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放射性脑损伤是胶质瘤放疗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和常规影像学表现与胶质瘤放疗后复发极其相似。由于两者的临床病程、治疗手段及预后不同,因此及时明确诊断胶质瘤复发抑或放射性脑损伤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十分重要。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目前临  相似文献   

2.
胶质瘤X-刀治疗后放射性坏死貌似肿瘤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刀治疗胶质瘤后放射性坏死貌似肿瘤复发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胶质瘤而首选X-刀治疗后疑似肿瘤复发再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为放射性坏死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结果7例病人均在X-刀治疗后半年内.平均4.3个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加重,影像学(CT、MRI)特征表现为病灶范围扩大,病灶无明显增强及占位表现;手术切除病灶后病理报告为坏死组织,未发现肿瘤细胞。结论X-刀治疗半年内出现的颅内压(ICP)增高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可能为延迟性放射性坏死,极易与胶质瘤复发混淆,应根据影像学特点加以鉴别,鉴别困难时,应先行保守治疗.无效时方可手术治疗,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神经损害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鞍区生殖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我科收治的3例鞍区生殖细胞瘤诊治情况,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行开颅手术,病理确诊,1例通过试验性放疗确定,均行放化疗,随访6~30个月,症状改善明显,MRI示病灶消失,无复发.结论 鞍区生殖细胞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并以尿崩为首发症状,需与鞍区其他肿瘤鉴别,该病对放疗高度敏感,对怀疑本病的患者可行试验性放疗,证实后综合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4年至2004年在我院诊治的8例脑胶质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经综合治疗,本组早期临床症状改善者7例,病情恶化1例。生存期至今最短9月,最长大于8年。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和MRI等相关检查,对脑胶质瘤病作出早期诊断,并综合利用手术、化疗和放疗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至2007年经手术治疗的3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儿的病理病因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手术结果。结果囊肿壁全切除27例,大部切除9例;无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0月~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蛛网膜囊肿,充分建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的交通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对于TB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传统的实验室检测很少发挥作用。外泌体作为细胞分泌的囊泡,含有大量亲代细胞的信息物质,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其穿过血脑屏障(BBB)的能力,外泌体用于TBI的诊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当前用于TBI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康复训练和有限的自发功能恢复,尚无明确有效药物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外泌体能够调节TBI后炎症,促进神经、血管再生和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从而改善TBI预后。该文旨在对外泌体应用于TBI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胚胎肝细胞对脑组织辐射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24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后2组大鼠行一次性全脑照射20GyX线制备脑辐射损伤模型,造模后1、7、14、21 d治疗组大鼠后尾静脉注射雄性大鼠胚胎肝细胞1 mL(3×106个/mL),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每次输注后12h取各组大鼠血清,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造模28 d后处死大鼠,RT-PCR检测治疗组大鼠脑组织Y染色体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区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造模后1、7、14、21、28 d,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血清SOD水平较低,而MDA、TNFα、IL-1和IL6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SOD水平较高,而MDA、TNFα、IL-1和IL6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脑组织有Y染色体mRNA表达;HE染色显示治疗组大鼠海马区虽可见凋亡状态的尼氏小体,但大脑皮质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增厚,可见再生的海马神经元.结论 胚胎肝细胞能够修复脑组织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诊治探讨(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病因及其诊治经验。方法总结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8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13例,8例视力恢复至伤前水平,4例入院时眼睛已经失明,术后未见好转,1例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效果不佳;5例保守治疗,其中4例效果良好,1例入院时双眼失明,治疗后未见好转。结论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视神经管骨折直接损伤视神经,治疗要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  相似文献   

9.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is a common occurr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n estimated incidence exceeding 1 million injuries per year. Cognitive, emotional, behavioral, and physical impairments are common sequelae of TBI and may, in a significant minority of patients, persist well into the late period following injury. The etiology of these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mild TBI is controversial, with hypotheses of postconcussive symptom formation variously ascribing greater or lesser weight to neural damage, pre- and/or post-injury psychological or psychiatric factors, somatization, malingering,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se. Some of these hypotheses reflect biases common to medicolegal or compensation-related contexts, whereas others are derived from recent neuroimag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 Studies of the latter sort suggest that many of the typical postconcussive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neurobiological dysfunction in one or more area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hether these symptoms constitute a postconcussive syndrome per se is debatable. Instead, it may be more accurate to describe them as commonly co-occurring symptoms rather than as a syndromal sequela of TBI. The present review addresses these issues including the epidemiology and course of recovery from mild TBI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postconcussive syndrome.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post-concussive symptoms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07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方法,总结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经验以及疗效。结果预后按格拉斯哥结果评分法(GOS评分),恢复良好70例(33.8%),轻残42例(20.2%),重残29例(14%),植物生存10例(4.8%),死亡56例(27.2%)。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判断伤情,合理把握抢救顺序,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重视术后的综合治疗,则可提高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理 ,寻找其早期的诊断方法及全程诊疗措施。方法 :对 8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微循环障碍、血管损伤、脑血管痉挛、颅高压等有关 ,以上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早期诊断的关键在于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复查颅脑 CT。治疗须兼顾脑外伤、脑梗死 ,予以治疗原发伤 ;开颅减压 ;早期行脑保护 ;改善微循环。稳定期中用血管扩张剂 ,2周后溶栓及康复治疗。结论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临床仔细观察 ,及时复查颅脑 CT可早期诊断 ,而全面细致 ,及时有力的治疗方案可大大提高其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骨瓣减压术(DC)对重度颅脑损伤(STBI)的治疗价值.方法 纳入132例STBI患者,分两组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或常规骨瓣开颅,每组各66人.随访6个月,首要结局评价指标为临床疗效,次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6个月时,大骨瓣减压术组死亡10例(15.2%)、长期昏迷2例(3.0%)、重等残疾13例(19.7%)、中等残疾6例(9.1%)、良好35例(53.0%);常规骨瓣开颅组分别为14例(21.2%)、4例(6.1%)、20例(30.3%)、18例(27.3%)、10例(15.2%).大骨瓣减压术组疗效好于常规骨瓣开颅组(,=37.998,P=0.000).6个月内,大骨瓣减压术组发生急性脑膨出7例(10.6%)、迟发性血肿5例(7.6%)、外伤癫痫6例(9.1%)、颅内感染3例(4.5%)、切口脑脊液漏3例(4.5%),总共并发症24例(36.4%);常规骨瓣开颅组分别为20例(30.3%)、5例(7.6%)、7例(10.6%)、2例(3.0%)、2例(3.0%)和36例(54.5%).大骨瓣减压术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常规骨瓣开颅组(x2=4.400,P=0.036).经多因素凋整后,大骨瓣减压术疗效良好的机会是常规骨瓣开颅的2.173倍(p=0.011).结论 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预后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验组)血清IMA、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并检测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MA。结果实验组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清IMA、cTnI、MYO、CK-MB阳性率分别为78.84%、53.85%、32.69%、30.77%,I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TnI、MYO、CK—MB的阳性率(P〈0.01)。GCS6-8分组、4-5分组、3分组的ACB值分别为(67.21±5.96)U/ml、(52.85±5.13)U/ml、(40.78±4.85)U/ml,三组间ACB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差(GOS评分4~5分)患者血清IMA水平显著低于预后好患者(GOS评分1~3分,P〈0.01)。结论IMA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检测IMA有助于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骨折52例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骨折的漏诊原因及预防对策. 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佛冈县人民医院救治的339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骨折患者中的52例骨折漏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接诊医师资历与骨折漏诊的关系,以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漏诊与未漏诊的患者疗效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漏诊原因及提出预防对策. 结果52例患者中有56处骨折漏诊,其中脊柱骨折18例,骨盆骨折11例,四肢骨折23例.接诊医师资历与骨折漏诊率有关,接诊医师为住院医师的漏诊率明显高于主治医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骨折患者漏诊后的疗效明显低于未漏诊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严格规范的体格检查,及时行X线摄片或CT检查,尽早做出正确的病情诊断,合理选择骨折的手术时机,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脑创伤后人脑皮层差异蛋白质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不同程度脑创伤后的人脑皮层蛋白质组表达变化的情况。方法将临床标本以GCS评分分为中度和重度损伤组,提取脑挫伤部位皮层的总蛋白。通过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应用胶内酶切、生物质谱,鉴定由图像分析软件所得出的具有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结果通过比较,目前已发现12个蛋白质点,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变化。在已鉴定出的蛋白点中,属于10种蛋白质。依其功能可分为:细胞骨架、代谢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功能未知等几类。在重伤组中,一共有9个蛋白点、6种蛋白表达上调(α-烯醇化酶、磷酸丙糖异构酶、5’磷酸吡哆醇氧化酶、crtstalin、stathmin-1、NP25);中度损伤组3个蛋白点、4种蛋白表达上调(谷氨酰胺S转移酶、5’3’核苷酸酶、HSPC108、proapolipoprotein)。结论外伤后,神经系统由于受伤程度的不同,蛋白表达水平会发生变化。原发性脑创伤的损伤程度不同将产生神经系统病生理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