由于多种并发症的存在,应在充分了解Ilizamv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该技术,同时加强术后宣教和护理,定期随访,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牛。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炎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拥军  俞步顺 《中国骨伤》2001,14(6):353-353
我院自 1986年~ 1995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髓炎 5 6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 ,其中男 44例 ,女 12例 ,年龄为 3~6 3岁。急性骨髓炎 10例 ,亚急性骨髓炎 35例 ,慢性骨髓炎11例。2 治疗方法急性期患者采用大剂量抗生素 ,其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选用高敏的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号、Ⅴ号[1] 。亦有报道急性骨髓炎 ,大部分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对先锋Ⅴ号敏感率为 75 % ,洁霉素渗透至骨骼组织和滑液中能力最强 ,对急…  相似文献   

17.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是骨科临床的疑难问题,其局部感染会形成抑制血液循环和骨再生的局部环境,抑制或延缓骨的愈合[1].由于该病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治愈,所以患者精神受到极大摧残,严重者甚至会选择截肢[2].传统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是彻底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及窦道,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待局部皮肤条件好转后植骨,并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固定.但这种方法治疗周期长、创伤较大、手术次数多,容易发生严重骨缺损、骨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3].近年来,随着Ilizarov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在国内的逐渐推广,许多学者将DO技术应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尤其是伴有骨与软组织缺损或合并骨骼畸形的慢性骨髓炎,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4-7].本文就DO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机制、临床应用中的技术要点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骨不连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特征是骨不连的断端存在骨性感染。此类疾病大部分由创伤所致的污染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造成,经过反复多次手术均未愈合;少部分由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引起;此外如慢性骨髓炎等继发骨折也可以引起[1]。由于伤口长期不愈合,严重者导致肢体废用、甚至截肢[2-4]。因此,对骨科医生而言,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仍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目前,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随着局部抗生素治疗、Ilizarov骨延长技术与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该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术中彻底清创、消除感染,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感染性骨不连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就目前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骨髓炎是由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骨的炎症,它可以局限骨的某一部位,也可以累及骨的数个区域如骨髓、骨皮质、骨膜直至周围组织。感染途径有血源性感染、创伤后感染、临近感染灶。长骨闭合性骨折中骨髓炎的发生率为1%~5%,开放性骨折中骨髓炎发生率为5%~10%,严重感染患者中骨髓炎的发生率高达27%。骨髓炎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与核医学、细菌学检验、病理学检查等综合考虑。病史包括病程长短,起病原因,手术过程与方法,窦道渗液情况等。查体应包括局部有无压痛、发热、水肿和充血,如有则提示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局部查体时应检查瘢痕的大小,有无贴骨瘢痕,窦道的深浅,方向,渗出液的颜色气味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RP、IL-6,其中IL-6水平是诊断骨关节炎假体感染最常用的工具。X光片可见骨外型不规则,有明显增生硬化,硬化区内有骨质缺损和空洞。急性骨髓炎发生2周后方可显示上述变化。窦道造影有助于慢性骨髓炎的诊断。CT检查用于观察骨破坏的程度,慢性骨髓炎CT下可见骨髓腔内密度增高,片状条片状高密度影及斑片状低密度影,临近骨皮质破坏并增厚或有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特征表现。MRI检查可见骨髓水肿。骨扫描常用于骨髓炎和软组织感染的检查,其敏感性为70%~89%,特异性低。PET-CT灵敏度96%,特异性91%。细菌学检查对于指导正确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细菌学检验采取533原则,即5处标本(死骨1处、骨髓腔远近端各1处、髓腔内脓液1处、死骨周围软组织1处),至少3处培养发现感染菌,且同一感染菌在同一取材部位发现3次以上。在收集培养样本前2周停止使用任何抗生素。病理学检查为确定诊断,有法律效力。慢性骨髓炎手术治疗中,彻底清创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彻底清创坏死组织和死骨,稳定患肢骨,术中组织取样培养,处置死腔,软组织覆盖,肢体重建,系统使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用抗生素骨水泥能否减少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复发率。[方法]将1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10例,不使用抗生素骨水泥,用油纱填塞骨缺损处;骨水泥组8例,在骨缺损处填充万古霉素骨水泥(20 g骨水泥加入3 g万古霉素)。骨段搬运的过程中,骨缺损处的空间越来越小,逐渐拉出骨水泥链珠或油纱。根据Paley等感染性骨缺损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0例对照组中的1例出院后失访,其余17例术后获12~47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所有的患者感染治愈。骨水泥组平均创口闭合时间为63 d,对照组平均创口闭合时间为69 d;骨缺损端愈合时间骨水泥组平均4.4个月,对照组平均4.3个月。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骨水泥组7例,对照组9例;>10°的力线偏移:骨水泥组5例,对照组3例,均在随访过程中纠正;关节僵硬:骨水泥组1例,对照组2例;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的评分标准:骨水泥组优7例,良1例,对照组优7例,良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即使在骨缺损处不填充抗生素骨水泥,通过彻底清创,骨搬运技术可以很好的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