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宫颈癌、癌旁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TrkB、BDNF、VEGF-C及VEGFR-3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宫颈癌及癌旁组织凋亡抑制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宫颈浸润癌患者72例,以正常宫颈组织72例为对照,构建包括宫颈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宫颈组织在内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kB、BDNF、VEGF-C和VEGFR-3的表达,比较TrkB、BDNF、VEGF-C、VEGFR-3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共构建组织芯片6张。TrkB、BDNF、VEGF-C和VEGFR-3在宫颈癌各自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中几乎不表达;TrkB、VEGF-C、VEGFR-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与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癌旁组织中TrkB、BDNF、VEGF-C和VEGFR-3表达除与上述因素有关外,还与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TrkB、BDNF、VEGF-C和VEGFR-3均有较高表达率,癌旁组织中存在一定量的表达,其表达强度与肿瘤直径、有无脉管浸润及淋巴转移显著相关。TrkB、BDNF、VEGF-C及VEGFR-3表达具有协同性。TrkB、BDNF、VEGF-C及VEGFR-3在宫颈癌及癌旁组织中共同参与了宫颈癌的浸润及淋巴转移,可能作为新的评价宫颈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HIF-1α、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李代强 《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28-1331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VEGF-C及VEGFR-3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记数VEGFR-3标记的脉管。结果淋巴结转移组HIF-1α的阳性率(85.71%)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5.56%)(P<0.05);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阳性率(90.4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7.22%)(P<0.05);淋巴结转移组VEGFR-3阳性脉管数(7.62±1.1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27±0.96)(P<0.05);VEGF-C的阳性表达与VEGFR-3阳性脉管数呈正相关(r=0.88,P<0.05)。结论HIF-1α、VEGF-C及VEGFR-3与乳腺癌的生长,淋巴管的生成及淋巴结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杜平  张颖  王庆一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3007-3010
目的:研究VEGFR-3、podoplanin和CD34标记的阳性脉管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特点,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标及单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宫颈鳞癌组织VEGFR-3、podoplanin和CD34标记阳性脉管的密度。结果:癌灶边缘组织VEGFR-3和podoplanin阳性脉管密度显著高于癌组织(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宫颈组织(P<0.05);癌灶边缘组织和癌组织CD34阳性脉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对照组宫颈组织(P<0.05)。Ⅱa期组癌灶边缘组织VEGFR-3、podoplanin和CD34阳性脉管密度分别为17.46±2.65、14.36±1.21、17.98±4.13显著高于Ⅰb期组的13.52±1.23、10.58±3.25、13.75±3.38(P<0.05);淋巴结转移组癌灶边缘组织VEGFR-3和podoplanin阳性脉管密度18.68±0.89和14.67±3.7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45±3.56和10.77±2.65(P<0.05),CD34阳性脉管密度在两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VEGFR-3、podoplanin和CD34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癌灶边缘组织VEGFR-3和podoplanin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亦密切相关,podoplanin有望成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后的一种可靠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例正常宫颈组织、19例CIN组织、47例宫颈癌组织中的VEGF-C、VEGFR-3和MMP-2的表达,分析表达结果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VEGF-C、VEGFR-3和MMP-2在正常宫颈组织、CIN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P<0.05);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R-3和MMP-2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浸润宫颈深度≥1/2组VEGF-C、VEGFR-3和MMP-2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宫颈深度<1/2组(P<0.05)。结论:VEGF-C、VEGFR-3和MMP-2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宫颈癌组织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nm23(non-metastasis23)表达与CD105及宫颈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6例正常宫颈上皮及68例宫颈癌中VEGF-C、nm23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CD105阳性率。结果:VEGF-C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C表达强度与CD105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nm23蛋白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组nm23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nm2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VEGF-C呈负相关(P<0.01)。结论:宫颈癌组织VEGF-C表达升高、nm23低表达是血管新生、肿瘤浸润转移过程的关键环节;CD105高表达与子宫颈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VEGFR-3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VEGF-C、VEGFR-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PTC的VEGF-C、VEGFR-3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VEGF-C,计算出阳性指数(PI值,Positive in-dex),以VEGFR-3标记淋巴管,在显微镜下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PTC淋巴结转移组VEGF-C-PI(23.15±3.7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4.54±2.93)(P<0.01);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LVD分别为6.00±0.81、13.80±1.81、19.17±2.9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递增(P<0.05,P<0.05,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LVD(19.56±2.4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2.48±2.84)(P<0.05);VEGF-C表达与LVD计数呈正相关(r=0.90)(P<0.01)。结论VEGF-C、LVD与PT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LVD与PTC侵袭有关;VEGF-C与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F lt-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检测8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及F lt-4的表达情况。结果8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VEGF-C阳性率为89.66%(78/87),F lt-4阳性率为81.61%(71/87),且VEGF-C与F lt-4表达呈正相关。VEGF-C阳性表达在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P<0.005)。随着癌细胞VEGF-C表达强度增强,F lt-4阳性脉管数也随之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F lt-4阳性脉管数在淋巴结转移组(16.56±3.64)高于未转移组(11.82±2.89)(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高水平表达VEGF-C、F lt-4,两者表达呈正相关。F lt-4阳性脉管数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VEGF-C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炎、CIN及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并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炎组、CIN组和宫颈癌组的血清VEGF-C含量逐渐增高,其中CIN组高于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高于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IN组和宫颈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患者中临床分期在Ⅰ-Ⅱ期与Ⅲ-Ⅳ期、肿瘤直径>4 cm与≤4 cm以及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的患者血清中VEGF-C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N及宫颈鳞癌血清中VEGF-C的含量明显增高,宫颈癌血清中VEGF-C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的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与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肌层深度无关。血清VEGF-C含量测定有助于CIN及宫颈鳞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livision TM Plus法检测8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和72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 VEGF-C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内,而VEGFR-3主要表达于淋巴管的内皮细胞上。淋巴结阳性组中VEGF-C及VEGFR-3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在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也明显高于在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阳性的患者及VEGFR-3阳性的患者其生存率均明显低于VEGF-C或VEGFR-3阴性的患者,且VEGFC和VEGFR-3双阳性的患者预后最差,生存率最低。结论 VEGF-C及VEGFR-3的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风险评估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杨园 《中国妇幼保健》2023,(18):3432-3435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亚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0月在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120例宫颈癌组织样本为对照组,100例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T-PCR分析VEGFA亚型(VEGF165、VEGF121)、VEGFC、VEGFD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VEGF165表达显著升高(0.154±0.062 vs.0.125±0.085,P<0.05),VEGFC与VEGFD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VEGF165表达与VEGF121表达呈正相关(r^(2)=0.388,P<0.05),VEGFC表达与VEGFD表达呈正相关(r^(2)=0.452,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VEGF121、VEGFC和肿瘤生长类型显著相关(r=5.569,4.096,均P<0.05),VEGF165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正相关(r=4.693,P<0.05)。VEGF165高表达的患者复发率明显较高(0.165±0.022 vs.0.133±0.019,P<0.05);组织学研究显示:复发的鳞状细胞癌患者VEGF165表达显著高于无复发者(0.165±0.028 vs.0.124±0.017,P<0.05)。与VEGF165高表达患者相比,低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更高[(52.012±6.501)个月vs.(41.213±3.623)个月]。结论VEGF165与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疾病复发、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宫颈癌的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22例、CIN24例及宫颈癌活检与手术切除43例标本中VEGF-C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宫颈炎、CIN及宫颈癌组中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87.5%、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在临床Ⅰ~Ⅱ期和Ⅲ~Ⅳ期宫颈癌组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4.1%、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分化1~2级和3级的宫颈癌患者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1.6%和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直径≤4cm的宫颈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是40.0%,4cm的宫颈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是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有淋巴结肿大的宫颈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是65.5%,高于无淋巴结肿大的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的24例宫颈癌标本中没有淋巴浸润及有淋巴浸润VEGF-C强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5.6%和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浸润宫颈浅肌层与深肌层VEGF-C强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0.0%和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VEGF-C阳性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的大小及CT显示淋巴结肿大呈显著相关,与组织学分化、肿瘤浸润的程度及淋巴结的浸润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宫颈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VEGF受体(VEGF receptor,VEGFR)-3的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IAP蛋白表达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XIAP蛋白表达与子宫颈癌患者的年龄、癌细胞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HE染色从组织病理学确定子宫颈组织的良、恶性以及恶性组织的分级和分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子宫颈癌组织和24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XIA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慢性子宫颈炎组织XIAP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37.50%,低于子宫颈癌组织中的73.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子宫颈癌组织XIAP蛋白表达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P<0.01),有淋巴转移的患者高于无淋巴转移的患者(P<0.05);子宫颈癌组织XIAP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无关(P>0.05)。结论:XIAP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它与子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子宫颈癌组织XIAP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对子宫颈癌的病理诊断及其分级有参考价值,干扰XIAP的表达可用于子宫颈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密度与CD44v6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间质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CD44v6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PTC中CD44V6及VEGFR-3的表达,以VEGFR-3标记淋巴管,在显微镜下计数LVD。结果淋巴结转移组CD44V6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LVD与癌侵袭程度有关(P<0.05),淋巴结转移组LVD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CD44V6与LV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0(P<0.01)。结论CD44V6及淋巴管密度与PT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管密度与PTC的侵袭有关,可作为预测PTC病人预后和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宫颈原位癌、早浸润癌和浸润癌各阶段D2-40的表达情况,研究D2-40标记的LVD数目与宫颈癌演变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宫颈原位癌(0期)、15例早浸润癌(IA期)、35例浸润癌(IB-IIB)D2-40,同时观察其标记的LVD在肿瘤不同阶段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结果:D2-40标记的LVD在宫颈原位癌、早浸润癌和浸润癌组织中的数量分别是9.73±0.06、14.40±3.43和15.26±4.61,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LVD数量分别是18.00±5.04和14.43±3.9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D2-40标记LVD在宫颈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演变过程中逐渐增加,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淋巴管数目的增多提示宫颈癌转移的风险的增加,在诊断中也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表达结果与肿瘤组织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Pca组织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BPH)的石蜡包埋切片进行染色,检测VEGF-C、VEGFR-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1)VEGF-C蛋白质在Pca组织及BPH组织中均可表达,阳性系数分别为50%和15.38%(P<0.05),在Pca组织中表达较强,且低分化组高于高、中分化组。(2)微淋巴管计数(microlymphatic count MLC)在Pca组织明显高于BPH组织(P<0.01);Pca组织VEGF-C阳性组MLC明显高于VEGF-C阴性组(P<0.01),且随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P<0.01)。有淋巴转移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1);TNM分期Ⅲ、Ⅳ期高于Ⅰ、Ⅱ期(P<0.01)。结论(1)Pca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增高,提示VEGF-C蛋白表达与Pca细胞生长及分化程度有关。(2)Pca组织VEGF-C阳性组MLC明显高于VEGF-C阴性组,表明Pca中VEGF-C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3)Pca组织中MLC随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与Pca临床分期、有无淋巴转移有明显相关性,表明MLC在Pca中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selectin、CD44、α6β1对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原发灶及其淋巴转移灶中L-selectin、CD44、α6β1的表达。结果:L-selectin淋巴转移灶中阳性率明显低于原发灶(P<0.05);CD44淋巴转移灶中阳性率与原发灶无明显区别(P=1.230 5);α6β1淋巴转移灶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灶(P<0.01);L-selectin与CD44、L-selectin与α6β1在原发灶中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相关(r=0.873 7,P<0.01和r=0.795 7,P<0.01),CD44、α6β1在原发灶中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58 3,P<0.01);淋巴转移灶中L-selectin、CD44、α6β1表达水平之间均不存在相关;L-selectin原发灶与淋巴转移中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相关(r=0.753 4,P<0.01),CD44原发灶与淋巴转移中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α6β1原发灶与淋巴转移中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r=-0.536 1,P<0.01)。原发灶中L-selectin表达与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r=0.842 0,P<0.01和r=0.768 9,P<0.01);CD44表达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r=0.678 2,P<0.01和r=0.863 4,P<0.01);α6β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r=0.654 8,P<0.01)。结论:L-selectin、CD44、α6β1都与宫颈癌淋巴转移相关,其中L-selectin、CD44在淋巴转移的始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3例正常对照、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31例无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10例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血清中VEGF-C的表达并比较各组间差异性。结果:①宫颈癌组无淋巴结转移者血清VEGF-C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及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血清VEGF-C水平高于宫颈癌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CINII/III组血清VEGF-C水平与正常宫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浸润深度≤1/2宫颈癌患者血清中VEGF-C的表达较浸润深度>1/2的患者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升高可能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成为推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有用指标;VEGF-C与宫颈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其可能预示宫颈癌不良预后,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变化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