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的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三者的关系。[方法]根据孕前体重指数,按百分位法,将106例双胎孕妇分成3组:BMI<18kg/m2的为低BMI组(23例),BMI18~23kg/m2的为正常BMI组(63例);BMI>23kg/m2的为高BMI组(20例)。统计3组孕妇孕期体重及体重增加的程度,并分析其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另将孕妇按新生儿体重之和≥5.0kg和<5.0k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孕前BMI。[结果]3组孕期体重增加分别为15.23±5.62kg,20.16±4.54kg,10.18±4.75kg,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双胎新生儿体重之和<5.0kg的孕妇组孕前BMI为17.76±1.14kg/m2,≥5.0kg组孕前BMI为22.00±3.23kg/m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期体重增加程度、新生儿体重与双胎孕妇的孕前BMI有关;孕前BMI<19kg/m2的双胎孕妇出现低出生体重儿的可能性大,应重视双胎孕妇体质指数,指导双胎孕妇保持适当的BMI。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42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 18.5~25.0 kg/m2)、超重和肥胖组(BMI>25.0 kg...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其孕期增长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双胎妊娠产妇333例,根据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 18.5 kg/m2)64例、正常BMI组(BMI 18.5 ~25.0 kg/m2)221例、高BMI组(BMI >25.0 kg/m2)48例.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孕前BMI及其孕期增长与妊娠结局、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高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低BMI组和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正常BMI组(P<0.05).3组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期糖尿病组孕期与无妊娠期糖尿病组BMI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子痫前期组孕期BMI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无子痫前期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产妇孕期BMI增长呈正相关性(r=0.178,P<0.001).正常BMI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00 ~3 999 g的比例明显大于低BMI组(P<0.05),但与高B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孕妇的孕前BMI、孕期BMI增长与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婴儿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收集的491对母婴 资料,按母亲孕前BMI分为孕前低BMI组(BMI<18.5 kg/m2,n=93)、孕前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 n=326)和孕前高BMI组(BMI≥24.0 kg/m2,n=72)。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位数百分比法对3组婴儿的体格发育 和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高BMI组的婴儿体质量均高于正常BMI组及低BMI组(F=3.958,P=0.020)。低BMI组婴 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随月龄呈下降趋势(χ2=5.611,P=0.018);高BMI组和正常BMI组婴儿超重肥胖率随月龄呈下降趋势 (χ2=18.773,53.248,均P<0.001)。低BMI组婴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高BMI组婴儿超重及肥胖发生率较高。结论: 孕前BMI与婴儿发育状况有关,BMI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婴儿体质量和营养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妇女 孕前知识的普及,使其孕前BMI处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增加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69例产妇资料,均为初产、单胎妊娠,年龄25~34岁,孕前体重指数(BMI)为(18.5~23.9)kg/m2.将孕期增加体重分为三组:A组(体重增加≤9 kg,n=60)、B组[体重增加(9~18)kg,n=305]和C组(体重增加≥18 kg,n=45).记录每例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B组和C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是(2993.43 ± 348.70)g、(3161.68 ± 464.56)g和(3330.82 ± 415.8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孕期增加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早中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于我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623名,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4kg/m~2)和超重组(BMI≥24kg/m~2)。监测各组患者孕前、孕早中期体重增长及GDM发病率。结果:超重组GDM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体重组(均P<0.05),各组内GDM与非GDM孕妇的孕早中期体重增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孕晚期体重增长与GDM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孕妇的孕早中期体重增长为12kg、10kg和7kg时,GDM暴露风险(OR)值分别为1.521、1.926和1.550。结论:加强孕前及孕早中期体重管理,有助于降低GDM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单胎孕妇适宜的孕前BMI分类和孕期增重范围。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住院的的16 977名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2/3的孕妇数据(11 323例)进行参考值范围的计算,另外1/3的孕妇(5 654例)用作参考值范围的评估。以具有良好妊娠结局孕妇的孕前BMI的第25和第75百分位数作为分类的临界点,将孕前BMI进行分类。对不同BMI分类的孕妇,使用百分位数法计算适宜的孕期增重范围,并比较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结果孕前BMI<19.2 kg/m2为孕前低体重,19.2≤BMI≤22.9 kg/m2为孕前正常体重,BMI>22.9 kg/m2为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以及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孕期适宜增重为12.0~17.0、11.5~17.0和10.6~16.0 kg。结论本研究推荐孕前BMI为19.2~22.9 kg/m2作为正常体重,对应的孕期增重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更适合我国孕产妇情况,可为临床医生对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观察1530例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孕前BMI及孕期BMI△不同组别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 超重肥胖组及孕期BMI△≥6 kg/m2时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 kg/m2组(P<0.05),消瘦组及BMI△<4 kg/m2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kg/m2组(P<0.05).结论 孕前BMI及孕期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直接关系,要重视孕期体重增加的情况,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舒铭铭  潘兴强  张婧  洪菱  庄文明 《浙江医学》2022,44(4):370-373,379
目的 探讨孕前BMI轻度偏低与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行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孕前BMI轻度偏低组(18.5 kg/m2≤BMI<19.8 kg/m2)和孕前BMI适宜组(19.8 kg/m2≤BMI<24 kg/m2),观察其在分娩时新生...  相似文献   

11.
孕妇体重与出生婴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0例孕妇的孕前体重及其中1905例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母孕前体重过重者其新生儿平均体重大于其他组(P<0.01);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另母孕期体重过增者占全组的72.3%,其新生儿平均体重亦大于其它组,巨大儿发生率也高(P<0.05)。胎儿体重是决定分娩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难产率高达46%,尤以过重组与过增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为了优生,降低母婴并发症,孕期注意适当的营养和体重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以900例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妊娠女性作为受试对象,依据孕前的体质量指数(BMI)的不同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孕期体质量增加的不同,将孕妇分为:<15 kg组、15~20 kg组和>20 kg组.观察孕前不同BMI和体质量增加的不同程度对产妇最终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3组孕妇顺产率依次降低,剖宫产率依次升高(P<0.01).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升高,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呈升高趋势(P<0.01).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检出率依次升高(P<0.01);肥胖组孕妇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逐渐升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出血检出率逐渐升高(P<0.01).结论: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病风险,亦可显著增加剖宫产率、巨大胎儿率、不良妊娠结局如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双绒双胎妊娠孕妇最佳的孕期体质量增加值(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方法: 把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分为良好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再根据孕前BMI进行分层:低体质量(BMI<18.5 kg/m2)、正常(18.5≤BMI<24.0 kg/m2)、超重(24.0≤BMI<28.0 kg/m2)、肥胖(BMI≥28.0 kg/m2)。本课题组用2种方法确定孕期体质量增加的最佳范围。第一种方法是基于统计的方法:通过四分位法获得良好结局组不同BMI中GWG的范围以得到最佳GWG范围。第二种方法是基于结果的方法,计算出孕期体质量增加率(gestational weight gain rate,GWGR),通过比较在最佳GWGR之内和最佳GWGR之外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以验证最佳GWG的合理性。结果: 本研究计算得到的最佳GWG低于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推荐的GWG。除肥胖组外,其他3个BMI组孕期增重在最佳GWG范围内的孕期并发症发病率均低于最佳GWG范围外的孕妇。GWGR不足会增加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GWGR增加过多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的风险。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西南地区双绒双胎妊娠最佳GWG建议(低体质量为16.0~21.0 kg,正常为14.5~21.0 kg,超重为13.0~20.0 kg),肥胖组由于样本量的限制而不做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血清辅酶Q10(CoQ10)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的关联性,阐明CoQ10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40例孕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孕妇血清CoQ10水平。根据新生儿体质量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和巨大儿组,记录新生儿母亲血清CoQ10水平。根据产检妇女血清CoQ10第75百分位数分为CoQ10 ≥ 0.85μmol·L-1组和CoQ10<0.85μmol·L-1组,记录2组新生儿体质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孕妇血清CoQ10与新生儿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正常体质量组(0.91μmol·L-1±0.41μmol·L-1)和低体质量组(0.88μmol·L-1±0.38μmol·L-1)孕妇血清CoQ10水平高于巨大儿组(0.64μmol·-1±0.23μ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P<0.05;t=7.25,P<0.05);孕妇血清CoQ10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r=-0.17,P=0.00)。CoQ10 ≥ 0.85μmol·L-1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209.08g±320.15g)低于CoQ10<0.85μmol·L-1组(3823.81g±189.0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晚期CoQ10水平和平均孕期CoQ10水平是影响新生儿体质量的因素(P<0.05或P<0.01);孕早期、孕晚期CoQ10水平和平均孕期CoQ10水平是影响新生儿体质量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妊娠妇女血清CoQ10水平对其新生儿体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期个体化营养指导对孕妇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正规产检的单胎孕妇1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79例)和对照组(97例);研究组产妇在孕期由专业营养师进行1~4次个体化营养指导,对照组仅按常规进行产检。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孕前体质量58.91±7.47kg vs 56.45±6.10kg和孕前体质量指数22.02±2.43 vs 21.63±2.41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体质量增加分别为13.58±5.28kg和13.99±3.41kg,(P=0.528);研究组孕前体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前者孕期体质量指数的增加5.34±1.25高于后者5.07±1.97,差异显著(P=0.001);两组对象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剖宫产率无显著差异,而巨大儿(14.4% vs 5.1%)、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5.2% vs 0%)及早产(13.4% vs 3.8%)的比例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差异显著。结论 孕期给予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对改善妊娠结局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前肥胖/超重女性的孕期管理模式及胎盘因子改变。方法 收集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 kg/m2的149例单胎孕妇。分为饮食指导组及常规产检组,取同期孕前BMI正常的590例孕妇作为对照,比较分娩结局,随后检测不同孕前BMI孕妇胎盘中补体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 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6,CTRP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表达。结果 饮食指导后的肥胖/超重孕妇的孕期增重、产后出血、难产率均显著降低,但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剖宫产率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率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前肥胖/超重孕妇胎盘中CTRP6及TNF-α的表达高于孕前BMI正常/低体质量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者CTRP6的表达升高。结论 孕期有效饮食控制可减少肥胖/超重孕妇孕期增重,但未能降低新生儿体质量,考虑孕前体质量对母儿影响更大。CTRP6可能参与孕前肥胖女性的脂肪炎性反应及血糖代谢,进而对子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I is primarily produced by the liver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growth hormone, and has systemic growth effects. Placental growth hormone in maternal circulation increases from early pregnancy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ment in maternal serum IGF-I.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maternal serum IGF-I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maternal anthropometry, including body weight (BW) and body mass index (BMI).MethodsWe obtained 332 blood samples from 114 expectant mothers at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s (Gas) without adverse medical history. Serum IGF-I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immunoradiometric assa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continuous variables and t test for comparisons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were used to test for significance.ResultsMaternal serum IGF-I during pregnanc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not only to GA (p < 0.001, r = 0.358), but also to maternal BW (p = 0.001, r = 0.202), and maternal BMI (p < 0.001, r = 0.263). The mean maternal IGF-I was highest in the third trimester [1st vs. 2nd, p < 0.00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70.17 to ?28.22; 1st vs. 3rd, p < 0.001, 95% CI = ?138.02 to ?76.94; 1st vs. 3rd, p < 0.001, 95% CI = ?88.86 to ?27.71].ConclusionMaternal serum IGF-I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GA, maternal BW, and BMI during pregnancy.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流动人群中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及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美国医学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 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妇孕期增重指南为标准,分析1 151例孕妇(流动人口302例,非流动人口849例)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及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结果:非流动人群与流动人群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流动人群孕妇中,不同孕前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30,P=0.119),流动人群中孕妇孕前为消瘦、肥胖及超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者均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74,P<0.01);非流动人群孕妇中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增重过多者生产巨大儿的几率较高,孕前消瘦、孕期增重不足者生产低体重儿的几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人口孕妇中,仅有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增重过多者生产巨大儿的几率较高;增重不足者生产低体重儿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流动人群中,孕期增重不合理者较多,非流动人群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影响新生儿体重,流动人群孕妇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年3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4112例孕产妇,对其中的237例ICP患者的血清苷胆酸浓度、孕龄、胎儿体重、围产儿宫内窘迫、窒息及死亡等,与同期分娩的非ICP孕妇(3875例)的围产儿结局进行了比较。结果ICP发病率约为5.75%。ICP组平均孕龄和出生体重均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的新生儿体重差别主要表现在孕龄37周以上者。双胎和孕龄〈37周者。ICP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除双胎妊娠外,ICP组和非ICP组巨大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ICP组早产儿和足月(≥37周)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P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龄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001。而新生儿体重与孕妇血清的苷胆酸浓度无相关性。同时,ICP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ICP组,分别为77.22%VS46.33%,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51%和0.88%)明显高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ICP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却明显低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死胎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ICP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儿、剖宫产儿增加及新生儿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也可能增加。ICP患者血清苷胆酸水平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影响。出生体重降低和早产率增加可能主要与医源性提前终止妊娠有关。通过有效处理和适时终止妊娠,可能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和死亡的发生并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组自1979年3月至1982年1月对15~28孕周中期妊娠引产之正常孕妇1935例宫底高度、娩出胎儿的身长、体重和足底长度进行了测定,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并和国外资料相比较,提供中国人中期妊娠各孕周胎儿生长发育的正常数据,并就影响胎儿身长、体重差异的因素和正常胎儿生长曲线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