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超声(LUS)下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时间尚短,其在原发性肝癌(PLC)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LUS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PLC的近期预后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LUS下左半肝切除术(LUS组),34例行常规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与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US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322.64 mL vs. 395.94 mL,P<0.05),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US组无肝中静脉损伤,常规组肝中静脉损伤5例(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S组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 vs. 23.53%,P>0.05),两组术后3 d、1个月的APTT、FIB和PT以及ALB和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LUS组的ALT、AST、TBIL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但术后1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3.5(9~18)个月,LUS组与常规组的复发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17.65%,P=0.483;3.33% vs. 5.88%,P=0.999)。结论 LUS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PLC安全有效,近期预后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当;较常规组可减少术中出血并更好地保护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在我国属于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但是术后复发仍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微血管侵犯(MVI)被认为是HC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重要预测指标。因此,本研究探讨HCC患者MVI的危险因素及MVI对根治术术后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指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50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检查证实42例有MVI,108例无MVI,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MVI的影响因素,通过随访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结果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术前甲胎蛋白(AFP)、术前血小板(PLT)与HCC患者MVI发生有关(均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术前AFP(≥400 μg/L)、术前PLT(>200×109/L)也是HCC患者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1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范围12~48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与无MVI患者比较,有MVI患者术后1、2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降低(76.19% vs. 91.67%,P<0.05;47.20% vs. 78.70%,P<0.05),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23个月 vs. 34个月,P<0.05)。结论 肿瘤较大、术前AFP与PLT水平较高的HCC患者发生MVI的风险升高,对于此类患者应进行严格的术后随访,以便一旦出现复发征象及时进行后续治疗,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SRHCC)是肝癌严重并发症之一。针对SRHCC治疗,首选简单有效的方法快速止血,然后在全身及局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治疗,以期挽救患者生命及延长患者生存。本研究探讨肝癌切除序贯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在SRHC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玉溪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5月1日—2021年12月1日期间收治的102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肝切除术序贯HIPEC治疗(观察组),54例行单纯肝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主要手术指标、术后病理、住院时间、腹腔引流管术后留置时间、Clavien-Dindo 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复发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总费用、术后累积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腹膜种植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切除序贯HIPEC能降低SRHCC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率,改善术后无瘤生存率及累积总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具有费用较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一期缝合术(LC+LCBDE+PDC)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法,首选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仍存在着争议。本研究采用了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21年3月华润武钢总医院肝胆外科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C+LCBDE+PDC组(43例)和ERCP+EST+LC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恢复指标、肝功能及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LC手术时间、结石残留、中转开腹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PDC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ERCP+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水平较本组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RP、IL-6、IL-10、TNF-α、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LC+LCBDE+PDC组患者的CRP、IL-6、TNF-α、Cor水平低于ERCP+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C+LCBDE+PDC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56%,ERCP+EST+LC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9.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PDC与LC+EST+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均较好,前者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炎症应激反应程度轻,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c-met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64例肝癌半肝切除患者(手术组)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以及30例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肝癌患者(TAE组)肝穿刺标本c-met蛋白水平。比较手术组中1年以内复发患者与1年以上复发患者c-met水平;根据所有患者肝穿刺标本获得的c-met平均值,将手术组与TAE组患者分别分为c-met低值(≤均值)与高值(>均值)亚组,比较手术组中2个亚组1年复发率、复发时间和病理癌栓发生率;比较手术组与TAE组中4个亚组间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中,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的c-met检测值一致;1年以内复发患者c-met表达值高于1年以上复发患者;高值亚组比低值亚组1年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癌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c-met低值亚组术后生存优于其c-met高值亚组、TEA组中c-met高值与低值亚组(均P<0.05),而后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t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术后复发、生存时间关系密切,表达水平低的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示c-met检测可作为肝癌术后预后指标,术前肝穿刺是可行的取样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BE-LIF)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8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1例,其中23例采用UBE-LIF治疗(UBE-LIF组),28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 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1 d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和功能状态;末次随访时观察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12个月。UBE-LIF组较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后CK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时间点2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UBE-LIF组(87.0%)和MIS-TLIF组(92.9%)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BE-LIF和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短期临床疗效相似,表明UBE-LIF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MIS-TLIF同样有效。然而,较长的手术时间可能是当前UBE技术的局限性,随着技术的进步,UBE技术可能成为腰椎融合术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鞘外解剖法最早由日本学者Takasaki率先提出并且用于开腹肝切除,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外科手术逐渐步入微创时代,肝胆外科医生将鞘外解剖法灵活运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下鞘外解剖法和鞘内解剖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在解剖性右肝后叶切除的手术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右肝后叶切除患者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鞘外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鞘外组),14例采用鞘内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鞘内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及疾病构成(均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鞘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鞘内组(191.72 min vs. 231.54 min,P=0.001),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鞘外法与鞘内法在腹腔镜解剖性右肝后叶切除应用中安全性相当。但术前应该有充分的影像学资料以及对肝内管道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充分了解。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手术操作熟练的前提下运用鞘外法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采用骨钻与可视环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LSS患者102例,51例采用常规PETD治疗(对照组),其余51例采用骨钻与可视环锯行PETD治疗(研究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血清应激因子[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肌酸激酶(CK)]水平、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水平、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 d血清PGE2、SP、CK水平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血清TGF-β1和RAGE水平较术前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NRS评分、JOA评分及ODI较术前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2例(3.92%)发生术后并发症,对照组5例(9.80%)。结论 采用骨钻与可视环锯行PETD治疗LSS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且能进一步改善TGF-β1、RAGE表达水平,从而更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PETD)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2020年1月,采用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137例,其中77例术中采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分离组),60例采用局部麻醉(局部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并分别记录切开皮肤时、椎间孔成形时及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术后3个月随访时统计患者再手术意愿。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分离组随访12 ~ 25(17.33±6.12)个月,局部组随访12 ~ 27(18.56±6.11)个月。分离组手术时间短于局部组,再手术意愿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透视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离组在椎间孔成形时、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切开皮肤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用于PETD具有患者接受程度高、麻醉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术中疼痛,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减重代谢手术是重度肥胖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对于BMI≥50 kg/m2的超级肥胖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术式,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对袖状胃切除术(SG)和胃旁路术(RYGB)治疗超级肥胖的短期疗效进行分析评价,为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20年9月71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SG或RYGB治疗的超级肥胖患者的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71例患者中,37例接受袖状胃切除术(SG组),34例接受胃旁路术(RYGB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BMI)与术前相关代谢合并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YGB组平均手术时间较SG组明显延长[(143.4±84.5)min vs.( 93.2±31.2)min,P=0.001],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在体质量、BMI、总体质量减少率及多余体质量减少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相关代谢合并症的缓解方面,术后RYGB组在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方面的缓解率明显优于SG组(88.9% vs. 25.0%,P=0.021;100.0% vs. 22.2%,P<0.001),而肝功能异常的缓解率则较SG组偏低(61.5% vs. 87.5%,P=0.011);术后营养评估方面,术后1年,RYGB组出现铁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的比例明显高于SG组(55.9% vs. 13.5%,P<0.001;29.4% vs. 5.4%,P=0.007),RYGB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SG组(121.5 g/L vs. 135.8 g/L,P=0.033),而叶酸水平则相对较高(25.3 nmol/L vs. 17.3 nmol/L,P=0.004)。此外,两组术后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超过60%。结论 SG与RYGB治疗超级肥胖症患者安全可行,近期减重效果无明显差异。RYGB对糖脂代谢紊乱的治疗效果更好,但术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也更高。SG手术时间短,对伴有严重并发症的超级肥胖患者更加适用,且对肝功能异常的改善更为有效。术后患者需要加强教育和随访,尽量避免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术式选择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11.
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我国目前原位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肝脏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肝脏移植病人术后采用全身化疗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甲胎蛋白短期内降为正常者6例,虽有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者2例。术后肝癌肝内复发4例次,肺转移3例次,骨转移1例次,肿瘤复发多在术后6-12个月。结论 (1)小肝癌、胆管细胞癌可行肝脏移植,中晚期肝癌行肝脏移植需综合考虑;(2)肿瘤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意外肝癌患者的肝移植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1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在术后的病肝病理检查中意外发现癌灶(称之为"意外肝癌"),其原发病,8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丙型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1例。11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3个月后撤除霉酚酸酯,6个月后撤除甲泼尼龙。病肝沿水平面作间隔1 cm连续平行切片,对于直径大于1 cm或有灰白色结节者,完整取材。结果11例中,术前仅4例(36.4%,4/11)的甲胎蛋白(AFP)水平超过正常值。除1例肿瘤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肿瘤直径最大为2.0 cm,平均直径为1.18 cm;肿瘤TNM分期,Ⅰ期占72.7%,Ⅲ期占27.3%;存在微血管侵犯2例,包膜完整、无血管及淋巴侵犯2例;病理诊断为胆管细胞癌1例,肝细胞癌10例。术后随访12~50个月,1例因肿瘤复发于术后10个月死亡。结论意外肝癌的病理学特点为肿瘤分期早,多为单发,组织分化程度高,肝移植后的1年存活率与良性肝病患者肝移植类似,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巨大肝癌患者复杂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10 ~ 18 cm,病灶不同程度地累及了第一、二、三肝门.患者难以耐受常规肝切除,均行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结果 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90 ~840 min,无肝期250~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 ml,术中无肝期未行门、腔静脉转流术.4例患者在体外肝切除后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及门静脉修复成型,均应用成型异体血管来延长剩余肝脏肝上腔静脉以利于腔静脉吻合及第一肝门的重建.本组患者1例术后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于术后5d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术后生存的患者术后1~2个月间剩余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增生.术后生存的3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8、9个月发现肺部多发转移瘤,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及15个月死亡.随访截至2012年4月,1例患者无瘤生存37个月.结论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为复杂肝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近期肿瘤的复发是限制该手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和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两种不同大鼠肝再生模型肝切除术后肝再生指数和肝再生度变化的情况。方法 SD 大鼠随机分为2组: 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PH)②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2AAF/PH) ,计算两组模型肝切除术后4、8、12、16、20天残肝肝再生度及肝再生指数。结果 两组肝再生度、肝再生指数均在第4天明显升高,12天左右达到高峰,超过再生总量的2/3以上,至20天基本达到原肝重。在4、8、12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度比2AAF/PH组高(P<0.05),而到16天时,2AAF/PH组肝再生度则比PH组高(P<0.05)。在4、8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指数比2AAF/PH组高(P<0.05)。在12、16、20天同一时间点内,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再生度与肝再生指数是评价肝再生质量变化较直观和准确的指标,肝再生度在反映肝再生规律方面要比肝再生指数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目前肝癌与非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治疗的风险及长期生存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晚期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风险及长期生存情况,并与同期所行另外19例非肝癌病人的肝移植进行比较。结果:晚期肝癌病人的手术前凝血状态好于因其它非肝癌原因而接受肝移植的病人,与此相应的手术中出血量、需要输血量、术中输液总量均少于非肝癌病人,手术中因出血而导致的低血压时间短,手术后较恢复顺利,围手术期病死率低。虽然肿瘤复发所致的远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肝癌病人,但是,总生存率与非肝癌病人无明显区别,部分病人可长期无瘤生存。结论:现阶段肝移植仍是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的肝癌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部分病人有无瘤长期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肝癌的病理特点及再次肝移植治疗的意义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21例肝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接受再次肝移植治疗,12例行姑息治疗.所有患者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均为肝内复发,无法局部切除.结果 9例患者首次和再次肝移植时肿瘤病理分析,肿瘤均为肝细胞肝癌,最大肿瘤直径分别平均为6.2 cm和4.8 cm,多发肿瘤者分别占67%和89%,有微血管侵犯者分别占100%和56%,肿瘤分化为Ⅱ级、Ⅲ级和Ⅳ级者分别为33%、67%、0和22%、22%、56%,复发肝脏肿瘤的平均最大直径和分化程度与原发肝脏肿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肝移植术后再次移植组患者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5.0个月,再次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再次移植术后存活时间中位数为5.8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1.8个月;姑息治疗组受者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3.0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7.6个月;再次移植组和姑息治疗组术后1、2、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9%、44%、33%和91%、45%、9%,两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侵犯为肝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肿瘤分化程度更低;首次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可能是术前和术中肿瘤全身播散的早期临床特点和局部表现,不建议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特点,探讨术后复查的规范方法和治疗复发肿瘤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81例复发患者的肿瘤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和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08个月.首次发现肿瘤复发的时间为肝移植术后3~20个月,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肺、腹腔种植或淋巴结转移、移植肝内复发和骨转移.复发肿瘤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肺转移瘤切除术6例次、伽马刀治疗74例次;腹盆腔转移癌切除术10例次,腹腔淋巴结伽马刀治疗8例次;肝转移癌切除术6例次、消融治疗5例次、伽马刀治疗15例次、TACE 33例次,二次肝移植3例次;骨转移瘤切除术15例、伽马刀治疗16例次以及病理性骨折内固定术3例;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4例次.本组患者治愈3例,带瘤生存6例,已存活21~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死亡7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对恶性肿瘤患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检查、积极治疗复发肿瘤,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加入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7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分别接受2-20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病人肝性脑病有所好转,7例均顺利行肝移植,5例存活3-290个月,其中3例已存活1年半以上,并已恢复正常工作,2例术前有肝肾综合征者,术后3d死亡,其中1例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结论 原位肝移植加入工肝支持疗法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肝切除的5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精细肝切除术23例,传统肝切除术29例。 结果:5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康复,术中及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发生。精细肝切除组与传统肝切除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延长[(128.0±25.7)min vs.(100.9±20.4)min](P<0.05),术中出血、输血例数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0±1.5)d vs.(8.6±1.5)d](P<0.05),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277.5± 189.3)U/L vs.(960.0 ±635.0)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254.2 ±191.4)U/L vs. (838.5±677.1)U/L]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8.7% vs. 31.0%)(均P<0.05)。 结论: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较传统肝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