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轮状病毒性肠炎68例肠道外临床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王克芳 《中国基层医药》2014,(16):2430-2431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肠外临床表现的发生状况,了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所致多器官损害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临床资料,观察出现多脏器损伤的比例,并以发热、酸中毒作为分组标准分析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异常相关性。结果68例患者中,46例出现CKMB升高,9例心电图出现T波异常,37例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10例出现肝功能损伤症状及ALT升高,37例出现酸中毒,6例出现肾脏损伤症状,3例出现皮疹,2例出现无热惊厥;发热、酸中毒与CKMB异常有明显相关性(χ2=4.390、4.271,均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外多脏器损伤临床较为普遍,预后良好,控制体温及纠正酸中毒可能减少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2.
张薇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436-437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96例进行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合并心肌损害80例(83.3%),其中心电图异常43例(44.8%),CK—MB增高的心肌酶异常74例(77.1%);年龄≤12个月和酸中毒患者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主要为心电图和心肌酶异常;年龄≤12个月是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的肠道外损害.方法对22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的同时,丙氨酸转氨酶增高18例(7.96%).心肌酶谱异常54例(23.9%),66例合并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2例,支气管炎11例,肺炎3例.结论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以在肠管外消化器官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发病,这说明轮状病毒存在新的感染途径和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4.
柯友建 《中国药业》2009,18(15):73-73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疗效。方法将54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儿分成两纽,均给予腹泻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300mg,对照组24例加用维生素c注射液2g,均静脉滴注,1次/d,观察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5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常致肝功能异常,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以52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抗原的方法,测定其大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315例,阳性率为60.6%。将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6个月婴儿组、2~6岁幼儿组作比较(χ2检验)P<0.05及P<0.01,表明6个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一年龄组男女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较敏感的方法,对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程卡米 《中国当代医药》2013,(6):194-194,196
目的分析与观察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80例RV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RV肠炎患者中有46例(57.5%)出现心肌酶异常情况,有26例(32.5%)发生肝功能损害情况,有10例(12.5%)出现肾功能损害情况,有8例(10.0%)出现惊厥,有14例(17.5%)出现呼吸道病变。结论RV感染除可以引起肠道感染外,还能够引起肠外多个器官的损害,其中对于心肌的损害尤为明显,对于肝脏、肾脏、呼吸道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仅次于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6个月至24个月婴幼儿,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轮状病毒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1].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间,在本院就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其中32例发生婴幼儿哮喘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对腹泻患儿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快速检测本院2080份婴幼儿粪便样品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1260例,阳性率为60.6%。将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6个月婴儿组、2~6岁幼儿三组作χ~2检验,P<0.05及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6个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一年龄组男女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较敏感的方法,对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小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好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本院儿科在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肠炎宁糖浆与目前常规用药思密达比较,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胡晓静 《哈尔滨医药》2013,33(4):278-279
目的 观察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对心肌及肝脏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5例为观察组;同期亦因腹泻住院,轮状病毒阴性,大便细菌培养阴性的患儿65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静脉血检测心肌酶及肝功能.结果 观察组心肌酶及肝功能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及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较其他病原体感染肠炎更容易合并心肌及肝功能损伤,应早期测定患儿心肌酶及肝功能,及时加用营养心肌及保肝药物治疗,减轻心肌及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与血清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与血清镁水平的关系,为预防及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年龄6个月~2岁合并心肌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44例作为观察组,测定血清镁的水平;对照组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微量元素研究所提供的同龄正常儿童血清镁参考值,比较2组间血清镁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镁水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血清镁的水平明显降低,推测血清镁降低是导致轮状病毒心肌损害原因之一,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特点及探讨正确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2010~2012年间收治的36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78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轻度脱水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探讨正确护理策略。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表现重,出现呕吐、腹胀、低钾血症机率大于轻度脱水患儿,有5例病例出现周围循环障碍需要紧急扩容。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表现重,护理策略是正确评估脱水程度、及时扩容以及纠正低钾血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长垣县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观察组)64例,对照组为同期在发育儿科体检正常者18例。记录患儿临床表现的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生化法检测肝功能和心肌酶谱。结果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肝脏、心肌、呼吸及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观察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岁组患儿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1岁组(P<0.05);重型腹泻组患儿CK[324.5±995.5)U/d1]、CK-mB[93.8±61.5)U/d1]活性明显高于轻型者[CK(252.8±995.5)U/d1,CKmB(59.6±32.6)U/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可出现肠道外感染表现,以呼吸系统、肝脏、心肌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居多;肝功能、心肌酶谱对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外表现。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87例,对患儿的肠外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外表现通常反映在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肝脏、神经系统的损害以及患儿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高渗血症。其中90例患儿出现循环系统损伤,占48.1%;79例患儿出现呼吸系统损伤,占42.2%;15例患儿出现肝损,占8.1%;8例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占4.3%;12例患儿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高渗血症,占8.0%。结论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不但会出现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还会感染婴幼儿其他组织器官,因此,婴幼儿在感染轮状病毒时因引起医疗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道外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同期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无轮状病毒感染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肠道症状、肠外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组发生肠道外损伤共18例,比例较高,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道外损伤中,以心肌损害最高为11例,其次为呼吸系统受累5例、肝脏受累3例。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损伤的表现较多,需要在工作中重视肠道外脏器是否有受损,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6.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症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琦  陈雨  仇妍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122-123
目的为了提高诊治水平,研究分析轮状病毒(RV)肠炎的肠道外症状和损害情况。方法对100例RV肠炎患儿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100例RV肠炎患儿中有12例(12%)肝功能异常,有28例(28%)心肌酶谱异常,36例合并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7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2例。结论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以引起肠道外症状和损害,对于RV肠炎患儿在诊治时应注意肠道外症状,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本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轮状病毒感染和乳糖不耐受及相互关系,帮助临床鉴别诊断婴幼儿腹泻病因。方法对本院门诊及住院年龄在3岁以下555例腹泻患儿粪便均做常规检测、细菌培养、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还原糖检测。结果轮状病毒肠炎409(73.7%)例,乳糖不耐受症349(62.9%)例,轮状病毒合并乳糖不耐受291例,占轮状病毒肠炎患者的71.1%。结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而轮状病毒肠炎多数有继发乳糖不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出现心肌损害的特点.方法 选择10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照有无心肌损害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对两组患儿的病程、脱水程度等临床表现与心肌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心肌损害与轮状病毒性肠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出现心肌损害的异常组中/重度脱水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其住院时间亦较后者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除了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外,对患儿的心肌也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种损害可能与患儿的感染状态及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应该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轮状病毒肠炎是儿童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种之一,感染以5岁以下小儿多见,6~24个月为发病高峰,大部分为水样便或者蛋花汤样便,部分患儿伴有发热和呕吐,容易脱水,可有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多数病例病情稳定,7~10 d可自愈,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会并发惊厥,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我院今冬轮状病毒肠炎比较集中,11月本院检验室采用金标法快速检测轮状病毒,共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447例,多在门诊治疗,诊治过程中出现多例伴有惊厥病  相似文献   

20.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2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晓梅 《河北医药》2009,31(8):956-957
目的研究临床患儿发生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感染状况及多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分析,患儿入院后即采大便标本作轮状病毒抗体测定,并作大便培养检查,同时检测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血常规,尿常规及尿微球蛋白及心电图。结果200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尿常规检查异常、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以及神经系统受损等问题。结论临床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时,注意肠外脏器功能的检测,及时发现肠外脏器损害并早期给予治疗,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