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海波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853-1855
目的: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妇女263例,其中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67例(腹腔镜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96例(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及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结果:腹腔镜组子宫肌瘤类型主要为浆膜下肌瘤,开腹组主要为肌壁间子宫肌瘤,两组肌瘤类型不同(P<0.05);最大子宫肌瘤直径开腹组为(9.0±5.3)cm,腹腔镜组(7.4±3.7)cm,开腹组大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剔除子宫肌瘤数目为(6.8±3.5)个,腹腔镜组(3.2±1.6)个,开腹组明显多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出血量为(122.6±20.9)ml,腹腔镜组为(83.2±19.8)ml,开腹组的出血量明显多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手术时间为(87.6±40.3)min,腹腔镜组(72.5±30.2)min;开腹组住院时间为(7.7±2.1)天,腹腔镜组(4.4±2.5)天,开腹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术后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肌瘤残留、复发率、妊娠率均较为相近,但腹腔镜组的围术期状况明显优于开腹组。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尚云  陈秀芹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8):2854-285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12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腹腔镜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开腹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肌瘤大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开腹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3.
徐红丽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819-5821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线圈套扎子宫肌瘤瘤底部或子宫峡部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60例子宫肌瘤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随机分为腹腔镜套扎和腹腔镜常规缝合2组,每组各80例,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镜套扎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腹腔镜缝合组(P<0.01),套扎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缝合组(P<0.01);两组剔除子宫肌瘤数日、子宫肌瘤大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多发肌瘤、肌壁间肌瘤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多于子宫阔韧带肌瘤及子宫浆膜下肌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自制线圈套扎法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简便,安全可行,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05年5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9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单发肌瘤71例,多发性肌瘤22例;肌瘤直径为0.2~14cm;手术缝扎止血21例,其余采用套扎止血和电凝止血;手术时间40~300min,平均(100.54±47.35)min;术中出血量5~600ml,平均(68.28±111.39)ml;术后住院时间4~13d,平均(7.49±1.95)d;无明显并发症。单发肌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多发肌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壁间深部肌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前壁、后壁肌瘤组(P均<0.01)。后壁肌瘤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前壁肌瘤组(P<0.01),而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肌瘤直径≥6cm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肌瘤直径<6cm组(P<0.05),而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是有效地保留子宫的手术方法;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主要与肌瘤生长部位及其大小有关。术者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巧和合理选择适应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传统开腹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分成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35例,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肌瘤直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术后3个月随访总有效率,观察切口感染、术后疼痛、术后发热及肌瘤复发率等安全性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肌瘤直径与开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优于开腹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随访总有效率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14%vs 94.29%,P>0.05);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腹腔镜组术后疼痛、术后发热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肌瘤复发率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6%vs5.71%,P>0.05)。结论腹腔镜剔除术与开腹术均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前者具有一定的优势,可缩短整个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开腹、阴式、腹腔镜下3种途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42例(开腹组)、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26例(阴式组)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5例(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组手术时间最短(84.2±29.8min),开腹组次之(102.7±30.8min),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最长(129.6±39.7min),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阴式组最少(122.3±44.1ml),与开腹组、腹腔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最大直径开腹组最大(8.0±2.8cm),与腹腔镜组、阴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阴式组最短(21.0±4.8h),腹腔镜组次之(24.4±5.1h),开腹组时间最长(30.5±4.7h),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开腹组时间最长(7.5±1.1d),与阴式组、腹腔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范围更广,3种术式不能完全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458-3459
[目的]研究腹腔镜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和优点。[方法]选取39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2组。对照组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研究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并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时不同大小、数目子宫肌瘤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影响。[结果]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越多、越大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方面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子宫肌瘤妇女微创剔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妇女微创剔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份来十堰市太和医院救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将所选的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即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下给予腹腔镜肌瘤剔除术,开腹组患者给予开腹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 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肌瘤剔除术患者(t值分别为2.451、2.631、2.042、2.185,均P<0.05).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肌瘤剔除术患者(x2=5.613,P<0.05).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肌瘤剔除术的患者(t=1.993,P<0.05);而术后6个月后患者的肌瘤残留率及复发率均略高于开腹组患者,但无统计学的差异(x2值分别为1.422、2.021,均P>0.05).结论 微创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开始下床和术后排气时间早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金钰铌  张学军  许静  候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506-3507
目的:比较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A组80例)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组(B组80例),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A组多于B组(P<0.05),手术剔除的子宫平滑肌瘤个数A组多于B组,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未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式要在术前认真分析,为术后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合腹壁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myomectomy,LAM)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2013年金堂纺织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60例,LAM组80例,行腹腔镜结合腹壁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8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LAM组(82.73±15.27)min少于LM组(133.43±17.56)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LAM组(95.10±30.16)mL少于LM组(137.37±28.95)mL(P0.05);两组术后3 d平均体温、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M与LM均是成熟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式,但LAM可简化缝合操作,对瘤体较大缝合较多的子宫肌瘤剔除较为有利;术中触摸可最大限度发现肌瘤,降低肌瘤复发率,更适合腹腔镜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6年3月于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42例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50例的临床资料,针对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82.12±37.90)min,与经腹组(88.36±20.75)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75.11±42.08)ml,明显少于经腹组(99.58±35.70)ml,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1±0.7)天、肛门排气时间(7.90±2.42)h及术后住院日(4.5±1.3)天均较经腹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8±1.3)天、肛门排气时间(36.41±10.22)h及术后住院日(7.0±2.4)天缩短,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微创性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巨大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同时对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优劣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3例有子宫肌瘤切除指征,直径≥10cm肌瘤患者,采用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及配套设备,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肌瘤重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88±11)min,术中出血量(743±251)ml,子宫肌瘤重量(320±80)g,排气时间(1.5±0.5)d,手术后3d均出院。结论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手术时间短、缝合可靠的优点,特别适合在巨大肌瘤切除术中使用。但手术出血的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经腹腔镜辅助及开腹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辅助组术后使用止痛剂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生活恢复自理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年内复发率大致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戴红  王庆一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4):3441-3443
目的:探讨和比较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两种缝合方式的疗效。方法:对215例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两种不同缝合方式进行比较和疗效总结分析。结果:21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单层间断内翻缝合子宫术式(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62.37±21.65)min,较双层间断全层缝合术式(对照组)的(88.64±37.14)min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5.32±21.73)ml,较对照组(79.62±38.49)ml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单层间断缝合子宫的方法能有效止血,是一种有价值的创意性缝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席秀荣 《现代保健》2011,(11):10-12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0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n=127)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组,n=94)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组微创手术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后病率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开腹组,而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剖腹手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辅助腹壁小切口切除子宫肌瘤的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剑婷  张秀枝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798-2799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腹壁小切口切除子宫肌壁间肌瘤的疗效。方法:对13例较大的子宫肌壁间肌瘤,于腹腔镜下剔除,经腹壁小切口缝合子宫切口,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并随机抽取经腹切除子宫肌瘤21例,腹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19例作对照。结果:13例患者均不需中转开腹(大切口),平均手术时间为(102.53±10.87)m in,明显短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58.2±13.74)m in(P<0.05);术中出血量为(50.82±2.16)m l,较经腹和单纯腹腔镜下切除明显减少(P<0.05),无发生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既能达到开腹手术缝合子宫的质量标准,避免了腹腔镜下缝合子宫因操作困难、术中出血多、缝合不严密而造成术后出血、子宫裂开等弊端,又保留了腹腔镜下手术的所有优点,是一种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位肌瘤粉碎法在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行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原位粉碎组(94例)和常规剔除组(95例),并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原位粉碎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剔除组[(98.20±40.70)min比(129.20±68.50)min,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剔除组[(113.40±38.30)ml比(168.90±61.70)ml,P<0.01];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发生皮下血肿1例,无其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采用原位肌瘤粉碎法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经阴道与经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扬州友好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96例,其中观察组46例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50例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住院花费、术后情况、肌瘤复发率及肌瘤残留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及镇痛剂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剔除的肌瘤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子宫肌瘤复发率、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剔除的肌瘤数多,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创伤小,粘连发生率低。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子宫肌瘤的数目、大小及手术者的经验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