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核酸分子斑点杂交技术制作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10分钟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组织C-gos原癌基因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10分钟,C-fos mR-NA即增加。缺血后再灌注45分钟C-fosmRNA达到峰值,150分钟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脑缺血后再灌注可诱导脑组织C-fos原部基因-过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与丹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地高辛精标记c-fos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示缺血再灌注鼠栓塞侧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图像分析灰阶值为118.6±5.1,对侧为159.6±3.1(P<0.001)。丹参组栓塞侧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亦增多,灰阶为135.00±2.05,对侧为167.00±2.00(P<0.001)。丹参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栓塞侧丹参组c-fos基因表达显著低于缺血再灌组(P<0.05),而两组栓塞对侧比较无显著差异。本实验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丹参能部分抑制缺血后c-fos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选择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ulsineli-Brierley4血管阻塞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流8h,c-fos基因表达及再灌流7d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在缺血再灌流早期(8h)海马CA1区极少c-fos表达,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大量c-fos表达。缺血再灌流晚期(7d)镀银染色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其突触终末带呈黑色溃变相,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呈金黄色正常相。相邻切片HE染色示缺血组海马CA1区核完整的锥体细胞数(5±2.6个/200μm)与对照组(40±2.9个/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缺血诱导的c-fos基因表达对于缺血易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可能起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与胆碱能神经的关系,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用乙酰胆碱离子选择性微电极(ACh-ISMs)检测皮层ACh释放量,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谷氨酸对大鼠皮层ACh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1mol/LGlu对ACh-ISMs无干扰作用,在生理状态下不能显著地促进皮层ACh的释放,但可使脑缺血3min时皮层ACh释放量较未加Glu组增加58.1%(P<0.01),再灌注后皮层ACh活性恢复减慢。结果提示:Glu协同ACh释放的效应在脑缺血时明显放大,推测Glu和ACh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有放大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局部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的意义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局部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经颞骨开窗结扎大鼠大脑中动脉,制成脑局部缺血模型,采用地高辛标记C-fos探针原位杂交法,观察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及海马等区域C-fos基因的表达状况,用C-fos阳性细胞密度作定量研究指标。结果:脑缺血组、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在大脑皮层及海马区域C-fos阳性细胞分别呈高密度、低密度和散在分布,三组间相差显著(P<0.01)。在脑的其余部位,包括丘脑、脑干、小脑等区域,三组C-fos阳性细胞均呈散在分布,无组间差异。结论:脑局部缺血可诱发大脑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C-fos基因表达可能是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氯胺酮对脑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NMDA受体激活可能参与了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过程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钙依赖性中性蛋白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测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钙依赖性中性蛋白酶(calcium-actizatedmeutualproteimase,calpain)活性的变化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改变。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calpainⅠ和calpainⅡ活性都明显升高(P<0.01),CA1区神经元密度相应下降,提示calpains在脑缺血损害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抗体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CEC)和多形核白细胞(PMN),利用微管吸吮技术,观察PMN与CCEC间粘附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PMN与CCEC的粘附力和粘附应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伪手术组(P<0.01);加抗ICAM-1抗体后,细胞粘附力和粘附应力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抗ICAM-1抗体使PMN与CCEC粘附力减小,粘附应力下降;抗粘附分子抗体将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NO代谢变化对缺血性脑组织内皮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型局灶脑缺血前后分别应用外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L-NNA和NO合成底物L-arginine,观察缺血4小时后脑组织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L-NNA组较缺血对照组脑组织ET含量明显增多(1262.9±387.6vs789.3±188.4pg/mg·pro,P值<0.01),脑水肿显著;而L-arginine用药组脑组织ET含量较缺血对照组明显减少(P值<0.05),且脑水肿减轻。本研究提示NO能抑制缺血脑组织ET的产生。NO对脑缺血影响可能与此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观察了解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在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Longa's方法建立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正常对照组,单纯缺血2小时,单纯缺血3小时,缺血2小时-再灌注1小时,缺血3小时-再灌注1小时,Glu和GABA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生再灌注损伤时,Glu和GABA的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过程中,脑组织内不仅是Glu和GABA含量发生变化,而且二者比例严重失调,以上两个方面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的药物有效地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用人工合成E-selectin Lectin Domain(以下E-选择素)N-末端23-30氨基酸残基合成的寡肽(Oligopeptide)2mg/kg或10mg/kg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硬化(MCA/CCA)闭塞或MCA/CCA闭塞2小时后CCA再灌注的模型中。24小时后,脑梗死体积用计算机扫描计算。结果 在永久性MCA/CCA闭塞组中脑梗死体积没有差别,在MCA/CCA闭塞后CCA再灌注组中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1)。结论 E-选择素能够有效地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新的药物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用人工合成 E-选择素 2mg·kg-1或 10 mg·kg-1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永久左侧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MCA/CCA)闭塞或MCA/CCA闭塞2h后CCA再灌注模型中。24h后,脑梗死体积用计算机扫描计算。结果:在永久性MCA/CCA闭死组中脑梗死体积没有差别,在MCA/CCA闭死后CCA再灌注组中脑梗死体积有意义地缩小(P<0.01)。结论:E-选择素能够有效地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组织内皮素-1(ET-1)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丹参对它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和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缺血组(缺血24h)和再灌注组(缺血1.5h再灌注24h)缺血侧皮层及尾壳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健侧相应的脑区(P<0.01,P<0.05),经丹参治疗后缺血或再灌注鼠缺血侧皮层及尾壳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NS)对照组(P<0.05,P<0.01),但仍比健侧脑区显著增高。本实验表明,缺血和再灌注均可诱导脑组织ET-1基因的异常表达,进一步加重缺血和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丹参对缺血诱导的ET-1基因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丹参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兔MCAO后脑组织和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建立兔MCAO脑缺血模型。兔48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脑缺血后2h、4h、24h组。用放免法测兔脑组织和血浆的内皮素含量。发现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随缺血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1)。内皮素与脑水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内皮素可能参与缺血脑损害并加重缺血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14.
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性的测定方法,以及与缺血性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新型小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检测不同缺血时间组梗塞体积及MPO活性。结果 缺血1 h 后再灌注23 h 组(tMCAO)缺血灶体积明显小于缺血24 h 组(pMCAO);MPO活性在各缺血组缺血侧明显高于对照侧和对照组( P< 0-05),pMCAO 组缺血侧基底节区MPO 活性显著高于tMCAO 组( P< 0-05) ,而两组缺血皮质区MPO 活性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局灶性脑缺血的MPO活性测定方法,证明MPO活性与缺血损伤间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E—选择素对局灶缺血性脑皮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选择素对局灶缺血性脑皮质血流的影响。方法用E-selectinLectinDo-main(以下E-选择素)N-末端23-30氨基酸残基合成的寡肽(Oligopeptide)10mg/kg,或伪E-selectin或等量生理盐水,在SHR(自发高血压性大鼠)MCA/CCA(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闭塞2h后CCA再灌注的模型中,静脉内缓慢注入,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从SHR缺血前10min起至MCA/CCA闭塞2h、CCA再灌注后30min止,在大脑皮质背侧测定脑血流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伪E-选择素和E-选择素组的局部脑血流分别是23%、29%和54%,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选择素能够有效地增加SHR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的血流  相似文献   

16.
内皮素和自由基在脑缺血中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在建立兔MCAO模型的基础上,用放免法测脑组织和血浆中内皮素(ET)的含量,同时用TBA法测定脑组织中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兔36只,随机分三组,对照组(假手术),脑缺血后4h,24h组,每组12只。结果发现脑缺血后ET和LPO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且随缺血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1),用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脑组织ET和LP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脑  相似文献   

17.
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应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HPLC-ED),活体动态观察沙土鼠全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的细胞外液中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变化及丹参对它的影响。结果显示:全脑缺血后,细胞外液GSH水平迅速升高(P<0.01),缺血30分钟达高峰为缺血前的5。82倍。再灌注后GSH水平明显降低,于30分钟趋于正常。脑缺血前30分钟给予丹参注射液不影响细胞外液GSH水平。表明脑缺血及再灌注期,GSH反应性增高。GSH作为内源性抗氧化剂及NMDA受体拮抗剂在脑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海马在ACTH镇痛中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工作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海马在非阿片肽ACTH痛觉调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ACTH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尚未阐明。本工作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病阈测定方法,进一步观察大鼠PAG和海马在ACTH镇痛时的相互关系,并与吗啡镇痛作用相比较。结果如下:(1)海马内注射ACIH(0.5u/4μl)或吗啡(5μg/4μl),痛阈明显升高(119.3±4.7%,122.7±26.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该明显效应均可被PAG内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所阻断;(2)PAG内注射吗啡或ACTH后病阈提高更显著(180.9±50.3%,219.8±77.0%,P<0.01),但海马内注射纳络酮可阻断前者的效应(P<0.05)而对后者却无影响(P>0.05);(3)伤害性刺激福尔马林(F)可诱发大鼠脊髓腰膨大背角原癌基因c-fos显著表达,以Ⅰ、Ⅱ层较显著,海马或PAG内注射ACTH均可抑制其背角c-fos表达。结果提示:PAG、海马均参与ACTH和阿片系统对脊髓痛信息传递的调制作用,在ACTH痛觉调制作用中,表明PAG、海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沙土鼠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中性粘多糖(NM)对沙土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血时RBC-C3bRR下降不明显(P〉0.05),再灌注时明显下降(P〈0.001);(2)缺血和再灌注时RBC-ICR均升高(P〈0.001);3.提前用NM可提高再灌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中即早基因c-fos和c-jun的表达。结果发现缺血15min时可见到c-fos和c-junmRNA表达缺血30min时引起轻微左侧局灶脑缺血改变,可诱导左侧局灶脑缺血区c-fos和c-junmRNA广泛的表达;缺血90min后,导致大面积局灶脑缺血改变,诱导上述两种基因在同侧缺血区与同侧非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海马中表达。后者有相当轻的缺血症状。再灌流60min后诱导两种基因的共同表达立即达高峰。我们采用标准化的大鼠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在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基因变化特征,为缺血性脑损害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