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体质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体质患者的上皮内瘤变的分级及发生风险。结果:不同体质患者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气郁质患者上皮内瘤变发生风险显著升高(P0. 05),其他体质发生风险有上升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 0. 05)。结论:不同的体质容易感染疾病及疾病转归均存在差异,其中气郁质是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谢晶日教授认为气阴两虚、夹瘀夹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从病机出发确立治法,以益气养阴、健脾养胃,疏肝和胃、调理气机,化瘀解毒、清利湿热为基本治法,临床取得显著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北京中医药》2020,(1):31-35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张声生教授认为本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脾胃虚弱为其本源,在此基础上兼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毒邪、久病迁延等病因所造成的气机郁滞、湿痰内蕴、瘀毒交结相关。基于以上病因病机特点,以微观癥积论治本病,治疗上以强健脾胃为先,重视行气开郁、祛痰除湿、驱邪解毒、化瘀通络,并配合抗癌消癥。遣方用药常以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用三七等入络之药,直达病处,关注病证结合,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选用黄连、蒲公英等祛邪解毒之品,并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目标,善用藤梨根、马齿苋等一类具有抗癌作用的"专病专药",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治中焦如衡"的学术思想对脾胃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临床实践,围绕"治中焦如衡"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通过斡旋气机升降、燥湿相济、虚实兼顾、寒温并用等方法,终使中焦恢复平和之态,以期达到延缓病情甚至逆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表,调查14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并观察胃镜下胃黏膜的萎缩程度、不典型增生程度、肠化程度及HP感染情况后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虚性体质(51.1%)高于实性体质(39.7%)和平和体质(9.2%),三组差异性显著(P0.01)。胃黏膜的萎缩程度及肠化程度与阴虚体质和瘀血体质有相关性(P0.05)。不典型增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似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虚性体质居多。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与中医体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自拟复方金果胃康胶囊治疗胃炎-癌转化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上皮内瘤变(GIN)阶段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及上海有机所化学数据库,经文献整理筛选金果胃康胶囊的活性化学成分,并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各成分并预测靶点。借助OMIM、GenCards数据库获取CAG及GIN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PPI)。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KEGG富集分析,获得金果胃康胶囊治疗CAG及GIN的潜在作用通路,利用Cytoscape 3.7.1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运用AutoDuck Vina软件等工具进行核心靶蛋白与重要化合物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金果胃康胶囊中含有70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共251个。金果胃康胶囊治疗CAG和GIN的共有核心成分为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等,共有核心靶点为EGFR、AKT1等,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上皮内瘤变中,共有通路为癌症通路、蛋白多糖肿瘤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的中医症证候总结,进行中医证型分析,分析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门诊和病房CIN患者病例120例,通过填写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建立CIN患者症证候及证型的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CIN以正虚为本,以湿邪、热毒、血瘀为标,正虚邪实,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病变涉及肝、脾、肾三脏;血瘀寓于本病发病的过程。结论通过对120例CIN患者的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规律分析研究,结果为中医辨证治疗对早期预防CIN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胃癌具有高度恶性和不良预后,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胃镜及病理检查,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作为胃癌前病变的重要阶段也逐步受到重视,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对其防治有着独特优势。分析归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伴LGIN的文献,总结出“毒邪”与LGIN的关系及“毒邪”对其的影响,从中药辨证分型解毒、经方解毒治疗及中成药解毒治疗等方面,阐述从“毒”论治LGIN的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为中医药临床防治胃癌前病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和合理干预是预防官颈癌的重要环节。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包括子宫颈不典型增生及子宫颈原位癌,为一组癌前病变的统称[1-2]。CIN的治疗应根据HPV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测、阴道镜活检CIN的诊断级别,明确治疗原则,使治疗规范化[1-2]。CIN的治疗应根据HPV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测、阴道镜活检CIN的诊断级别,明确治疗原则,使治疗规范化[3]。现将近10年来中医治疗CIN的文献综述如下。1中医学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认识宫颈上皮内瘤变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近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呈局限性或广泛的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肌层增厚和固有肌层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假幽门腺化生。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癌前状态之一,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变率约5.4%。现代医学对CAG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不仅能改善其症状,而且能阻断和逆转其癌变。  相似文献   

11.
宋福荣 《新中医》1990,22(4):51-5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在正常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检出率可高达20~50%。一般认为该病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亦有认为该病可能是胃癌的潜伏因素。因此,本病在国内外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病由于病程缓慢,证候多有潜变,病理组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了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运用中医辨证分型后组方施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结果:全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在疗程结束后15d行胃镜及病理活检,1年随访。临床治愈40例,显效42例,有效5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6.9%,无效为23.1%。结论: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不同中医证型与阴道镜RCI评分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CIN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CIN患者进行中医四诊采集,并用同一阴道镜对CIN患者按照RCI评分步骤进行评分,总结CIN的证型分布特点,探讨CIN不同中医证型与阴道镜RC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CIN的三种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虚证占18.8%,湿热证占63.8%,阴虚夹湿证占17.4%;CIN各中医证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证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IN三个中医证型间阴道镜RCI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不同中医证型与阴道镜RCI评分存在正相关(P<0.05,r=0.421)。结论①CIN的证型分布特点:湿热证(占63.8%)为最常见的临床证型,脾虚证次之,阴虚夹湿证最少。②CIN阴道镜RCI评分与CIN不同中医证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体质类型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变大小、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并根据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了方便统计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患者年龄分为≤30岁、31~55岁、55岁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以术前或手术内镜报告为准,病变部位分为胃体、胃窦、胃底、贲门、多发五组,病变大小分为0.5 cm、0.5~1 cm、1 cm三组。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HP情况以术前或手术内镜报告为准,病理级别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两组,萎缩、肠化及HP情况根实际情况分为"阴性""阳性"两组。分别比较以上指标在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分布情况,判断其统计学差异性。同时对以上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配对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患者在辨证类型分布方面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胃络瘀阻证为主,女性患者以脾胃气虚、胃热阴虚证为主。不同年龄段患者其中医辨证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0岁患者辨证类型以脾胃气虚证为主,30~55岁患者辨证类型以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及脾胃气虚证为主,55岁患者则以胃络瘀阻证为主。不同病变部位的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病变以脾胃气虚证为主,胃窦病变以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胃底病变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贲门病变以脾胃虚寒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多发病变则以胃热阴虚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萎缩和非萎缩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萎缩阳性的患者辨证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萎缩阴性的患者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及胃络瘀阻证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胃上皮内瘤变患者其性别与发病部位呈显著相关性,年龄段与HP感染情况、辨证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发病部位与性别、病变大小及HP感染情况具有显著相关性,萎缩情况与辨证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胃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以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胃上皮内瘤变患者体质分型与年龄、病理类型相关,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萎缩情况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长期侵袭而发生的持续性慢性炎症性改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粘膜新生腺体向小肠腺上皮或大肠腺上皮化生,形成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小肠绒毛等。胃粘膜的肠化生用组织化学和酶学方法将其分为4型,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特别是中一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达2.55%-7.4%,缠绵难愈,易复发,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部分患者因此而恐慌、焦虑,因此而增添新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尚无理想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改善CAG患者的症状,延缓、阻止及逆转CAG的发展,防止癌变等方面效果显著。并结合病因给患者以正确的养生指导,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亏损证、气滞血瘀、郁热证5型施治。结果:据此结合辨证分析、综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依次为肝胃气滞证39例,肝胃郁热证6例,脾胃虚弱证31例,脾胃湿热证13例,胃阴不足证12例,胃络瘀血证38例,寒热错杂证7例,心脾两虚证2例,脾肾阳虚证2例。结论:在150例病例中,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