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3-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以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伴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77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比较两组酶峰(CK、CK-MB)、心脏LVEDd、LVEF、恶性心律失常情况、住院生存率、住院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介入组左室结构和功能P<0.05;恶性心律失常、临床事件P<0.05、病死率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积极PCI治疗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胡宜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24-2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出现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30例新出现右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30例不伴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PK及CK-MB水平、心功能异常及预后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血CPK及CK-MB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观察组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Killip分级高于对照组,LVED水平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6.7%,高于对照组的13.3%,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出现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4例初发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做回顾分析,根据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两组,17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7例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部位、临床过程和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经过不佳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方法对近年住院的AMI连续病例中合并RBBB者32例进行回顾分析,并与非RBBB者进行对比。结果RBBB发生率8.99%(32/356)。该组32例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1.88%,泵功能衰竭Ⅲ级28.13%,1V级18.75%,住院病死率25.00%,均显著高于非RBBB组。RBBB组多见于前壁组AMI,而且CK峰值较高。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合并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期接诊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点,总结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与ST-T发生明显改变。合并广泛的间壁梗死,会导致V1、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而合并前壁或侧壁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则是R波高度降低,V5、V6出现明显S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其心电图特征则是与左右两侧心前导联的ST段有明显增高迹象,J点模糊不清,且波动变化带有明显规律。结论根据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点,可发现异常Q波与ST-T改变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病例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5月~2013年9月在本院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的50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电指标。结果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是引起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的常见病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常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等。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中的一项或几项是诊断CRBBB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7例,根据是否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8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入院时收缩压、Killip分级>Ⅱ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hs-CRP、LVEF及前壁梗死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性别、LVEF和前壁梗死外,其他指标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应注意警惕梗死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和应对措施,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病率,房室传导阻滞类型与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其并发症,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者45例,占16.5%,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31.7%)为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6%)的6.9倍。晚发组并发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早发组。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了解其临床特点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疗效。方法20例AMI合并CRBBB患者按照入院距离发病时间分为2组,A组10例,在发病6h内到达急诊室,进行重组链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B组10例,在发病6h后到达急诊室,进行一般性内科治疗。比较2组患者入院4周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40.0%VS100.0%),病死率也低于B组(30.0%vs80.O%)。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均为左冠状动脉病变,74%为左前降支近端病变,26%为左主干病变,均在第一室间隔支发出之前发生梗死,狭窄程度在80—95%。结论AMI合并CRBBB患者的病死率高,急诊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QT校正离散度(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或延期PCI患者150例,将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观察组,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延期PCI设定为对照一组,急性STEMI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对照二组,每组各50例,评估其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电压(aVF导联)及QTcd短于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PCI后,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观测有助于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利于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P)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12例合并VSP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MI合并VSP的发病率为1.14%,12例患者中女9例,男3例,平均年龄(74.2±9.1)岁,其中10例合并高血压,11例为广泛前壁心梗,9例有中重度三尖瓣返流,8例有肺动脉高压,8例为窦速,4例合并室壁瘤,4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室间隔穿孔直径为(12.9±6.18) mm,平均双室压差为(51.3±11.5)mm Hg.10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1例存活;2例经介入行VSP封堵,均存活.结论 急性AMI合并VSP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及高血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自1995年~2000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51例,男38例,女13例,年龄31~83岁。有心绞痛病史者20例为观察组,无心绞痛病史者31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前间壁A-M118例,广泛前壁AMI12例,下壁AMI2。对照组前间壁AMI 11例,广泛前壁AMT 6例,下壁.AMI 2例。两组性别,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J波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下壁AMI患者心电图,观察出现J波与否的冠脉造影结果及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有J波组冠脉狭窄程度重于无J波组(P<0.05);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房窜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无J波组(P<0.05).结论 下壁AMI合并J波者冠脉狭窄程度较严重并累及窦房结及房室结的血液供应,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病情较重,对判断近期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新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入院后新出现的RBBB,或入院时即有RBBB但既往心电图无RBBB)通常提示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给予积极治疗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此类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少,对此笔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组和无IP的对照组。结果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维护梗死后心功能,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急性下壁、广泛前壁梗死易伴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过缓性心律失常,且为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及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可使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病死率.近年来,我们采用临时心脏起搏抢救其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用小剂量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8例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损伤水平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P <0.05);两组治疗后LVEF、CO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CK-MB、NT-proBNP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可获确切疗效,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慢性肺心病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50例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定为观察组,5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为对照组,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肺心病患者病情加重对应常规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防止漏诊合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灌注成功率及复发情况、心肌酶谱水平、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再梗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s-cTnT及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高的灌注成功率,可有效降低心肌酶谱水平并优化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