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医食疗在临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疾病与饮食失调关系密切。将中医“食疗”的基本理论作为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引导病人进行饮食调护,具有可实践性、可应用性,深受病人欢迎。实践证明,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则提高疗效,反之,则影响药效。  相似文献   

2.
何健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22,37(1):12-14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有非常丰富的论述,涉及篇章21篇,分别从五味的作用、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配属五脏、五味的饮食禁忌和五味的临床应用等方面予以阐释.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一方面指导日常饮食养生调护,另一方面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中医药理论五味与五行配属的新见解,从文献及临床用药特点多方位进行分析,探究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根源,提出五味指导临床用药多角度的思维方法,并且结合临床实际,阐明五味理论诊治人体相关疾病的思维方法及用药特点,提高五味对临床用药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饮食调护对骨折患者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医学药食同源的理论,采用中医护理"三因制宜""五味调味"等整体观念,对骨折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结果:注重饮食调护,避免饮食禁忌,对骨折患者加快骨痂愈合,提早康复起了确切作用。结论:中医饮食调护对骨折患者的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味最早起源于饮食,而与医学理论相关的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但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五味"理论并未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发生联系,直到寇宗奭开此先河。通过从五味的起源、《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寇宗奭对五味理论的阐释及应用等方面系统论述"五味"理论的发展,反映寇氏运用《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及临床实践阐释药物功效、解释仲景医方之法,此法对金元医家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疾病的过程中 ,饮食得宜可以治病 ,古人把食物也用药性理论进行分类 ,认为食物也有四气五味 ,正确选择食物 ,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尤其是疾病的恢复期 ,常依赖食物的调养以恢复病体。老年病人脾胃薄弱 ,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机体抵抗力低下 ,免疫功能减弱 ,因此 ,老年病人恢复期的饮食调护显得尤为重要。1 因病调护要根据恢复期病人的体质、证候性质 ,有针对性地指导饮食。虚损病人应该食补 ,但在食补时还应根据脾胃功能状况选择不同食物。脾胃虚弱宜用甘淡食物 ,先调脾胃。脾胃未损 ,可直接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黄帝内经》中食疗理论及药膳组方方法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一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二是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相关属性,顺应自然规律,不同时节及不同体质选择不同食材进行调摄;三是若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会造成相应脏腑功能的损伤失调出现病变;四是对于五脏机能失调的相关疾病利用食物的性味进行调养,可治疗和预防疾病进展和复发。结论:饮食养生调摄需顺应自然、规律进食、五味调和、无偏嗜的原则,对五脏机能失调的相关疾病也可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具体属性进行调养,从而治疗和预防疾病再生。  相似文献   

8.
黄桂菊 《四川中医》2008,26(9):120-121
目的:探讨中医饮食与饮食调护在临床实践中的辨证应用.方法:依据脏腑生理特点,从饮食有节,饮宜清淡,调和五味,饮食要随和,饮食宜忌几方面浅议正确选择食物.结果: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不同,决定选用的食物也不同.结论:中医饮食调护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味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组方遣药等方面得到了不同时代医家的广泛使用和发展。现代医学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方法较为集中,但缺乏宏观性和整体性,因此,文章通过探讨目前对中药五味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并结合当下现代医学研究的多维度、多学科、多平台、动态过程的特点,拟为五味理论后续的研究思路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阐述中药传统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工具[1]。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五味药性理论经常产生的一些相关疑难与困惑加以阐释分析,以图对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2.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医药学核心内容,表征中药成分群的特征性质,用于指导临床。但五味怎样表征众多成分群、药材划分五味的标准,以及五味归五脏等科学问题仍未解释清楚。分析总结了中药五味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以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解析中药五味:人与中药都是生物超分子体,中药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聚集体,经口服或注射后必然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脏器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特异性的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五味归五脏现象。因此,通过对中药五味体内外各成分群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作用规律及其网络药理学的定性定量研究,建立"中药成分群-味蕾超分子孔穴结构-经络脏腑孔穴"关联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中药五味。超分子化学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必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常见甘味中药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丛宇  曹世杰  邱峰  齐学洁  康宁 《中草药》2022,53(11):3531-3537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研究发现五味中药中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应用频率最高。在中药五味理论中,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的功效,符合“滋阴”“健脾”的糖尿病中医治则。综合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与调节糖脂代谢、保护胰岛组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机体炎症因子、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有关,以期丰富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科学内涵,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有大量关于饮食的论述,以人和自然的密切关系为基本出发点,以食物的四气五味为中心,把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具体贯穿到生理、病理、药理、治疗、调护和预防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对后世的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7.
重大疑难疾病往往病情重、周期长、诊治难度大,给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为探索防治疾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2018年我国即开展了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工作。笔者在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工作中总结认为,围绕临床问题与需求,发挥中医、西医各自的特长与优势,综合多学科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是应对重大疑难疾病的重要方式,构建"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五位一体多学科协作的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多学科的交叉中,规范制度是合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创新理论与实践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9.
祝味菊先生是"海派中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学术上衷中参西,崇尚温阳,首提"八纲"一词,独创"伤寒五段""本体疗法"等思想,新解发热机制,重识四气五味,临床上善用附子,创多种温热配伍法,五段辨治疾病,临床疗效奇佳。  相似文献   

20.
肾脏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其本质对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及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肾脏生理病理的认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