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缺陷或部分停顿所造成,病儿出生后就可发现有心血管病变,所以是儿科常见病,但本病病儿又多为存活至成年,所以在成年人心血管病变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8‰左右。可见先天性心脏病给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非遗传性危险因素,为预防先心病提供证据。方法 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晋江市医院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为先心病的60例新生儿作为病例组,检查未发现先心病的健康新生儿12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先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本院出生的新生儿5 564人,诊断先心病60例,发病率10.78‰。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的父亲饮酒、母亲孕早期感冒、不良生育史、主动及被动吸烟、移动电话使用累计时间、居室距马路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孕早期感冒(OR=17.84,95%CI:2.58~123.41)、母亲主动及被动吸烟(OR=4.83,95%CI:1.82~12.79)、父亲饮酒(OR=6.20,95%CI:1.80~21.39)、居室距马路距离50~100 m(OR=9.11,95%CI:2.99~27.73)是先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先心病发病与多种环境危险因素暴露有关,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孕早期保健对预防先心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异常亦称出生缺陷、先天性疾病或先天性畸形,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先天性异常大约在每33个婴儿中影响1人,造成约320万例与出生缺陷相关的残疾,每年估计有27万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的28天期间死于先天性异常[1]。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也称先天性心脏缺陷(Congenital Heart Defects,CHD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类型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在本院出生的315例先心病患儿和同期出生的315例健康儿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了解围产儿中先心病的发病率、分类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2010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4.31%;居前五位先心病类型为心腔和心连接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心腔和心连接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心腔和心连接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十动脉导管未闭;年龄、家庭住址、年平均收入、文化程度、孕妇孕早期糖尿病、孕妇孕早期患其它疾病等六个因素为与先心病有关的高危因素。结论应加强孕期健康教育,提高产前产后诊治水平,避免与先心病有关的高危因素,以降低先心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南宁市城区3~10岁的10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与性别相同、出生日期相差在3个月以内的健康儿童进行病例对照1:2配对研究。所得资料用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在α=0.05的水平上,从30个可疑危险因素中筛选出5个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母亲孕早期用解热镇痛药(R R=11.14)、孕早期患风疹(R R=8.89)、孕早期用抗菌素(R R=5.51)、孕早期患感冒(R R=4.28)和孕期母亲年龄偏大(R R=2.22)。其他可疑危险因素在本次研究中来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出生缺陷中发病和死亡率最高的是先天性心脏病 (下称先心病 ) ,其死亡率位居我国新生儿各种疾病死亡的首位。我市每年新增约 12 0 0~ 15 0 0例先心病 ,并且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应用 1∶1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以探讨先心病的危险因素 ,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的依据。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为 1997年 7月至 2 0 0 0年 6月 3年内在重庆市生产的产妇。病例组的设立 ,是以首次在重庆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先心病儿童的母亲为对象 ,共计 76 1例 ,其中家住城镇为5 35例 ,农村为 2 2 6例。对照组是在我市先心病高发地区 ,分别调查…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严格的1:2配比设计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山东省中部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进行解释,探寻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最优回归模型,为该地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环境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即指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上的异常.其临床后果极为严重,通常导致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残疾,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10万名CHD患儿出生[1].同时有研究表明,71%CHD患儿可存活到生育年龄以后[2].可见CHD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身心健康及人口生存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跃居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成为影响婴幼儿和儿童身心健康及人口生存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通过研究先心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开展人群筛查和防治措施,减少先心病的发生率,加强对先心病的救治,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健康月刊》2006,(6):22-22
先天性心脏病不一定有遗传因素,但是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儿却与遗传有关,不过不一定是父母有心脏病,而是父母的染色体中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源性影响因素及其与家族史交互作用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照标准选择144例先心病患儿为病例组,168例无先心病或其他畸形的就诊患儿为对照组,对其父母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关联强度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家族史是先心病的危险因素,OR=3.459(95%CI:1.819~6.579)。调整混杂因素后,筛选出3个父源性暴露因素与子代先心病有关联,分别是有害化学物接触、饮酒指数阳性、负性事件阳性,关联强度分别为OR=5.551(95%CI:2.023~15.232)、OR=3.522(95%CI:2.015~6.157)、OR=3.380(95%CI:1.838~6.219);先心病家族史与父亲有害化学物接触以及饮酒指数之间具有正相加交互作用,调整混杂因素前后,家族史与化学物接触的RERI为8.465、8.991,AP(AB)为34.56%、35.67%,AP*(AB)为36.29%、37.48%;与饮酒指数之间的RERI为7.113、7.832,AP(AB)为30.18%、32.07%,AP*(AB)为33.17%、33.89%。结论父源性危险因素可增加子代先心病发生的风险并与家族史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光临  江虹  潘任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183-5185
目的:对胎儿期、围产期先心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相关可疑危险因素,为先心病的病因学研究和制定一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深圳市2009年在44家产科医院分娩(或引产)的从怀孕开始到产后7天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418例为病例组,选择同医院出生的、受孕时间相差3个月内的、无出生缺陷的健康活产儿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年龄(OR=1.06,95%CI:1.01~1.17)、孕前体质指数(OR=1.01,95%CI:1.01~1.18)、饮茶情况(OR=1.78,95%CI:1.12~2.83)均是先心病的危险因素,而孕早期摄入肉类是先心病的保护因素(OR=0.58,95%CI:0.38~0.88)。结论: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讨先心病的危险因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鼓励适龄生育,孕期控制体重、孕早期注意营养等措施减少先心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Risk factors were studied in 801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coming from 105,374 consecutive births of known outcome. The incidence of CHD was 7.60 %o. Diagnosis was performed in 66.5% of the cases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Two-hundred-fifty seven of the cases also had at least one non-cardiac malformation (multiply malformed). Ninety-two cardiac infants (11.47%) had recognized chromosomal and non-chromosomal syndromes. The most frequent non-cardiac malformations were renal, digestive and limb anomalies. For each case a control was studied. The following features were screened: sex ratio, parity and previous pregnancies, parental age, residency, education, ethnic origin, lenght, head circumference and weight at bir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dds ratio valu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risk factors.Weight, 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at birth of cardiac infants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controls. The weight of placenta was also lower than in controls. The pregnancy with CHD was more often complicated by hydramnios and threatened abortions, except in infants with isolated CHD. Oliogoamnios was more frequent in pregnancies producing multiply malformed infants and those with recognized syndromes with CHD. One out of four children with CHD had an extracardiac malformation, which is ten times the rate of incidence of malformation in our population.The incidence of CHD in first degree relatives of these infants was 3.0%. These first degree relatives also had more non-cardiac malformations than did those of the controls.Corresponding autho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广西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及其特点,评估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围产儿预后的主要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广西地区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围产儿孕妇的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围产儿预后的影响,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预后风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 - 2015年新生儿总数为431.5万,先天性心脏病围产儿发生率为0.17%,总体生存率为63.2%,其中孕妇妊娠年龄(OR = 1.229,95%CI:0.948~1.595; OR = 1.61,95%CI:1.202~2.157)、分娩次数(OR = 0.398,95%CI:0.354~0.446; OR = 0.639,95%CI: 0.403~1.013)、分娩季度(OR = 1.395,95%CI:1.209~1.611; OR = 1.206,95%CI: 1.045~1.392; OR = 1.131,95%CI: 0.981~1.305)、文化水平(OR = 0.42,95%CI:0.377~0.457)、胎数(OR = 0.345,95%CI:0.261~0.456)、妊娠期发烧(OR = 3.264,95%CI:1.648~6.466)、糖尿病(OR = 0.045,95%CI:0.016~0.121)、缺陷儿史(OR = 3.131,95%CI:1.791~5.471)均为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广西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围产儿发生率及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总体生存率仍然较低,孕妇年龄、分娩次数、分娩季度、文化水平、胎数、妊娠期发烧、糖尿病、缺陷儿史均为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医疗机构需开展相关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早期干预提高CHD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流感染以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降低其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心脏病治疗中心收治的617例实施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研究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617例心脏手术患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其中12例患儿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94%;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时间≤7d的3例占25.00%、8~15d的7例占58.33%、≥15d的2例占16.67%;共检出21株病原菌,检出革兰阴性菌12株占57.14%,革兰阳性菌检出9株占42.86%,其中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前3位。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指导手册,积极主动对患儿实施预防感染的各项措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庆三峡库区环境因素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影响,为先天性心脏病人群干预及其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重庆市病残儿医学鉴定平台,收集、回访、调查、整理三峡库区所属区、县5645例病残儿医学鉴定中筛选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319例,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与库区环境因素之关系。结果:相关的危险因素顺位一是孕早期接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二是呼吸道感染与不慎用药史;三是接触皮鞋制造、印染、油漆、涂料、家具、化工原料如苯和铅等;四是不良生活习俗,如嗜烟、酒及长期食用经农药、生长激素、防腐剂等污染的食品、蔬菜、水果、肉类;五是孕妇自身疾病以及不良流产、高龄妊娠等;六是遗传因素,若父母之一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子女的再发风险增加。结论:母亲在孕前、孕早期/长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可明显增加儿童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加强孕早期保健、防护,重视产前健康检查,对预防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危险因素,为先心病的预防及胎儿期筛查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所有募集对象无论是否有指征,均由当地经培训的超声检查人员在妊娠20~26周分别进行1次胎儿B超和1次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新生儿期进行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建立围生保健册。检出先心病患儿的75例孕产妇为病例组,未检出先心病患儿的孕产妇3907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围生期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结果先心病总的患病率为18.7‰,胎儿期先心病检出率为2.5‰;两组先心病家族史,高危年龄,发热,糖尿病史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高危年龄,孕早期发热,先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等因素作为高危因素进行胎儿期先心病筛查,不能提高人群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该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国内12篇(累计病例3436例,对照3976例)关于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齐性检验结果采用计算各危险因素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 单因素合并OR值分别为:母孕期受精神刺激(4.55)、母孕早期有感冒病史(3.18)、孕前接触有毒化合物(3.19)、孕期接触农药(4.85)、孕期有负性生活事件(5.39);多因素合并OR值分别为:母孕期受精神刺激(4.08)、孕期接触有毒化合物(3.54)、母孕期感冒发热(5.00).结论 目前影响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为母孕期受精神刺激、母孕早期有感冒病史或发热、孕前或孕期接触有毒化合物、孕期接触农药和孕期有负性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方法 对根据超声心动检查结果确诊并分类的72例新生儿期先心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非青紫型先心病占75.0%(54/72),青紫型占25.0%(18/72);主要临床表现为青紫66.7%(48/72)、心脏杂音63.9%(46/72)及气促61.1%(44/72);其中合并心衰16.7%(12/72),并发其他系统畸形8.3%(6/72);胸片及心电图异常分别为59.7%(43/72)及62.5%(15/24);86.1%(62/72)好转出院;6.9%(5/72)早期转院手术;6.9%(5/72)放弃治疗。 结论 对可疑病例及时作超声心动检查有利于新生儿期先心病的早期诊断;及早诊治并根据病情适时手术可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生后在产科留观期间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方法在产科出院前诊断CHD的患儿为诊断组,共有31例,正常婴儿出院后、因各种疾病在新生儿病房再入院后诊断CHD的患儿为未诊断组,共有25例。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CHD以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最为多见,占82.1%(46/56)。未诊断组产科住院时间(35.6±25.4)h,显著短于诊断组(73.9±43.7)h,差异有显著性(t =4.105,P<0.05)。诊断组CHD诊断的最高峰期为生后49~72 h,而未诊断组84.0%(21/ 25)新生儿在生后48 h内已经出院。未诊断组有3例伴有心外畸形而未做心脏彩超检查,4例曾做胎儿心脏超声,提示正常。未诊断组再人院后4例发生心力衰竭或合并肺部感染,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在产科观察期间,部分新生儿CHD、甚至是严重CHD难以早期诊断。产科观察时间过短,可能与新生儿CHD难以及时诊断有关。此外,还需探索其它方法如经皮氧饱和度的筛查,以助早期诊断严重CHD并改善新生儿CHD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