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匐行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痣样疾病,女性多见,好发于幼年,最近笔者发现1例男性成年起病的匐行性血管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匐行性血管瘤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2例匐行性血管瘤。2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1例皮损泛发,累及躯干和四肢,另1例皮损局限于双侧臀部。1例的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匐行性血管瘤的改变。经可调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2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匐行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毛细血管扩张的血管畸形,好发于女性,通常幼年起病。最近笔者发现一例成年起病的匐行性血管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匐行性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并温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科诊治的4例匐行性血管瘤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皮损主要为群集的匐行性红斑,表面有撒胡椒粉样紫红色斑点,皮肤镜下为界限清晰的"红湖"样结构,组织病理为真皮乳头和浅层集簇分布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无炎症或含铁黄素沉着,该临床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匐行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进行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确诊的19例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匐行性血管瘤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年患者,皮损多表现为四肢发生的红色或暗红色斑疹,部分可融合。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浅层及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可见到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无炎性细胞浸润及红细胞外溢。结论匐行性血管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簇集或小片状分布。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有时可见到内皮细胞增生,缺乏特异性。故需要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后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匐行性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男,15岁。上肢起疹,进行性加重5年。皮肤科检查:右前臂及上臂近肘关节仲侧较密集粟粒大小红色斑疹,压之不完全褪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同篮状角化过度,基底细胞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内可见簇集分布、管壁增厚的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匐行性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性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报道本院诊断的3例匐行性血管瘤(AS),并在“中国知网、PUBMED”对近20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AS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结果共分析122例AS患者,男女比例为1∶1.8,平均发病年龄为12.4岁,18岁前发病者占79.6%,单侧发病者占69.7%,主要表现为多个针头大小红色或紫红色斑点,散在或簇集,以匐行、环形或线形模式发展。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和(或)增生,无含铁血黄素沉积、红细胞外溢及炎细胞浸润。皮肤镜显示多个边界清楚的圆形至椭圆形红色泻湖。治疗主要以血管激光为主,尤其是脉冲染料激光,显示良好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下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7月到2004年5月,应用保留皮肤的鼻下部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同时行鼻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以下称鼻下部海绵状血管瘤根治术)共治疗鼻下部海绵状血管瘤13例。术后1个月行同位素Sr90照射2~3个疗程。结果13例患者经随访3~12个月,血管瘤未见复发,鼻尖部形态自然。结论应用鼻下部海绵状血管瘤根治术,结合术后1个月对该部位残留血管瘤行同位素治疗,可达到既能根治鼻部血管瘤又能保留鼻自然外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 自1979年2月至1989年2月,我们应用胶体~(32)磷(以下简称~(32)P)注射治疗小儿皮肤肿块型血管瘤206例,现将有随访结果的16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72例,女91例;1岁以下89例,1~5岁50例,6~12岁24例。海绵状血管瘤127例,草莓状肿块型血管瘤30例,混合型血管瘤(海绵状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复发性多发性梭形细胞血管瘤.患者女,20岁.因左手背反复出现红色结节6年就诊.患者曾3次行手术切除皮损,但多数结节均于术后在原位复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大量增生的梭形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大小不一的血管腔及实性肿瘤团块.诊断:梭形细胞血管瘤.  相似文献   

12.
皮肤肿瘤     
鲜红斑痣的治疗进展(综述);婴幼儿血管瘤及其治疗进展(基层园地);特殊表现的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冷冻与电离子治疗肢端型血管角化瘤疗效比较;发疹性汗管瘤伴粟丘疹1例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是一种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泛发者罕见;肝、肾均有多发血管瘤者临床少见,我院2009年7月诊治1例晚发、泛发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合并肝、肾多发血管瘤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性结节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结节,好发于躯干及四肢,本文报道一例。患者,女,47岁。背部红色结节3个月伴轻微瘙痒,组织病理示结节位于真皮浅层,周围无包膜,由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无明显异型性,大量管腔样结构形成,免疫组化示:CD31(+), CD34(+), D2-40(+), Fli-1(+), KP-1(+), Ki-67(20%+),溶菌酶(+)。诊断: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性结节。治疗:行手术切除,随访至今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5.
皮肤肿瘤     
RNA干扰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转基因动物技术研究皮肤肿瘤;中药复方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瘢痕疙瘩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助推器辅助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限界性角化血管瘤;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90)Sr三次照射治疗小儿草莓型血管瘤14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临床资料本组141例(共169处病灶)血管瘤患儿为本院1999年3月~2003年12月核医学科及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小于6月患儿95例(113处病灶),6~12月的31例(41处病灶),1~2岁的15例(15处病灶);男67例,女74例。  相似文献   

17.
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1例周桂芝,裴振环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邮政编码250022)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ElastosisPerforansSerpiginosa,EPS)较罕见,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0岁,农民。10个月前发现右下颌...  相似文献   

18.
我们应用WNZ-1CDⅡ多功能微波治疗机(电子工业部生产)治疗了28例儿童皮肤血管瘤患者,取得良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确诊为皮肤血管瘤的患者中,草霉状血管瘤20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6个月~9岁。头面部12例,躯干11例,四肢4例,臀部1例。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微静脉性血管瘤.患者女,8岁.因右食指褐黑色丘疹8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可见增生的薄壁小静脉,真皮胶原未见明显异常,胶原间隙可见散在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胞体饱满,无异形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及血管周围的细胞平滑肌动蛋白均阳性,而Ki-67阴性.符合微静脉性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匐行性穿通行弹性纤维病.患者男,20岁.面部淡红色环形排列丘疹2年,无痒痛感,缓慢进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局部表皮增生,可见穿通通道及内含嗜碱性碎片.Verhoeff-Van Gieson弹性纤维染色示真皮浅层弹性纤维增多,穿通的通道内可见弹性纤维.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匐行性穿通行弹性纤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