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祖国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带下”这一病名历来都是中医的称呼,古人认为带下病都是由“湿”所引超,这种湿侵入人体有多方面,例如产后触湿,外感湿邪,吃下生冷等。但是外侵湿邪对人体的致病仅能提供单方面的条件,发病与否,还需人体内在因素的配合。一般来说只有在人体正气衰弱折情况下,邪气才能侵入人体,才能使人体正常的阴平阳秘破坏而代之以修复和破坏的病理过程,这就是内经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致病原则。“带下”病的内因一般是脾虚,脾主湿,脾虚则湿困,湿困则阳气闭塞,血脉困滞或不能约束,因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任何事物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人体也不例外也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是指人体内在生理机能处于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即”阴平阳密”、“阴阳调和”。发生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中医学认为一般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引起,但是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的性质和轻重缓急等。则取决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强弱,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至,邪之所凑,春气必虚”、“风雨寒热  相似文献   

3.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径》。“本”是指机体的正常生理,“正”是机体对“邪”的防御功能。李中梓根据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论点提出“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机体抗病能力——正气不足而失去卫外屏障功能,使病邪得以乘虚而入所致。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亦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金匮要略》亦云:“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等,这些论述反映了中医发病学中重视邪正关系的可贵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认为疾病是由邪气侵袭、体内正气空虚,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功即根据此理论通过锻炼使得阴阳调整、扶正祛邪。如人体正气充足,体质机能强健,则不会发病,有病亦轻。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为养生之道。 1 调养精神情志与气功调心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注意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学关键之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7.
<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气”,是指正气,“虚”,是指正气虚,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于“虚”的理解,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少一个方面,实非全面。因为百病之生,有虚有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即正气夺。若谓邪之所凑,皆正气不足,岂不是凡生病者,皆为虚证?  相似文献   

8.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是为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而设。笔者细读经书,体会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所虚之处,即为受邪之所”。故笔者临床上用此方扩大治疗,颇有心得,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皮肤病虽发于外,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为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所以中医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本,外因是发病的条件。任锡祥主任医师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和  相似文献   

10.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1.
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例,从Hp感染的因-机-证-治-防角度对《黄帝内经》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进行新的阐述。Hp属中医"邪气"范畴,Hp感染病因病机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受损,正气亏虚则易感染Hp,此即"正虚"为因,"邪凑"为果。二是Hp感染日久导致脾胃受损,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正气亏虚,进而使病情发展,此即"邪凑"为因,"正虚"为果。"邪凑"与"正虚"不能单纯强调"正虚"为因,"邪凑"为果,需要全面理解其因果关系。防治Hp相关疾病应扶正与祛邪并举。  相似文献   

12.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3.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目前老年人的三大病死原因之一,其中以缺血性中风更为常见.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的基本致病根源均是气虚,病邪的核心为血瘀,故气虚血瘀成为最基本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痧症     
痧症病因的认识痧是空气污浊,地气熏蒸所形成的一种病毒(天地厉气),所谓风、湿、火三气相搏侵犯人体而为病。《养生镜》说:“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贪酒色,容易感邪。故在夏、秋之时,痧证扰之。若在春、冬兼有犯之者,其风、湿、热三气什揉,清阳不分,升降不利,遂其所触而发也”。说明了容易犯痧的人是因为元气过虚,肺胃太弱,阳气不能卫其表,则毒邪乘虚而入,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痧分阴阳一、阳痧即急痧,常见于夏、秋之际,  相似文献   

15.
《内经》载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实于内,外来邪气不能侵犯,而邪气(一切的致病因素)的侵犯,必先由于正气的不足。《内经》对发病机理的概括性阐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邪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在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注意致病之邪以外,在用药处方上主要着重调整机体的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扶正固本治法,就是依据上述理论制订的。扶正固本,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在疾病的缓解阶段,来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通过扶助正气,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扶正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瘫又称"口(口呙)"是由于正气虚衰,风、寒、湿邪侵袭颜面部位造成;即中医所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笔者于2000年5月-2003年12月用艾灸配合手法按摩治疗青少年周围性面瘫22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玉屏风散加昧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多发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是其主要病因之一。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卫气虚弱,肌表不固,风邪乘虚入侵可致反复易感。中医又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我们在朱丹溪的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加以补益脾胃的药物,辨证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明显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在临床上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由于病情迁延难以治愈,导致患者情绪易波动,其负性情绪可加重病情。久之可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症,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虚衰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常常会遇到头晕耳鸣,视减听衰,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心慌  相似文献   

19.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生,气虚同样是致病的主要内因。在内治方面,笔者重视补中益气法的应用,临床上人体可分以下几种。 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应于直肠脱垂、直肠膨出、会阴下垂、肛门松驰、晚期内痔等症。方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邪”是指各种危害因素,“正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说明了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直接的关系。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高新科技引进中药领域,使中药的研制出现了新的局面,天然中药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多种不治之症有了防治手段,中药甘草中提纯的活性多糖就是其中姣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